者相望于道”,当时的楼兰城一年中接待的往来使团商队多时可达两千余人,少的也有五六百人。《汉书?西域传》记述:楼兰国“常主发导,负水担粮,送迎汉使”。
汉武帝时,为了保证丝绸之路的畅通,曾发兵攻打楼兰,俘虏了楼兰王,迫使楼兰归附汉朝。后来,楼兰一度被匈奴所控制,他们不断地拦杀汉朝官吏,劫掠商人。汉昭帝元凤四年(公元前77年),派大将傅介子率领军队,杀死了楼兰王尝归,立尝归的弟弟为王,并改国名为鄯善,将都城南迁。同时汉朝加强了对楼兰的管理,“设都护、置军候、开井渠、屯田积谷”。从此,汉王朝彻底控制了西域,楼兰古城出现了繁荣兴旺的历史和灿烂的绿洲文化。楼兰王国的全盛时期,东起古阳关,西到尼雅河,南至阿尔金山,北到哈密一带,而楼兰古城就是楼兰王国的政治、经济、文化的中心。
有关楼兰的信息,最早见于司马迁的《史记?匈奴列传》,在公元前176年匈奴冒顿单于写给汉文帝刘恒的一封信中提到了楼兰:“定楼兰、乌孙、呼揭及其旁二十六国,皆以为匈奴。”这是文献上第一次记载楼兰国。
司马迁在《史记?大宛列传》中还有记载:“楼兰、姑师邑有城郭,临盐泽。”汉时的盐泽即今天的罗布泊,说明当时楼兰和姑师两个国家,已经具有城市的规模和功能。公元前126年,张骞第一次出使西域归来,在他写给汉武帝的有关西域的报告中,也提到了楼兰。但是,楼兰城具体在什么方位,史料上没有明确的记载。
有关楼兰的文字资料在《汉书?西域传》中也见诸文字:“鄯善国,本名楼兰,王治扜泥城,去阳关千六百里,去长安六千一百里。户千五百七十,口万四千一百。”西晋时的法显谓:“其地崎岖薄瘠。俗人衣服粗与汉地同,但以毯褐为异。其国王奉法。可有四千余僧,悉小乘学。” 7世纪时,大唐的玄奘法师从印度取经归来,看到楼兰“国久空旷,城皆荒芜” ,“城廊岿然,人烟断绝”的萧条景象,顿生沧海桑田之感慨,在《大唐西域记》中仅对楼兰作了极其简单的记述:“从此东北行千余里,至纳缚波故国,即楼兰地也。”
据专家分析,楼兰遗迹大约有1800年的历史,从房子的大小和建筑材料看,当时普通百姓的住房条件比较简陋,但遗迹中留下的大量做工精细的木制品和古钱币又提醒人们,楼兰城中也不乏富甲一方的人家,显然,楼兰当时已有了贫富分化,这些木制品同时又为我们展示了精湛的手工技艺和经济的繁荣。由房子的构造和出土的器物可以看出,城西是普通的民宅,城东是行政区和军事管理区,由此可以看出,楼兰古城,城市功能齐全,布局分明,具有了明显的城市规划和发展意识。
合理的街衢布局,清晰的房屋结构,古渠枯木,以及稍加发掘就发现的大批的石器、陶器、铜器、铁器、金器、毛丝织品、古尸、古代文书等珍贵文物,都昭示着这里曾经是繁华锦绣之邦。
txt小说上传分享
2神秘的楼兰古城(2)
让人不解的是,一个人口集中,盛极一时,活跃了几个世纪的楼兰王国,于公元3世纪后突然消失了,楼兰人的历史至此断章,从此史不记载,传不列名,似乎这段历史不曾存在一般。虽然考古学家们作了多方考证和推测,但是始终没能够得出一个令人信服的答案。千百年来楼兰的突然消失仍然是一个没有真正解开的谜。
历史在无意间留下人类生活的痕迹,在消蚀和残破中,默默地向后人展示遥远年代的某些信息。
txt电子书分享平台
3我不太赞同“水断城空”之说(1)
对于楼兰古城的神秘消失,一直以来,“水断城空”的观点得到大多数人的认可。
考古学家认为,公元3世纪后,流入罗布泊的塔里木河,因下游河床被风沙淤塞,遂改道南流,加上水位下降,于是,楼兰绿洲得不到灌溉,楼兰城水源枯竭,草木相继死亡。古楼兰人被迫弃城出走,留下了一座死城。
在漫长的岁月中,肆虐的沙漠风暴渐渐湮没了楼兰。在楼兰古城遗址的汉文简牍中有“宜渐节省,使相周接”之语。可见由于水源不足,环境逐渐恶化,农作物生长困难,导致粮食紧张,连士兵的口粮都不能保证,一般百姓的生活更加艰难了。水源日益减少,大有断水的可能,人们只好早作打算,于是弃城出走,另谋生路。
地理学家认为,楼兰古城的消亡是世界气候出现旱化的大背景下发生的。大约在公元前后至4世纪(中原的汉朝到北魏时期),中国北方的广大地区旱化加剧,湖沼消亡,海退发生。这个时期不仅楼兰古城消亡,由于沙漠不断扩大,尼雅、喀拉墩、米兰城、尼壤城、可汗城、统万城等先后相继消亡。
