奇·里考德牧师,他高兴地皈依了基督教。不久,被送进杜克大学圣学院学习,一年后转到万德毕尔特大学神学院学习。1885年5月宋嘉树以优异的成绩毕业了。
毕业后的宋嘉树想做个保罗与彼得似的人物(保罗与彼得是早期基督教传播中的两个关键人物,来自加利利的渔民彼得的为人和他的传道一般低调,个性强悍的保罗则以其独特的灵活风格,在基督教教义的解释和广泛传播上立下了汗马功劳——笔者注)。
宋嘉树如愿以偿。同年秋,他以牧师的身份回到中国传教。在上海,或在自己家中,或在教会里宣讲圣经,并且印一小册子。宋嘉树的口才并不怎么样,但他讲的圣经故事很能令人全神贯注。
大量印刷《圣经》
1888年,宋嘉树以耀如的名字出现。宋耀如开始大量印刷《圣经》,当时的宗教书刊,大都由国外印刷后运到中国销售,不但价格昂贵,一般人无法承受,而且这些书都是英文,大部分人看不懂。宋耀如抓住这个缺口,当了一阵子批发商后,大胆地办了一个印刷厂,用中国生产的便宜纸张,雇用中国廉价的劳动力,在中国印刷宗教书刊。
这是一个大胆的尝试,也是一次成功的尝试,对他的宗教事业和反清事业都是一个很好的帮助。从宗教方面看,由于把《圣经》等书翻译成了上海地区的方言,这样,即便是纱厂女工、码头装卸工,或是种田农民,都可以读得懂,扩大了宗教的传播范围,同时,也使印刷数量猛增;从反清事业方面看,可为其筹措资金,支援反清活动。
印刷厂在宋耀如的经营之下,井井有条,没过多久,一家亏损的面粉厂也划到宋耀如的名下。作为一个实业家,宋耀如在上海滩崭露头角了。
1892年,出于种种原因,宋耀如辞去神职,专心经营工商业,成为一名实业家。他创建了华美印书馆,与美国圣经协会订立合同,出版《圣经》中文版。因经营有方,他很快成为有影响的出版商,再加上良好的外语功底和掌握的西方先进的技术和管理经验,他如虎添翼,后来又涉足面粉和重型机器等行业,把外国的机器输入上海并与人合办面粉厂,成为上海滩最早的买办之一。
从此,宋耀如开始发迹,逐步成为百万富翁,开创了宋氏家族的基业,成为宋氏家族第一人。
虽然辞去了神职,但宋耀如仍然是一个全心奉献而极为活跃的基督徒。他在商业上的成就虽然与宗教信仰的追求没有直接的关联,却促使他成为上海卫理公会教友中杰出而有影响力的领袖。在往后的日子中,他联合中国籍的一些传教士和基督徒创办了中国的基督教青年会,与上海美国圣经公会维持密切关系,并且以经费大力支援卫理公会的活动。夫人倪桂珍在上海也以从事教会活动而出名,他们家成为过往的外籍传教士的聚会之所。
支持孙中山革命
除了传教士与商人的身份外,宋耀如还是一个革命者。1894年,宋耀如结识了孙中山,并成为他的追随者,在孙中山革命精神的感召下,宋耀如开始成为中国革命的积极支持者和参与者。
宋嘉树:接近基督的大商家(2)
宋耀如和孙中山一见如故。二人都是广东人,同是三合会成员,又都在国外受过教育,且还都是基督徒,他们俩都曾想以医行天下,又都有宏大的抱负,相同的信仰,相同的理念,把他们联系在一起。
推翻清廷,光复河山,是孙中山等革命者的首要目标,而要达到这一目标,首要的是发动群众,组织民众,成立革命团体,为革命大造舆论。孙中山为他的革命团体起的名字为兴中会,意为振兴中华。
宋耀如将其在进口机器业务中赚的一大笔钱拿了出来,作为捐献给兴中会的第一笔经费。此后,他一直在经济上和精神上支持兴中会。
刚回国之际,宋耀如的日子很清苦。就在他万念俱灰的时候,宋耀如结识了他后来的夫人倪桂珍,这使他的生活又有了一次转机。
宋耀如与倪桂珍是通过朋友牛尚周介绍认识的。倪桂珍,浙江省余姚县人,出身于士大夫家庭,贤淑而有教养。据传,倪家祖上娶了明代大学士徐光启的女儿,因而倪家人都与徐光启一样,世世代代信奉天主教,到了倪桂珍父亲倪韫山时又改信基督教。倪桂珍儿时在家庭私塾读书,后来毕业于上海培文女子高等学堂。她不信旧礼教,主张男女平等,要求妇女解放,并且不曾缠足。宋耀如与倪桂珍是闪电般结婚的,从相识到结婚只有两个月。
宋耀如曾说过:“让我们坚信正义就是力量,让我们怀着这个信念勇敢地担负起义不容辞的责任并坚持到底!”他还曾严肃地对孙中山说:“逸仙弟,我以基督教牧师的身份向你们保证:只要你们决心化专制为自由,变君权为民权,实行民有、民治、民享,我就永远和你们在一起。但我是个牧师,不能像你们一样叱咤风云地冲在前面,只能幕后辅助你们。我想,开展革命活动需要花大量钱财,就让我来为你们筹措经费吧。另外,我还可以暗中为你们做联络工作。”
