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崛起的4大国》

下载本书

添加书签

崛起的4大国- 第8部分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当20世纪90年代持续多年的繁荣转变为互联网泡沫时,制造业外包一下子变成了良好管理的必要条件。各商学院和工商管理期刊都不约而同地促请企业将重点放在核心竞争力上,将其他业务一概外包。旭电因此成了暴发户。1993年它的营业额仅为9300万美元,有1500名员工,而如今它已经成长为世界级的承包巨人,在全球20多个国家设有30个企业,营业额将近200亿美元,拥有员工65000人。广大公众并不知道,旭电的规模比硅谷的许多知名厂商,如苹果电脑公司、甲骨文公司、太阳计算机系统公司等都大,但旭电并不是唯一的超大公司,它也有竞争对手,如SCI、伟创力和捷普公司等,它们都发展得十分迅速,以至整个外包产业的收入从1996年的590亿美元猛增为2001年的1780亿美元。
  迅猛增长的原因在于该产业具有几个优点。首先,承包商没有豪华的办公室,也没有复杂精密的研发设施。“知足”的理念(不多也不少的完美平衡理念)强调的是从斯巴达式管理而来的典雅,因此管理费用得以控制在极低的水平。再者,由于承包商握有大量客户的生产订单,因而拥有较大的规模经济,可以用极低的价格采购大量的零部件和材料。由于制造和组装是他们的本行,所以他们不惜雇用最好的人才,以便研究和开发出更快速、更便宜、更先进的制造技术。他们与客户密切合作,经常向其提出修改设计的建议,以便在不影响产品质量的情况下,简化生产过程和降低生产成本。渐渐地,承包制造厂商也成了承包设计厂商,他们在接受客户的生产任务的同时也承担了为其进行产品设计的任务。这样一来,这些客户就可以集中精力搞好营销业务。
  新加坡有一座典雅的圣荷西大楼,新加坡伟创力公司总部就设在那里。公司的首席执行官迈克尔?马克斯坐在办公室里用图表对我解说制造业目前的变革情况以及承包商试图也充当设计商的原因。他说,唯一的利润来自硅片上的聪明组件。产品的成本和售价一直在大幅度地下降,录放机(VCR)的售价从10年前的1000美元下降到如今的100美元,而一部DVD的价格在18个月内就能达到同样的降幅。5年前,一部手机的价格是500美元,其组件高达1500个,如今一部手机仅售50美元,其组件也只有50个。马克斯继续说道,所有产品都以光速走向商品化,以喷墨打印机为例,制造成本是5美元、后勤成本15美元,设计、物流和营销成本50美元,总共200美元。制造商若想要生存,就必须建立一个全球制造网,并在全球达到极大化的生产量。毛利率仅5%左右,相当于一般超市的水平。所以,如果生产成本在墨西哥变得过高,伟创力公司就得设法立即将生产转移到中国或匈牙利去。本章的描述对于那些想要自己进行生产的公司来说等于是敲响了丧钟。甚至对于世界级的大公司——旭电和伟创力来说,也是一片危机四伏的丛林。
  举例来说,从1997年至2001年,外包业务使电信设备供应商得以将整个供货链的成本从占总收入的21%降到6%。的确,承包商让某些公司得以完全摆脱工厂。思科系统公司就是在完全不进行制造业的情况下,成为全球电信设备的龙头厂商,并且一度成为全球最有价值的企业。承包商使它能够以全力投入设计和营销的工作,完全不需要插手制造业。再以翰信科技(Handspring)为例,这家硅谷的新创公司在成立仅15个月之后,便推出自家产品VisorPDA,如果它必须自行建厂来生产产品,则根本不可能做到这一点。
  在互联网和宽频通讯发明之前,上述情况也是不可能做到的。你若想知道个中原因,只要看看伟创力的电脑系统,便会一目了然。一部终端机能够显示所有工厂的所在地。一位经理人可以立即看见墨西哥零件买家所开出的价格,在比较过新加坡的价格之后,他可以据此调高某一地区售价。或者,他看见某些零件在新加坡供过于求,而在墨西哥却缺货,他便立即做内部调整。这种全球信息基础也是将制造提升到设计的有效工具。许多承包商都是从单纯的制造业发展到能承担客户的全部设计任务。这个发展被某些企业主管视做是亮出了红旗,他们担心没有对设计的控制权,公司将无法推出有特色的产品,并将丧失长远的竞争力。不管怎么说,公司自行制造自己的产品就是死路一条,所以,大多数美国、欧洲甚至于日本的大企业,都将业务外包作为公司生产策略的不可分割的一部分。
  

