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域密码·失落的文明》

下载本书

添加书签

西域密码·失落的文明- 第6部分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于阗国王请大臣们出主意。夏木斯想出了一个点子,他说:“咱们何不使一条和亲之计。如果能娶到汉朝的公主,设法让公主把桑苗和蚕虫带回我们于阗,我们自己生产丝绸,就不用发愁了。”
  国王认为这个主意可行,于是派了一个能说会道的大臣,带上礼物到长安向汉武帝求亲。汉武帝很高兴,决定将历城王刘和的女儿嫁给于阗王。
  临行前,于阗国的使臣去见公主,他对公主说:“高贵的公主,我们于阗国是西域有名的富庶之国,国内盛产名贵的美玉,公主一定喜欢。可是,有一件事公主可能会不满意。”
  公主问:“什么事?”
  使臣说:“公主在汉朝,有穿不完的美丽丝绸,于阗不产丝绸,以后公主就会穿不上丝绸的衣服了。”
  公主说:“这有何难,我奏明圣上,多带一些丝绸过去就是了。”
  使臣说:“高贵的公主呀,丝绸带得再多,也有用尽的时候,必须有一个万全之策。”
  公主说:“依你之见,应当怎么办才好?”
  使臣趁机说出了于阗国王希望公主将蚕虫和桑苗带到于阗的想法。
  公主知道事情重大,不免有些犹豫。但是经不住使臣一个劲儿的怂恿,点头答应下来。
  聪明的公主在出嫁西行的时候,将蚕虫和桑苗放在她头上的帽子里。及到关卡,所有的随嫁人员和所带的物品都要接受检查,唯有公主的帽子他们不敢检查,于是,一行人浩浩荡荡地顺利出了关。公主还带去了养蚕、种桑、织布的各种工匠,从此,于阗国开始有了自己生产的丝绸。之后,传遍了整个西域,乃至世界各地。
  唐玄奘在《大唐西域记》中,记述了这个动人的故事,并说他亲眼见到了公主当年所植的桑树。
  在这个美丽动人的故事中,丝绸与女人完成了一个世界上最奇妙最完美的结合。丝绸因为女人的聪明智慧而传遍世界,女人因为丝绸而愈加光彩照人。这不仅仅只是一个美丽的神话,事实上,西域各古国乃至欧洲、阿拉伯的种桑、养蚕和织造技术确是由汉朝传入的,这是我国古代人民对世界进步作出的贡献。
  ●交河故城居住区遗址
  

1踏在高昌故城的千年墟土上(1)

我坐在高昌故城的小毛驴车上
  当我在强烈的阳光照射下,冒着零上四十几度的酷热高温,坐着新疆特有的铺着花地毯的小毛驴车,慢慢地驶过布满千年墟土的古道,进入高昌故城的时候,兴奋的心情难以形容,一种无法言说的感动充溢在我的心中。
  眼前是一种从没有见过的宏伟壮观的景象,城墙高耸,街衢纵横,庙宇林立,房屋交错,一座庞大的王城遗址群落就这样呈现在我的面前。这里所有的房屋统统没有屋顶,断壁残墙全部都是黄土夯筑,没有四梁八柱的木架结构,没有石头砖块的堆砌,甚至土墙中没有掺杂稻草芦苇。大大小小的房屋建筑只是黄土的凝结。漫步在高昌故城,依然能够辨认出,哪些是城门城墙、署衙寺庙、民居作坊、街巷道路,这些一片又一片黄土墙构成的房屋和道路,十分清晰地显现出当年故城内人们生活的情景,给人以强烈的历史沧桑感。我仿佛穿越了时光隧道,回到了遥远的古代。
  高昌故城,位于吐鲁番以东40公里处,地势平坦高敞,背靠火焰山,一条小河从西边蜿蜒流过。故城规模宏大,总面积220万平方米。全城略成方形,分为内城、外城、宫城三部分。内城在外城正中,宫城位于最北端。外城西南角有一所寺院遗址,占地近1万平方米,塔上佛龛内残存的塑像和壁画,依然明晰可辨。故城内一座座十分坚固的城堡、高大厚实的城墙、深陷的护城河道残迹、古道车辙轮廓犹存。谁能够想到,这种纯粹的黄土建筑,竟然能够留存上千年之久,这不能不说是人类建筑史上的一个奇迹。
  ●
高昌故城遗址
  封闭的盆地,稀薄的云量,极高的气温,极少的降雨量,汇集成吐鲁番地区一种十分独特的自然资源。正是这一特定的地理环境,使得高昌故城得以留存至今。
  高昌故城始建于公元前1世纪,称“高昌壁”,最早见于《汉书》,在《北史?西域传》中记载:“地势高敞,人庶昌盛,因名高昌。”南北朝时期的麹氏高昌王国、回鹘人建立的回鹘高昌国均在此建都。唐朝打败高昌后,曾经在此设西州治所。蒙古帝国时将此地划入察合台汗的封国,改设火州。13世纪末,高昌王城被蒙古铁骑围困半年之久,高昌王英勇战死,高昌城毁于战火。从此,这座使用了一千四百多年的古城只留下了断壁残垣供后人凭吊。
  高昌的名称来源于一个真实的历史故事。公元前138年张骞通西域后,曾向汉武帝提及大宛国有好马。当时中原地区的马品质不好,汉朝和匈奴正处于剑拔弩张、频繁交战的时期,非常需要有好马来提高部队的战斗力。于是,汉武帝派了一个叫车令的壮士,带着黄金千两到大宛国换取好马,但是遭到大宛国王的拒绝,并且抢劫了汉朝使者的财物。消息传到长安,汉武帝非常恼怒,任命李广利为贰师将军,率领几万兵马远征大宛。公元前104年,大军从河西走廊出发,穿越戈壁盐泽,经过艰苦卓绝的长途行军,到达吐鲁番的时候,部队已经人困马乏,疲惫不堪。无奈,李广利下令队伍休整。他们发现戈壁滩上有一处绿洲,水草肥美,地势开阔,于是将有伤病的士兵集中起来,屯驻于此。一方面可以让士兵得到休整,补充军队给养;另一方面又可与汉朝就近呼应。汉朝将士们休养屯垦的这个地方,由于地势高敞,人庶昌盛,叫做“高昌壁”,当初,这是一个军事性的城堡,就是后来高昌城的雏形。
  李广利在高昌驻军屯田的做法,为西汉王朝统治西域的广大地区提供了成功的经验,此后,历代的中原王朝,都把在西域大地屯田作为一个有效的政治、军事手段。由于高昌在地理位置和自然条件上的优势,汉、魏、晋历代都曾在此设“戊己校尉”管理屯田,抵御匈奴,故又名“戊己校尉城”。
  历史的记录翻到了唐朝初年,这个时期的高昌王国从国王到百姓笃信佛教,曾有“全城人口三万,僧侣三千”的记载,可见高昌国的佛教香火之盛。正是在这样的背景下,公元629年(唐太宗贞观三年),高昌国王麹文泰迎来了大唐帝国西行取经的玄奘法师。在对待玄奘法师的事情上,他作出了一个明显的错误的举措。
  

