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下五千年4》

下载本书

添加书签

上下五千年4- 第20部分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像富弼这样支持过新政的人,也变得暮气沉沉了。宋神宗想,要改革现状, 
一定得找个得力的助手。 
    宋神宗即位前,身边有个官员叫韩维,常常在神宗面前谈一些很好的 
见解。神宗称赞他,他说:“这些意见都是我朋友王安石说的。”宋神宗虽然 
没见过王安石,但是对王安石已经有了一个好印象。现在他想找助手,自然 
想到了王安石,就下了一道命令,把正在江宁做官的王安石调到京城来。 
    王安石是宋朝著名的文学家和政治家,抚川临川(今江西抚州西)人。 
他年轻时候,文章写得十分出色,得到欧阳修的赞赏。王安石二十岁中进士, 
就做了几任地方官。他在鄞县(今浙江鄞县,鄞音yì      n)当县官的时候, 
正逢到那里灾情严重,百姓生活十分困难。王安石兴修水利,改善交通,治 
理得井井有条。每逢青黄不接的季节,穷人的口粮接不上,他就打开官仓, 
把粮食借给农民,到秋收以后,要他们加上官定的利息偿还。这样做,农民 
可以不再受大地主豪强的重利盘剥,日子比较好过一些。 
    王安石做了二十年地方官,名声越来越大。后来,宋仁宗调他到京城 
当管理财政的官,他一到京城,就向仁宗上了一份万言书(约一万字的奏章) 
提出他对改革财政的主张。宋仁宗刚刚废除范仲淹的新政,一听到要改革就 
头疼,把王安石的奏章搁在一边。王安石知道朝廷没有改革的决心,跟一些 
大臣又合不来,他就趁母亲去世的时机,辞职回家。 

    这一回,他接到宋神宗召见的命令,又听说神宗正在物色人才,就高 
高兴兴应召上京。 
    王安石一到京城,宋神宗就叫他单独进宫谈话。神宗一见面就问他说: 
“你看要治理国家,该从哪儿着手?”王安石从容不迫地回答说:“先从改 
革旧的法度,建立新的法制开始。”宋神宗要他回去写个详细的改革意见。 
王安石回家以后,当天晚上就写了一份意见书,第二天送给神宗。宋神宗认 
为王安石提出的意见都合他的心意,越加信任王安石。公元1069年,宋 
神宗把王安石提升为副宰相。那时候,朝廷里名义上有四名宰相,病的病了, 
老的老了。有的虽然不病不老,但是一听见改革就叫苦连天。王安石知道, 
跟这批人一起办不了大事,经过宋神宗批准,任用了一批年轻的官员,并且 
设立了一个专门制定新法的机构,把变法的权抓了来。这样一来,他就放开 
手脚进行改革了。 
    王安石变法的主要内容是: 
    一、青苗法。这个办法是他在鄞县试用过的,现在拿来推广到全国实 
行。 
    二、农田水利法。政府鼓励地方兴修水利,开垦荒地。 
    三、免役法。官府的各种差役,民户不再自己服役,改为由官府雇人 
服役。民户按贫富等级,交纳免役钱,原来不服役的官僚、地主也要交钱。 
这样既增加了官府收入,也减轻了农民的劳役负担。 
    四、方田均税法。为了防止大地主兼并土地,隐瞒田产人口,由政府 
丈量土地,核实土地数量,按土地多少、肥瘠收税。 
    五、保甲法。政府把农民按住户组织起来,每十家是一保,五十家为 
一大保,十大保为一都保。家里有两个以上成年男子的,抽一个当保丁,农 
闲练兵,战时编入军队打仗。 
    王安石的变法对巩固宋王朝的统治、增加国家收入,起了积极的作用。 
但是,也触犯了大地主的利益,遭到许多朝臣的反对。 
    有一次,宋神宗把王安石找去,问他说:“外面人都在议论,说我们不 
怕天变,不听人们的舆论,不守祖宗的规矩,你看怎么办?”王安石坦然回 
答说:“陛下认真处理政事,这就可说是防止天变了。陛下征询下面的意见, 
这就是照顾到舆论了;再说,人们的话也有错误的,只要我们做的合乎道理, 
又何必怕人议论。至于祖宗老规矩,本来就不是固定不变的。”王安石坚持 
三不怕,但是宋神宗并不像他那么坚决,听到反对的人不少,就动摇起来。 
    公元1074年,河北闹了一次大旱灾,一连十个月没下雨,农民断 
了粮食,到处逃荒。宋神宗正为这个发愁,有一个官员趁机画了一幅“流民 
图”献给宋神宗,说旱灾是王安石变法造成的,要求神宗把王安石撤职。 
    宋神宗看了这幅流民图,只是长吁短叹,晚上睡不着觉。神宗的祖母 
曹太后和母亲高太后也在神宗面前哭哭啼啼,诉说天下被王安石搞乱了,逼 
神宗停止新法。 
    王安石眼看新法没法实行下去,气愤得上书辞职。宋神宗也只好让王 
安石暂时离开东京,到江宁府去休养。 
    第二年,宋神宗又把王安石召回京城当宰相。刚过了几个月,天空上 
出现了彗星。这本来是正常的自然现象,但是在当时却被认为是不吉利的预 
兆。宋神宗又慌了,要大臣对朝政提意见。一些保守派又趁机攻击新法。王 
安石竭力为新法辩护,要宋神宗不要相信这种迷信说法,但宋神宗还是犹豫 

