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识宝》

下载本书

添加书签

识宝- 第49部分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博物馆二人组相互对视一眼,最后还是姚老出面走到展台前,动作与谢老爷子如出一辙,就连回去的表情都一模一样;随即那个胖子也凑热闹的过来看了看,不过他的动作怎么看怎么别扭,十足的菜鸟二百五,不过却摆出一副专家的做派。

    “老三,这件玉佩怎么样?”

    苏乐看着陆陆续续上去的人群不由得急躁起来,如果是真的他有必要争夺一下,作为老爷子大寿的贺礼也相得益彰,自古松鹤都是代表吉祥长寿的寓意,而且‘人养玉,玉养人’对于年纪大的老人身体也有好处,不过看着来来去去的人群都是一副表情,急的他不由得捅了捅刘胜的胳膊。

    “等等,我上去看看。”虽然刘胜的心中早就有了答案,但还是想着证明一下。

    刘胜走上展台,双鹤玉佩入手,一阵舒服的感觉立刻传递上来,这只玉佩泛起四道深浅不一的红色宝光,刘胜断定这是一件乾隆年代仿宋的造型,两只飞鹤被设计者独具匠心的雕琢的相对而立,修长的身子显得那么健美自然,足登祥云似有展翅欲飞的感觉,整件作品充满了灵气,玉质似白玉,微带青色,几乎可以肯定是一块上等和田青玉籽料。

    “怎么样,老三?”看到刘胜下来,苏乐急切地问道。

    “半真半假。”刘胜略微沉吟一下,说出了自己心中的答案。

    “什么意思,真的就是真的,假的就是假的,什么是半真半假啊。”苏乐不由得一阵郁闷,这古玩行里边的门道也忒多了,想想就头疼。

    “这件玉佩据我推断应该是清乾隆时期的产物,不是赵钩子说得宋代的,而且上面有宫廷造办处的影子,应该是当时的名家所做,而且玉质也是选用的上等的和田青玉。只是不知为什么被人用盘光法盘了将近二十年,形成了一层自然的类似宋代的包浆,最后应该是被收藏者当成了宋代的玉佩珍藏起来,辗转流传到现在,这就是导师曾经说过的以古仿古。”刘胜解释道。

    “那就是说这件玉佩是清代的,也是一件古玩了?”

    苏乐真正关心的不是玉佩到底是哪个年代的,而是关注这件玉佩是不是古玩,只要是古玩其他就都不重要了。

    “可以这么说。”刘胜点点头,肯定了他的回答。

    “那就行,不过这赵钩子也忒会忽悠人。”苏乐得到肯定的答案之后,不由得低声调侃起赵钩子来。

    “对了,老三你可不能跟我抢啊。”苏乐忽然想到了什么,马上出言提醒道。

    “放心吧,我对这件玉佩不感兴趣。”

    刘胜不由得苦笑,看来自己的饕餮性子深入人心啊,不过现在他可没时间计较这些,这件玉佩虽然做工精湛,但还没达到他的预期,况且他最在意的汉代山字纹铜镜还没有出现,看这架势肯定是一场龙争虎斗,没必要在这玉佩上浪费精力。

    “那就好。”苏乐稍稍安心地看着展台上的赵钩子。

    “还有没有要看的,没有那么就请出价吧。”赵钩子见没人上前检查了,立刻出言开始竞拍。

    “一万二。”堆在圈椅的胖子率先举起了手,懒洋洋地说道。

    “一万二,赵老板出一万二,有没有高过这个价值的?”赵钩子眉眼间露出一丝笑意,还好那件仿哥窑胆式瓶没有造成什么不利的影响。

    “一万三。”谢老爷子举了举手,不温不火地说道。

    “一万四。”姚老立刻给出了一个价位,但看得表情似乎兴趣不是那么强烈。

    ·······

    “一万八,赵先生出一万八,有没有高过一万八的老板?”赵钩子站在展台边有些急切地鼓动道。

    赵钩子看着谢老爷子和姚老有些偃旗息鼓的样子,不禁有些急了,本来三国演义可以小小的赚上一把的,没想到成了赔本的买卖。这件青玉双鹤佩当时可是他用两万元收上来的,如果不是想消除一下影响,他才不会把价钱定的这么低。

    “两万。”苏乐试试的举起了右手。

    他也是参加过正经拍卖会的人,知道现在已经到了尾声,可以适当的出一下价位,试探一下对手的最后底线。

    “两万,苏少出两万,有没有高过这个价值的。”赵钩子见苏乐出价了,马上激动地喊道。

    “算了,算了,一件玉佩而已,又不是什么稀罕物件,我不要了。”赵胖子一看是苏乐出价,立刻打消了再次出价的念头。

    笑话,一个能让赵钩子忌惮的人物绝不是自己这种靠着煤炭发家的暴发户,人家混的是底蕴,随便伸出一个小手指头都能捏死自己。多年的生意经哪能看不出来苏乐眼光中闪烁的兴趣,吃饱了撑的才和他争夺呢。

    “呵呵,恭喜苏少,这件玉佩是苏少的了。”

    赵钩子心里止不住的苦涩,尼玛,这简直是打脸啊,成本价,成本价,这回真成了成本价了,情何以堪啊。

    “下面是一件瓦砚,有兴趣的朋友请上眼。”

