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帝国崛起》

下载本书

添加书签

帝国崛起- 第2部分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自序:中华民族的尚武精神何以自宋消失?(2)
贞观年间是唐朝拓边最猛烈的时期,边疆战争之频繁和战胜次数之多,在中国古代史上非常罕见。唐朝是中国历史上一个意气风发的时代,一个高度自信的时代,贞观之治的一大内容,就包括这种兼容并蓄的大唐雄风和气吞万里如虎的尚武精神。
  武则天延续了贞观时期金戈铁马的尚武精神。面对吐蕃贵族的入侵和骚扰,武则天给予铁腕还击。她派大将王孝杰击败吐蕃,打通了河西走廊,收复安西四镇,复置安西都护府于龟兹。之后,又设置北庭都护府等,不但巩固了西北的边防,也打通了一度中断的“丝绸之路”,使唐朝和中亚的贸易再度活跃起来。
  汉唐是中国历史上两个最为强盛、辉煌的王朝,汉与唐相比,汉质胜于文,唐文胜于质。汉雄浑凝重,唐璀璨瑰丽。汉有壮男之质朴刚健,唐有贵妇之雍容华丽。汉气势恢弘;唐气象雄阔。大汉雄风、盛唐气象遂成为中华民族最引以为骄傲的民族性格和魂魄。
  鲁迅在《坟》一文中,曾对汉唐精神赞扬有加,他说:“遥想汉人多少闳放……”,“汉唐虽也有边患,但魄力究竟雄大,人民具有不至于为异族奴隶的自信心,或者竟毫未想到,绝不介怀。”至今读来,汉唐雄风,犹扑面而来。
  岳飞为规复失地,高歌:“壮志饥餐胡虏肉,笑谈渴饮匈奴血!”其气吞山河之势,尤其令人振奋!这些无不显示出中华民族固有的尚武精神。
  此后犹有明成祖六扫虏庭的雄风、郑和下南洋的开拓以及平定安南之乱的果断等,康熙为一代雄主,在他执政期间,平定了三藩之乱;统一了台湾;并与俄国签订了《中俄尼布楚条约》,划定了中俄东段边界,遏制了沙俄东扩的野心;平定了回疆、准噶尔等贵族的叛乱,强有力地巩固了全国的统一,使中央集权得到了加强,也使当时的中国成为世界上最强大的国家。清朝版图最大时达1200多万平方公里。
  对尚武精神的鼓励和对武备的重视和整饬,不但能有效地维护国家的统一、边疆的安全和社会的稳定,也会使得国家兴盛的局面得以长久保持。因此,在历史的循环往复中,中华民族虽然历经劫难,但复兴汉唐魂魄总是那么令人津津乐道。尤其是近代百年中华民族受辱挨打的历史证明,丧失了民族的尚武精神,连自立都谈不上,何来复兴和辉煌?
  那么,中华民族自汉唐以来固有的尚武精神,何以在宋代消失了?
  探索这段历史很有必要。
  凡历史上的开国之君,在建国之初,无不具有奔扬的气势和驰骛的精神。唯独赵匡胤因为是从孤儿寡母手中夺得的政权,怕有人见样学样,就一味推行“重文轻武”政策,解除将帅兵权。赵匡胤曾问陈抟老祖,何处可守?一个“守”字,就把激昂的汉唐精神推得远远的了,也奠定了国家政策的基本调子,就是抱残守缺、苟且偷安。而为了消弭文人们的独立精神,宋代特别重视科举,但又不像唐太宗那样自信,看到许多新取的进士鱼贯而出,便得意地说:“天下英雄,入吾彀中矣!”而是“以科举销天下英雄气”,宋代的科举成了统治者培养顺民所实施的一种政治权术了。宋代的文人,也几乎都把“学成文武艺,售与帝王家”作为自己的最高理想了。在宋代,科举及第会无限荣光,会被皇帝在皇宫赐宴,也会帽插金花招摇过市,引得万人空巷。所以时人曾感慨:“纵将帅于万里之外破敌灭国,凯旋而归,所受奖赏也不过如此。”由此看来,宋朝的科举取士,已经不是为国家选拔人才了,而是对俯首帖耳读书人的高级奖赏了。