宋耀如一直是孙中山革命活动的幕后支持者。他开设的华美印书馆成为孙中山在上海联络革命党人的据点。他还将其中受过西方教育的有志青年介绍给孙中山,并为孙中山的革命活动慷慨捐助一笔笔数额可观的经费。这一切,对孙中山,对中国民主革命都起到了不容忽略的作用,宋耀如也因此受到革命党人的尊敬,成为兴中会的执行秘书长。他生有6个子女,有4个成为20世纪中国政治舞台上一度叱咤风云的人物。那就是家喻户晓的宋氏三姐妹和宋子文。
从来的英雄豪杰,不能无所寄寓。
世俗作家认为,在人类史上,神曾是人敬畏的父亲,人类讨好神灵是为了宽待和照顾。
但在理性作家眼里,活着就为了信神。
考门夫人在《荒漠甘泉》一书中写道:
在教会与世界历史中,我们看见神在许多事上似乎曾经失败,神的所有目的似乎错了方向。但是,当我们把目光放长远一点,默察神在人间所有作为的时候,就会发现神从来没有失败过,神始终是胜利者。
每一个人必须经过患难的隧道,然后才能走上胜利的大道。
宋耀如历尽坎坷,但终于成为上海滩的大亨,并以此图破壁,与孙中山谋造新的国家,他的愿望实现了。他正像“神”一样,不仅打造了书商的王国,而且打造宋家王朝,他的地位、他的身价如日中天。
照此看来,宋耀如推崇《圣经》,是文化的一笔财富。
宋耀如是中国第一出版《圣经》的发行商,他将“定于一尊”的书推出去,也等于把自己“定于一尊”的地位。
1918年4月,宋嘉树病危,消息传来,宋庆龄心急如焚,匆匆赶回上海,随侍于病榻旁。
宋嘉树一生忧国忧民,尽管后来因为孙中山和他的女儿宋庆龄结合而与孙中山断绝关系,但是他并没有因为女儿的行动动摇自己的信仰,他仍然在为民国共和的未来尽心尽力,但是此时他胃癌已到晚期,无法可医了,于5月3日溘然长逝。
宋嘉树,是以基督的名誉与宽容,集传教、经商、从政于一身的三栖人物。
书包 网 。 想看书来
熊希龄:从统一党理事到平民教育家(1)
这是一位想在政治上有一番作为的人物,但历史让他和维新人物梁启超联手失败了。于是,他选择了教育。
立宪党人的转换
熊希龄,字秉三,原籍江西丰城,因先辈屡官湖南湘西州、县,遂入籍凤凰直隶厅(即今凤凰县)。
熊父兆祥是一员武将,人称熊凤凰。熊母吴氏,苗人,系苗王吴友文长女,那时汉苗联姻,是一件奇事,曾传为佳话。熊希龄居长,据说不足7个月生下,父母担心难以成活,可满月后竟成了一个肥胖婴儿。他自幼禀赋聪颖,7岁读完四书五经,且能熟背,故有神童之誉,深得父母器重。
1888年,江苏宝山朱其懿任沅州知府,设沅水校经堂,熊兆祥与朱有同寅之谊,送其子到朱府从师。3年后,朱其懿将希龄送到长沙校经堂深造。临别时在拱北楼作诗赠别,末句云:“熊生俊美年尤少,乍入繁华慎立身。”熊希龄铭记恩师的教诲和殷切期望,入校后用功益勤,见闻益广,学业超人,是年秋应试,以优异成绩考上举人。湖南学政张亨嘉对他特别赏识,称他“年甫及冠,拔起边陬,谈兵如何去非,说地如顾景范,他日当有用之才,不仅以文学显也”。朱其懿大喜,谓他:“五七人中最少年,名高先达冠三边。”誉满三湘四水。
少年熊希龄,不负父母和恩师之望,入京会试连捷,以第65名中中式贡士,按清代典制,会试放榜后1月,举行殿试,由皇帝亲自确定一、二、三名,区分一、二、三甲等,殿试对策,理应按文采和内容论评高下,实则积习相沿,专重书法。时张亨嘉在京,见希龄书法尚难合殿试,恐致耽误,嘱他暂不殿试,先练书法再试,希龄于是在京郊一古庙中专心致志苦练书法。
在此期间,熊希龄与廖氏完婚,直到1894年才应补殿试,中了进士,名列二甲63名。朝考后,钦点翰林院庶吉士。
熊希龄由秀才而举人,而进士,少年科第,春风得意,成为湘西凤凰这个偏僻山区的第一位响当当的人物。可惜,他的元配夫人在婚后第二年突然病逝。业师朱其懿惜才如命,遂将同父异母幼妹朱其慧许他为继室。朱其慧乃是才貌双全、品学兼优的少女,熊希龄自然高兴不已,与朱其懿昔日师生之情变成了娘舅之亲。
1894年,日本发动甲午战争,将中国推入了空前严重的民族危难深渊。战后,以康有为为首的维新派,提出变法主张,顺乎民意,一时维新思潮大盛。熊希龄正在湖广营务处帮办军务,受忧国忧民的新思潮启迪,跃跃欲试,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