水源和树木是荒原上绿洲能够存活的关键,是人类过度的开发加速了罗布泊的消亡。当年的楼兰有烟波浩淼的罗布泊,有清澈的河流在门前流过,附近有茂密的胡杨林,人们在森林里狩猎,在碧波上泛舟捕鱼,楼兰人尽情地享受着大自然的恩赐。可是由于他们毫无节制地大量砍伐树木和芦苇,建造城堡、烽燧和墓地,对自身的生存环境产生了严重的影响。
滥伐林木,破坏环境,已经引起楼兰、鄯善王国时期的人们的警觉。楼兰国的统治者们,已经认识到树木对治理沙漠的作用,并借助法律来保护树木。在楼兰城出土的文书中,发现了一件禁止随便砍伐树木的条文,上面写着:“连根砍树者,不管谁都罚马一匹”,“在树木生长时期,应防止砍伐。如果砍伐树木大枝,则罚牝牛一头”。这大概要算是我国已发现的最早的森林保护法了。可想而知,当时乱砍乱伐树木的情况有多么严重,以至于要颁布法令禁止。对于楼兰人来说,这样的觉悟似乎太迟了一些。
在出土的文书中还有不少关于用水紧张不能下种,要求配水和水源严格控制的记录等,这些都说明楼兰人的生存环境越来越恶劣,人们的生存已经受到严重的威胁。
这样看来,“水断城空”的观点似乎不无道理。
可是,我不赞同“水断城空”的观点。“水断城空”可能是楼兰消亡的重要因素之一,但一定还有其它的更重要的问题存在。
从当年斯文?赫定的发现,到我国后来的多次发掘,均显示出楼兰古城遗址中,遗留下来大量的重要的生活必需品,比如,屋内有各种农用工具,储粮食的瓮内还盛着籽实,遗址中留有大批的石器、陶器、铜器、铁器、金器,以及毛丝织品等生活用品。尤其是,近年在楼兰佛塔东的台地下曾掘出宽约1米、厚70厘米的糜子堆积层,在食物并不充裕的时代,为什么会有大量的粮食遗存?这些现象给人的感觉,好像楼兰人在宁静繁忙的生活中,一场灾难突然降临,使人们来不及搬运和逃生,整个楼兰城顷刻之间便消亡了。
试想,罗布泊不会在短时间内一下子干涸。由卫星拍摄的照片上看,罗布泊好像一个人的“大耳朵”,一圈圈的耳轮显现出湖水慢慢消亡的轨迹。既然罗布泊是慢慢消亡的,其它河流沼泽的水源也不会在一夜之间突然断绝,那么在物质条件极端匮乏的时期,人们会有一定的时间从容地带走他们想要带走的东西,尤其是生产工具和食物等,又怎么会留下那么多生活的必需品呢?
再者,也有人提出疑问,当罗布泊干枯时,生活在两岸的楼兰人会不会抛弃古城去寻找另一个有水的湖泊呢?这似乎与“水断城空”说不谋而合,但据文献记载,楼兰古城荒废以后那里仍然有水,如果水是唯一的关键,那么此后的一千多年里,罗布泊水量多次变化而楼兰也未重现昔日的辉煌。看来“水断城空”的观点显然证据不足。
。 最好的txt下载网
3我不太赞同“水断城空”之说(2)
不是所有的事情都可以用科学来证明的,不能用科学证明也不能用科学否证的事情,最好不要过早地轻易下结论。那么,楼兰城的消亡在未有确凿的结论之前,我只好把它放在了存疑里。
4楼兰地区带来的困惑(1)
由于这一章是讲“楼兰”的,下面的一些文字常把“罗布泊”归于“楼兰地区”,严格地说,当然“楼兰地区”不能代替“罗布泊”。
困惑之一:“建兴十八年”是哪一年?
1901年,斯文?赫定在罗布人向导奥尔德克的带领下发现了楼兰,在他匆忙的发掘中,出土了一批木简,在随后的研究中,无意间发现其中一片木简上写有“建兴十八年”五个字。但是,在中国的历史上根本没有“建兴十八年”这个年号,西晋“建兴”年号只延用了4年,即只到公元316年,公元317年之后应为东晋建武年号,而木简上的纪年却多出了14年。这是怎么回事?
还有,在斯文?赫定之后于1906年进入楼兰的斯坦因,获得了大量的汉文简纸文书,其中,最晚的一件文书上写着“建武十四年”的纪年。其实东晋的建武年号只延用了两年,早已终止使用了。此时,已经是晋成帝咸和五年(公元330年)。
我国学者黄文弼也发现过相类似的情况,在土垠遗址出土的72枚汉简中,最晚纪年为汉成帝元延五年,其实那时应该已经是绥和元年(公元前8年)。
对于这些历史上的迷雾,学者们推测,可能在“建兴”、“建武”和“元延”分别改变年号之前,楼兰道废弃,丝绸之路改道,楼兰地区和中原的交通处于断绝的状态,由于消息的闭塞,改变年号的事情不能及时传达到那里,驻守的官吏,不知道中原内地已经改朝换代,仍然沿用早已废弃的年号。可以想见,当年驻守在那里的官吏和士兵,他们不敢擅离职守,年复一年望眼欲穿地盼望着朝廷能够派部队来接替他们,有朝一日回归中原大地,好与家人团聚。
历史记载上的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