    亲自将玉佩交给苏乐,还等护送宝贝的大汉回来,赵钩子就急不可耐地直接宣布了第三件拍品。

    ps:求打赏,推荐,收藏,评价票,点击,成绩惨淡,大大们支持一下吧,小花拜谢了。
第六十章 阿房宫瓦头砚
    瓦砚顾名思义,乃是取自古代宫殿殿瓦所做,又名瓦头砚。一般是由汉魏未央宫、铜雀台等诸多宫殿的殿瓦制成。起初是唐宋时期人们发现前朝砖瓦特别工整,储水多日不渗,特别适合制作砚台,由此瓦砚的制作一时风靡起来,一些不法的商人也看准机会,采用古瓦以假乱真。这也造成了瓦砚的良莠不齐,每当瓦砚出现必如临大敌。

    “大家请上眼,这是一方铜雀台瓦砚,至于具体出处我不便透露。”赵钩子将托盘上红布一抛,将铜雀台瓦砚露了出来。

    这方瓦砚为长方覆瓦形,瓦面中部作成一个葫芦形的墨池,面上还有密密麻麻的砚铭,可惜离得太远看不太清楚。不过通过慧目观察,似乎这瓦片属于秦代的瓦片与铜雀台瓦片相去甚远。

    “器灵,这是怎么回事?”刘胜眉头皱地高高的,只好求助于照妖镜器灵这一万年老妖精。

    “嘿嘿,小子你有福了,这确实不是一方铜雀台瓦砚,而是一件阿房宫瓦砚。”照妖镜器灵嘿嘿一笑,居然给出了这么一个答案。

    “原来是这么回事啊。”刘胜不由得有些兴趣缺缺,再也没有了刚才的热情。

    诚然阿房宫的名气要比铜雀台的名气大得多,但不是名气大制作出来的瓦砚就好,更何况没有历史资料记载的,自唐宋以来传下的有名气的瓦砚哪一个不是魏汉宫殿的瓦片制作的,阿房宫又如何?

    “既然你小子身在宝山不识宝,我老人家也懒得给你解释,记得那面山字纹铜镜就好了,没事别打扰我休息,我得好好睡上一觉了,啊欠。”说着照妖镜器灵在刘胜的识海内伸了个懒腰,眼睛微合假寐起来。

    “别啊,俗话说家有一老如有一宝,您老人家别话说半截,弄得不上不下的多别扭啊。”刘胜闻言知道另有隐情,急忙追问道。

    “真想知道?”照妖镜器灵看着刘胜的样子,忍不住抖了起来。

    “想知道。”刘胜也不管照妖镜器灵拿捏架子,自己赶紧放下身段细心请教,了解一下不为人知的秘辛。

    “嗯,好吧,看在你小子虚心请教,也看在山字纹铜镜的面子上,我老人家就勉为其难的告诉你吧。”照妖镜器灵看着刘胜虚心求教地样子,不由得点了点头。

    “那你知道世人为什么爱用前朝的砖瓦作为砚台吧;为什么铜雀台瓦砚用独占鳖头?”照妖镜器灵没有正面回答,反问道。

    “知道。”刘胜不知照妖镜器灵所指为何,还是老老实的说道。

    其实,瓦砚的出现是带有极其浓重的平民色彩,自古‘穷文富武’,天下千千万万的学子,穷困者占大多数,端砚、歙砚之流,又是极其奢侈的文玩,一向是养在深闺人未识,是士大夫的把玩的专利,而众多的贫苦学子为了诗书礼仪不得不将目标瞄向城砖、瓦片这种廉价的物品研磨学习,向着拥有端砚、歙砚的目标挺进。

    只是城砖,瓦片制作的时候极其不稳定,很容易渗水,制作的砚台也容易发干,这也迫使那些读书人不得不寻找更好的瓦片,于是乎古代的宫殿瓦片进入了人们的视野,成了读书人的常伴之物。

    深埋地下的瓦片由于充分的受到水汽的润泽,很容易发墨,又不容易变干,制作出来的瓦砚特有的古朴沧桑的气息,一时间进入了士大夫们的视野,成了他们书案前爱物,其身价更是倍增,尤其是铜雀台瓦砚,制作的时候掺入了铜屑、铁屑,质地更加的致密,耐磨,身价陡增何止百倍。

    “呵呵,其实吧,阿房宫砚台之所以不为世人所知,不只是因为它和铜雀台瓦片制作的时候一样掺入了其他东西,很大程度上还是因为项羽···”照妖镜器灵娓娓而道,说出了先秦时代不为人知的秘辛。

    原来项羽入主关中之后很想成为与秦始皇一样的万世帝君,其亚父范增也相当的支持,怎奈项羽手下的大将、谋士多为江东子弟,适应不了关中的气候,加之思乡心切,多次劝诫项羽返回江东,这时候虞姬也因水土不服换上重病,项羽无奈只好搬兵回师。

    面对始皇偌大的基业,项羽如何能白白的拱手让人,遂命人拆毁宫殿,焚烧阿房宫,而阿房宫内有一座小亭,名曰:望香亭。

    望香亭据说是因黄金为柱,蓝田玉为瓦,沉香奇楠作梁搭建而成,

小提示:按 回车 [Enter] 键 返回书目,按 ← 键 返回上一页, 按 → 键 进入下一页。 赞一下 添加书签加入书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