从业务外包到企业外移(1)
如今,在国外设厂已经不是什么新鲜事。跨国制造厂商跟制造业几乎一样地古老。1911年以前,福特汽车公司就在英国和日本设有制造工厂,而德国的戴姆勒汽车公司在美国也设有汽车工厂。当时这样做的目的在于用当地生产的产品供应海外市场。虽然海外工厂所生产的产品常常顶替了美国向海外市场的出口,但这些产品却极少回流美国市场顶替国内制造的产品。
  需要指出的是,过去在国外设厂以满足国内需求的做法是应对美国国内不断增强的消费意识的一种举措,同时也是对20世纪60年代日本在国际市场上强大影响的一种反应。日元贬值和日本生产体系的高效率相结合,使得一些日本企业如帝人、新力、松下和日立等得以大举进入美国和欧洲市场。60年代初期,日本的纺织品占有美国市场很大的份额,美国政府不得不出面央求日本政府放美国工人一条生路,两国政府因此签订了一项“出口自动设限”协定。接着,日本制造商成立了一个类似卡特尔的组织,规定了对美国出口的最大数量,并依此上限做配额分配。日本的电视机同样对美国市场造成巨大的冲击,20世纪70年代中期,日本的黑白电视机一度占了美国市场98%的份额,1976年,这一情况再度重演:日本彩色电视机占据了美国市场45%的份额。在这期间,所有的美国制造厂商,无论是汽车还是半导体厂商,都遭到了同样的命运。
  在欧洲,情况稍有不同。日本用了很长时间才进入保护措施较严密的欧洲市场。但最后他们还是成功地控制了消费电子市场和其他许多市场。
  美国关键的市场被日本人快速占领的原因之一,是美国制造商和批发商都奉行一条古老格言:“如果你无法打败对手,就加入他们的行列。”请不要忘记,美国当时的经济策略是以刺激消费来促进经济发展,无论政治领导人,企业高管,还是经济学者,都一致强调说,主要目标就是为消费者谋利益。根据这一观点,大量的零售商,如西尔斯?罗巴克纷纷在日本和亚洲其他地区建立采购中心,以便直接从货源地为美国消费者进口最好、最便宜的商品。他们同时还委托日本制造厂商生产自己公司的品牌产品,如西尔斯楷模家电等。他们甚至加入日本的卡特尔,西尔斯最后还因为涉及与日本电子制造商交易的关税欺诈案,遭美国政府罚款数百万美元。一些重要的美国制造厂商也都参加了在国外设厂的行动。美国无线电公司(RCA)是一家不遗余力地推广电视是美国人客厅里必不可少的设备的公司,它将制造工厂转往中国台湾地区和墨西哥,同时委托日立公司生产VCR录放机。1983年在哈佛商学院的一场研讨会中,我当场聆听了美国无线电公司董事长桑顿?布拉德肖的演说,他说,美国无线电公司的品牌实在太响亮了,他们委托日立生产的录放机所得的利润,比日立牌录放机的销售利润还要高。3年之后,美国无线电公司作为一个独立公司已经不存在了,但美国无线电公司的品牌还是被最新的拥有者——法国汤姆逊公司保留下来了。
  为抵制日本的低成本优势,许多制造厂商,尤其是其市场份额快速流入日本厂商手中的美国和欧洲的半导体制造厂商,开始在工资低于日本的其他亚洲国家寻找制造地。几家美国的制造厂商,如摩托罗拉、英特尔和得州仪器,都已经先后在马来西亚、新加坡和中国台湾进行了多年的试验,如今他们已将半导体生产过程中最需要劳力的部分逐步转移到这些国家和地区的工厂。
  事实上,低工资并不是吸引他们在这些国家设厂的唯一因素。这些亚洲小国和地区与美国不同,他们不能把刺激消费的办法作为促进经济发展的动力,因为他们的市场太小,用数亿美元的投资搞设施建设不合算。因此,他们将重点放在供应国外市场尤其是庞大的美国市场的投资和生产上,并以具有吸引力的优惠条件引诱外国制造商到他们那里去设厂。他们对经过挑选的外商可能提供10年至20年的减税优惠、员工训练补助、基础设施建设补助,甚至高达新厂资金成本50%的巨额补助。低工资、优惠的金融条件和有利于企业发展的政策环境,三者结合在一起,其吸引力确实是不可抗拒的。

从业务外包到企业外移(2)
假如你与一群野生动物生活在一起,你必然需要一切能够取得的帮助。企业外移和投资优惠就是这种性质的帮助。伟创力将总部设在美国的圣荷西,看来像是个美国公司,其实它是在新加坡注册,因为那里的税金比较低。伟创力以及其他的承包商在墨西哥、中国、匈牙利和世界其他地区都设有工厂,他们的产品大多数都是这些工厂生产的。制造商在这些地区不仅具有低价劳工的优势,还享有免税和其他的金融优惠,这样一来,他们的资金成本就会降低,税负的压力也比较小。实际上,发展中国家所提供的免税优惠才是让承包商得以生存并降低成本的原因。
  20世纪90年代初期,只有300多万人口的新加坡,一跃成为全球主要的电子产品出口国之一。例

小提示:按 回车 [Enter] 键 返回书目,按 ← 键 返回上一页, 按 → 键 进入下一页。 赞一下 添加书签加入书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