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帝国崛起》

下载本书

添加书签

帝国崛起- 第52部分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其一,就拿郭威兵变来说,郭威是仓促之间,临时扯黄旗当龙袍的,而赵匡胤则显得从容得多,黄袍都已事先准备好了,否则,深更半夜,这黄袍又是如何准备呢?
  其二,从赵匡胤对家人的安排上也可看出其决意兵变的用心。出征之前,赵匡胤将母亲和妻子预先送到一座禅寺以防万一,兵变成功后,其母杜氏脱口称儿子“素有大志”,隐约可见杜氏对赵匡胤的兵变意图早就了然于胸。而且此次赵匡胤出征,带去了他的幕府主要班子,也带去了他的弟弟赵光义,这在赵匡胤已往的征战生涯中是前所未有的。事实上,赵匡胤率军一出开封,这个参谋班子就开始了紧锣密鼓的发动工作,成为陈桥兵变的实际组织机构和指挥机构。由此可见赵匡胤的安排的确是狠下了一番心思的。
  历史往往是由胜利者来书写的,宋廷如果如实记载“陈桥兵变”,等于把赵匡胤置于“乱臣贼子”的地位而遗骂于后人;略而不书,则无异于向世人以另一种方式通告事实真相,效果没有区别。唯一的办法就是歪曲和篡改这段历史,为赵匡胤洗刷一切可能引起的罪名。结果,赵匡胤的谋士们被推到了前台,变成了上蹿下跳的人物,而真正的当事人赵匡胤则被写成事先一无所知,而且当夜醉酒,直到被军士拥戴才恍然大悟。
  而按照后来“以事系日,尽行编类”修撰的《宋太祖实录》,也前后经过了4次反复。第一次始修于太平兴国三年(978年)至五年(980年)9月,成书50卷。此书修成后,赵光义翻看了有关“陈桥兵变”的记载,很不满意,认为“太祖朝事,耳目杆接,今《实录》中颇有漏略,可集史官重撰”。赵光义授意李至等人重修《太祖实录》,明确指示,必须把赵匡胤同曹操、司马懿等人区别开来。《太祖实录》一修再修,明显地反映出赵家皇帝试图掩盖事实真相,美化赵氏政权的企图。
  

仁德之君

  虽然赵匡胤得帝位不地道,但它英明武略,不愧为一代明君,且内心并不奸诈,属于厚道人之列。对历史和后代常有畏惧之心,这从两个小故事可以看出,赵匡胤是很在乎自己身后名的。有一次,赵匡胤在禁中后苑打麻省玩,一个臣子声称有急事求见,赵匡胤立即接见。谁知,来人啰唆半天,也没有说出一件急务。赵匡胤的玩兴被搅,颇为恼火,责问他为何鸡子尿湿柴的事也敢谎称急务?朝臣说:“国事无大小。总比娱乐天子的游艺之事紧急吧!”赵匡胤恼羞成怒,抄起御案上的柱斧就戳了过去。结果,斧头把子把大臣的两颗牙齿击落在地,这个朝臣俯身捡起了断牙,装进口袋。赵匡胤骂道:“你把牙齿捡起来,难道想留作物证,告我不成?”那位臣子回答:“臣下不能告陛下,但自然会有史官书之。”赵匡胤愣住了。随后,相当诚恳地道歉,并赏赐给这位敢于直谏的臣子不少金帛珠玉,以示慰问。
  一次赵普向宋太祖推荐某人为官,宋太祖不同意,第二天,赵普又推荐此人,宋太祖还是不同意,如此三次。宋太祖把赵普的奏折撕碎,赵普不慌不忙把奏折拼装好,还是来推荐此人。宋太祖见赵普如此不达目的不罢休,突然感到也许此人确实有才能,马上采纳赵普的建议,此人果然德才兼备。
  赵匡胤虽是一介武夫,通过陈桥兵变才得以黄袍加身,但他对知识分子的尊重,对自己身后形象的在乎,还是令人肃然起敬的。
  文以治国,武以安邦,宋太祖奉行“文以靖国”这一理念,果断的实行“崇文抑武”的基本国策,通过设立“誓牌”,尊孔崇儒,完善科举,创设殿试,知人善任,厚禄养廉等一系列重大举措,成为我国历史上最受推崇的一代文治之君,彻底扭转了唐末以来武夫专权的黑暗局面,使宋代的文化空前繁盛,以至于后人有称“宋朝是文人的乐园”的称誉。从这一意义上说,宋太祖可称之为是五代十国野蛮政治的终结者,又是后世历朝文明政治的开拓者。
  另据《读书镜》记载,宋太祖一日罢朝,俯首不言,郁郁不欢,久之,内侍王继恩问故。赵匡胤说:“早来前殿指挥一事,偶有误失,史官必书之,故不乐也。”可作又一印证。
  史官的主要职能就是以书面的形式记录和反映有一定意义的现实事件,皇帝的所言所行包括过错、失误,都会被记录在册,流传于世。而专制时代的君主,手中拥有生杀大权,完全可以撤销史官的职位,让自己无所顾忌。但赵匡胤没有这样做,而是敬畏史官,让史官时刻监督自己有损清誉的不慎重决定。宋太祖纳谏和律己的勇气、智慧和胸襟,看来可与唐太宗媲美了。
  正因为此,他在将后周变成大宋之后,对后周的皇室始终实行优待政策;对于后周的一批大臣,他也照单全收;就连宰辅班子也都是原班人马,原职原岗;张永德是后周皇亲,是位权臣,赵匡胤当皇帝后,在张永德面前,从不以皇帝自居,仍然像从前那样尊称张永德为驸马,而不呼唤他大名,加封他为侍中,授武胜节度使。即使对企图阻挡自己篡位的大将韩通,在其被杀后也追封中书令,下令厚葬,并经常对旁人提起韩通对后周忠心可嘉。早年赵匡胤投奔随州刺使董宗本,可是其子董撙诲经常欺负他,赵匡胤不久又不得不踏上坎坷潦倒的流浪生涯,但是赵匡胤发迹以后,并没有报复董遵诲,反而不计前嫌重用了他。
  而对于拥戴自己当了皇帝的那些有功之臣,他做的也是中国所有帝王中最厚道最完美的,这就是“杯酒释兵权”的故事。金帛美女,任其所取。使人感到,人生所欲,也不过如此,从而换取宋室江山的稳固。
  宋代不轻杀大臣,是宋太祖赵匡胤定下的规矩。历史事实也的确如此,整个有宋一代,几乎没有诛杀过一个功臣。历史上那些强臣勋将应有的“鸟尽弓藏,兔死狗烹”的悲剧,在宋代是彻底谢幕了。
  