1踏在高昌故城的千年墟土上(2)
玄奘法师西行之时,已经是一位学识渊博、誉满京城的佛学大师,他倾其所学,在高昌宣讲佛法,普度众生,深得全国上下的爱戴。于是,麹文泰产生了要长留玄奘法师在高昌的想法。
  麹文泰先是用高昌国绝色美女进行诱惑,结果美女反被玄奘的至诚和修为所感化,从此一心皈依佛教;后又拜玄奘为国师,而且结为兄弟,企图用高位和盛情困住玄奘。
  玄奘法师何许人也,那是历史上几百年、几千年才出一个的高僧大师,岂能为世俗的金钱名利、美女俗情所诱惑。相传,玄奘法师在印度求学游历期间,一位老婆罗门学者极想收玄奘为徒,曾许以传授长生不死之法,都没有能够撼动玄奘取经求法的决心。高昌国王麹文泰的做法显然是极其愚蠢的。玄奘法师矢志不渝,最后竟不得不以绝食明志。麹文泰无奈,只得送玄奘法师上路西行,并赠送厚礼以表心意,二人洒泪而别。玄奘法师应允,在取经回来之时,一定再到高昌讲经一月。
  高昌国王麹文泰的盛情,使玄奘感动不已,他写信给麹文泰说:“决交河之水,比泽非多,举葱岭之山,方恩岂重。”此后,玄奘经19年,行五万余里路,历一百三十多个国家,终成一代高僧。玄奘从印度学成归来,本可不走沙漠,从海道返回唐朝,而玄奘为了信守同麹文泰的约定,仍取道北路,翻雪山,涉流沙回归中原,以便履行当年的承诺。遗憾的是,当玄奘法师走到于阗的时候,得知麹文泰已故去多年,高昌国已经归顺大唐。由是,玄奘便从于阗直回长安。
  如果说,高昌国王麹文泰一心想要羁留玄奘法师的错误举措,在玄奘法师仁慈宽大的佛心下,最终演绎成一场喜剧的话,那么,麹文泰的另一个更为错误的行动,则直接导致了他和高昌王国的灭亡。因为这一次他面对的再不是善良宽厚的佛学大师,而是一言九鼎的大唐帝国的皇帝李世民。
  唐朝初年,麹文泰认为,自己有坚城可以依凭,又控制着不可取代的路段、驿站,而且道路阻隔,交通困难,远在千里之外的唐王朝奈何不了自己。于是高昌与西突厥友善,不但独取丝绸之路上的商业贸易之利,而且屡次攻击唐朝的使臣和商队。高昌国逐渐走上了分裂割据的错误道路。唐太宗李世民规劝麹文泰,希望他能够认清形势,分裂无益,只有归顺唐王朝,才是益国利民。与唐朝为敌,是自取灭亡。麹文泰执迷不悟,将唐朝皇帝的警告和规劝置于脑后,他回答李世民说:“鹰飞于天,雉窜于蒿,猫游于堂,鼠安于穴,各得其所,其不活耶。”麹文泰在分裂、割据的道路上愈走愈远。最终引发了唐王朝为了统一而向高昌发动的战争。
  ●
高昌故城中表演舞蹈的美丽姑娘
  公元640年,唐太宗李世民派侯君集率兵攻打高昌。侯君集经过充分的准备,凭借有利的攻城武器冲车、抛车,一举攻破高昌坚固的城墙。曾经对麹文泰保证,一定共同抗击唐兵的西突厥可汗,看到唐朝大军兵临城下,匆忙地扔下高昌国,惧而西走千余里。麹文泰见大势已去,忧惧而死,高昌王国灭亡。麹文泰的儿子归降了唐朝。唐太宗李世民力排众议,高瞻远瞩,将高昌国改置为西州,高昌故城成了西州都督府所在地。
  两千多年过去了,如今,这里的每一道高

小提示:按 回车 [Enter] 键 返回书目,按 ← 键 返回上一页, 按 → 键 进入下一页。 赞一下 添加书签加入书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