不定。 
    王安石没办法继续贯彻自己的主张。到第三年(公元1076年)春 
天,再一次辞去宰相职位,回江宁府去了。 



                          194 沈括出使 



    自从宋真宗以后,宋朝一直依靠每年送大量银绢,维持了几十年跟辽 
朝暂时妥协的局面,但是辽朝欺宋朝软弱,想进一步侵占宋朝土地。公元1 
075年,辽朝派大臣萧禧到东京,要求划定边界。 
    宋神宗派大臣跟萧禧谈判,双方争论了几天,没有结果。萧禧一定说 
黄嵬山(在今山西原平西南,嵬音wéi)一带三十里地方应该属于辽朝。 
宋神宗派去谈判的大臣不了解那里的地形,明知萧禧提出的是无理要求,又 
没法反驳他。宋神宗就另派沈括去谈判。 
    沈括,杭州钱塘人,原是支持王安石新法的官员。沈括不但办事认真 
细致,而且精通地理。他先到枢密院,从档案资料中把过去议定边界的文件 
都查清楚了,证明那块土地应该是属于宋朝的。他向宋神宗报告,宋神宗听 
了很高兴,就要沈括画成地图送给萧禧看,萧禧才没话说。 
    宋神宗又派沈括出使上京(辽朝的京城,在今内蒙古自治区巴林左旗 
南)。沈括首先收集了许多地理资料,并且叫随从的官员都背熟。到了上京, 
辽朝派宰相杨益戒跟沈括谈判边界,辽方提出的问题,沈括和官员们对答如 
流,有凭有据。杨益戒一看没有空子好钻,就板起脸来蛮横地说:“你们连 
这点土地都斤斤计较,难道想跟我们断绝友好关系吗?”沈括理直气壮地说: 
“你们背弃过去的盟约,想用武力来胁迫我们。真要闹翻了,我看你们也得 
不到便宜。”辽朝官员说不服沈括,又怕闹僵了,对他们没好处,只好放弃 
了他们的无理要求。 
    沈括带着随员从辽朝回来,一路上,每经过一个地方,把那里的大山 
河流,险要关口,画成地图,还把当地的风俗人情,调查得清清楚楚。回到 
东京以后,他把这些资料整理起来,献给宋神宗。宋神宗认为沈括立了功, 
拜他为翰林学士。 
    沈括为了维护宋朝边境的安全,十分重视地形勘察。有一次,宋神宗 
派他到定州(今河北定县)去巡视。他假装在那里打猎,花了二十多天时间, 
详细考察了定州边境的地形,还用木屑和融化的蜡捏制成一个立体模型。回 
到定州后,沈括要木工用木板根据他的模型,雕刻出木制的模型,献给宋神 
宗。这种立体地图模型当然比绘制在纸上的地图更清楚了。 
    宋神宗对沈括画的地图和制作的地图模型很感兴趣。第二年,就叫沈 
括编制一份全国地图。但是不久,沈括受人诬告,被朝廷贬谪到随州(今湖 
北随县)去。在那里,环境虽然很困难,但是他坚持绘制没有画完的地图; 
后来,他换了几个地方的官职,也是一面考察地理,一面修订地图,坚持了 
十二年,终于完成了当时最准确的一本全国地图——《天下郡国图》。 
    沈括不但在地理研究上作出了出色的成就,而且是个研究兴趣很广泛 
的科学家。他在天文、历法、音乐、医药、数学等方面,都十分精通。他很 

早就研究天文历法。后来,他担任司天监的工作,发现在那里工作的人,不 
少是不学无术的人,不懂得用仪器观测。他到了司天监以后,添置了天文仪 
器。为了观察北极星的位置,他一连三个月,每天夜里用浑天仪观察,终于 
计算出北极星的正确位置。 
    沈括晚年的时候,闲居在润州(今江苏镇江)的梦溪园。他把一生研 
究的成果记载下来,写了一本著作《梦溪笔谈》。在那本书里,除了记载他 
自己研究的成果以外,还记录了当时劳动人民的许多创造发明,其中特别有 
名的是毕升的活字印刷技术。 
    印刷术是我国古代四大发明之一。在北宋之前,已经有了雕板印刷术。 
但是雕板花工夫大,而且刻好一块木板,要改动一个字,就要全部重刻。沈 
括在他钱塘老家看到一位老工匠毕升,用一种很细的粘土,做成许多小块, 
刻上字后放在窑里烧硬,成为一个个活字。用这种活字排版印刷,比雕板印 
刷方便多了。沈括看到这件新鲜事,十分感兴趣,就进行详细的观察和了解, 
还把毕升的发明,记载在他的《梦溪笔谈》里,后代的人读了他的书,才知 
道活字印刷术的来历。 



                    195 司马光写《通鉴》 



    王安石罢相以后,宋神宗还把王安石定下的新法维持了将近十年。公 
元1085年,宋神宗病死,年才十岁的太子赵煦(音xù)即位,就是

小提示:按 回车 [Enter] 键 返回书目,按 ← 键 返回上一页, 按 → 键 进入下一页。 赞一下 添加书签加入书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