自序:中华民族的尚武精神何以自宋消失?(3)
民如水,体制如器,统治者鼓励什么样的时代精神和提倡什么样的道德准则,民族就有什么样的性格,就会拥有什么样的灵魂。如统治者战争意志坚强,自然就会激起民族潜藏已久的血性。宋代“重文轻武”,此时的儒士文人,也便没有了战国前期高蹈扬厉、独立思考的个性,而逐步沦为求仕、做官的食禄之徒,整个社会便弥漫着文弱之气。
  更糟糕的是,此时的儒家文化也发展到了极致,盛极而衰。朱熹继承和发展了程朱理学,其最突出的特点就是“存天理,灭人欲”,一切社会规则更加精细化和制度化。人们只能循规蹈矩,亦步亦趋,不敢有丝毫的创新。整个社会思潮趋向保守和僵化,社会成消极封闭状态,与盛唐的开放自信姿态形成鲜明的对比。而朱熹的理学思想此后统治中国社会长达700多年,直到清末。
  元时矫枉过正,把知识分子从天上踩到地下,八娼、九儒、十丐,此时知识分子的社会地位连娼妓也不如,仅比乞丐强点。斯文扫地,以此为甚。明清时期,虽为知识分子广开仕进之门,但却大兴文字狱,以形式重于内容的八股文取士。儒家思想中闪光的东西被一步步阉割殆尽,完全成了统治的工具了。整个社会固步自封,积重难返,社会死气沉沉,毫无活力,而统治者还沾沾自喜地以天朝心态自居,真是可悲、可叹、可恨。
  知识分子是一个时代的优秀代言人,宋元明清以不同的方式钳制、糟蹋儒家文化,对知识分子进行洗脑。使他们失去独立的社会地位,也就没有了独立的人格,整个民族也就不可能有独立的思考了。他们的骨子里涵蓄了太多的柔媚,陶醉于诗酒风月之中,也便没有了“夜阑卧听风吹雨,铁马冰河入梦来”,“当年万里觅封侯,匹马戍梁州”的奔赴疆场、建功立业的豪情壮志。汉唐以来的尚武风气,从此消失。变成了浑浑噩噩,不知进取的一群人,何来血性?也就没有了汉唐时代的知识分子,常以到边疆建功立业为荣耀的自觉意识和责任了。
  汉唐之所以成为伟大的时代,汉唐精神之所以被后人仰慕和颂扬,主要是多种文化的交汇、融合、发展的结果。春秋战国时期知识分子爆发出的惊人的创造力和生命力,在汉代进入全面开拓时期,武帝“表儒里法”,兼容并蓄,气势恢弘。而隋重新实现了的政治统一,则也是经过魏晋南北朝的民族大融合和文化几度整合的结果。唐代则更是借助外来文化的强烈刺激,创造了一种全新的以汉文化为主的胡汉文化,再一次彰显出勃勃的生机和阔大的气象,促成了中华民族新的统一体的巩固和发展。而唐以前中国社会尚武的精神,却在宋以后,由于对儒家文化的单一性选择和推崇,没有了包容性,尤其元明清时代,甚至摒弃了儒学中闪光的东西,而把落后的一面发挥到极致,这就使得整个社会逐步消弭了进取的精神和意志。近代中国的落后与挨打,与此不无关系。
  由以上原因分析得知,中国从鸦片战争以后,闻战必惧,鲜有胜仗,不仅对自身的命运产生了怀疑,民族的自信心也大为受挫。自宋以来堆积在中国人心中孱弱的意识,使得民族危机严重到了亡国灭种的境地。近代大半个世纪里,多少仁人志士前赴后继去寻找救国救民之路,经过近代各种文化思想启蒙运动和五四新思潮的洗礼,才在中国形成了一种全新的五四新文化。它在唤醒民族意识的同时,也激起了潜藏已久的民族血性。如果说,抗日战争的胜利是取得了民族独立的话,那么,抗美援朝战争的胜利,则奠定了中国大国的地位。它所激发出的中华民族的自尊、自信和强烈的爱国主义精神,是凝聚民族之魂,推动中华民族走向复兴的巨大动力,是中华民族重新崛起走向繁荣富强的里程碑。因为只有战胜一个大国,自己才能成为一个大国。
  正如前面所言,中华民族长期以来形成的对尚武精神的鼓励和对武备的重视和整饬,不但能有效地维护国家的统一、边疆的安全和社会的稳定,也会使得国家兴盛的局面得以长久保持。
  记住历史的经验教训吧,唯如此,中华民族的全面复兴和再次崛起也就指日可待了!
   txt小说上传分享

序:在千年的永恒与辉煌背后(1)
彭勇
  史学是一个民族文明与道德的基石。
  没有历史感的民族,就不会有蕴藉深厚的文化积淀,不可能有源远流长的文脉传承,也不可能真正崛起成为大国。敬重历史,敬畏历史,不仅透视出一个民族的凝聚力,也展示着一个民族应有的襟怀。我们的祖先,有很好的记史传统,留下了一部部传之不朽的壮丽史卷,记录了完整、客观和经得起考证的数千年文明史。发散于历史册页中的,是永远进取、不畏艰险、包容豁达的精神气度和悲悯情怀。认真对待历史,总结、分析尤其是汲取成功的经验和失败的教训,从中解读出中华民族千年的辉煌与忧伤,以培养我们民族的自信心,此其时也。认识历史、立足现实,才能开创未来,中国的强盛,就是在继承前人的智慧和汲取历史教训的基础上开始的,我们的文明,才有今日之盛;我们的社会,才有今日之繁荣。
  一  盛世中国
  纵览中华民族五千年的风云画卷,无数波澜壮阔的英雄诗剧在纵笔抒写着江山豪情。数风流人物,不外两种,一为时势所造的英雄,二为造时势的英雄,二者相侔并举。然而,风流总被雨打风吹去,一位哲人说过:“一个强大的时代,总是以一群强者英武的雄姿开头;而打下最后一个句点的,却常常是一些凄怨的灵魂”,这似乎已经成为中国历史上一切帝国盛衰的宿命与忧伤。
  历史上,不少开国帝王,在登上皇帝宝座后,大都能够顺应社会人心思治、渴望铸剑为犁的愿望,采取轻徭薄赋,与民休息的措施,天下也由此呈现粗安的景象,为经济的发展与社会的繁荣稳定创造了条件。然而,却有一部分帝王小富即安,天下初定,便以为大功告成,很快失去了高蹈扬厉的精神和气度,放纵权利,私欲膨胀,忘乎所

小提示:按 回车 [Enter] 键 返回书目,按 ← 键 返回上一页, 按 → 键 进入下一页。 赞一下 添加书签加入书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