巧释兵权

  晚唐以来,社会上流传着一句非常时髦同时也极具诱惑力的话,也代表着一种普遍的世俗观点:“天子者,兵强马壮者为之,宁有种乎?”即只要能拉起山头,谁都可以做天子。因此,“兵骄而逐帅,帅强而叛上”的现象在五代时期司空见惯,成为常例。
  针对这种君弱臣强的情况,赵匡胤登基后,始终忧心忡忡。建隆二年(961年)秋,他微服来到赵普府第,与赵普密谈。他询问赵普:“自唐末以来,帝王换了7姓,城头旌旗频换,乱离不已,民不聊生。朕要使国家长久,应该怎么办?”赵普认为,领兵将领和地方各镇守节度使们权力过重是主要原因,应该削夺他们的兵权,控制他们的钱谷,收缴他们的精兵。赵匡胤不以为然,他认为那都是老生常谈,而现在,他对这些人恩重如山,绝对不会再有乱子。
  赵普不客气地反诘道:“世宗皇帝待你不也是恩重如山吗?即使他们没有非分之想,你敢保证他们的部下没有贪图富贵之人?万一也把黄袍加于其身,箭在弦上,那时,他们想不反也不成了……”
  这番话,犹如当头棒喝,令赵匡胤惊怵不已,如佛子顿悟。
  赵匡胤不等赵普把话说完,连忙说:“你不必再说下去了,我知道该怎么办了。”
  宋太祖首先下令罢免了慕容延钊、韩令坤等人统领禁军的兵权,慕容延钊出为山南东道节度使,韩令坤出为成德军节度使。此后,不再设统领禁军的殿前都点检一职。开始收回权力,这只是一个信号。但对于禁军重要将领石守信等有拥立之功的重臣,则心有所忌惮,猝然罢免怕引起反弹。
  刚好一个月后,皇太后杜氏驾崩,国丧完毕,赵匡胤第一次上朝,又恰逢九月初九重阳节,他便以答谢的名义,在宫中设宴,款待石守信、王审琦、高怀德、张令锋、赵彦徽等一干手握兵权的重臣。这些人都是与赵匡胤喝过鸡血酒,把臂结义的兄弟。熟不拘礼,因此,最初宴会气氛热烈。但酒过三巡之后,赵匡胤却连连叹息,众人询问其故,赵匡胤屏退左右侍者,说:“没有诸位兄弟相助,朕不会登上皇帝宝座。但你们哪里知道,做皇帝也有很大难处,还不如做个节度使自在快活。不瞒各位说,朕未做皇帝前,是寝食俱安,可做了皇帝之后,却未尝一夕安枕。”
  石守信等人不解,小心翼翼地忙问原委。赵匡胤道,是因为得了皇位以后,才寝食难安。他并阐述说:“我知道你们对我都忠心耿耿,我也视你们为同袍兄弟。只怕你们的部下将士当中有贪图富贵之人,有朝一日也把黄袍加在你们身上,你们就是不想当皇帝恐怕也身不由己了。诸位不会忘记吧?朕与世宗皇帝也亲如兄弟,可那么一天,你们把黄袍加在了朕的身上,朕不就登基称帝了吗?”
  石守信等人一听,吓得魂飞魄散,汗如雨注。皇帝是怕黄袍加身的覆辙重蹈啊,君臣之间猜忌已经形成,始知今日之宴乃又一场鸿门宴也。伴君如伴虎,现在皇上明确地指出这一点,看来不杀头就是万幸了。因此众人十分害怕,齐齐趴在地上磕头不已,鼻涕一把眼泪一把地求皇上指引一条活路。
  于是,赵匡胤明明白白地对大家说:“人生在世,就像白驹过隙那样短促。人们追求富贵,不过是想多享点乐,让子孙也过上好日子罢了,此外还有什么追求呢?既然如此,尔等何不急流勇退,荣归故里,或到富庶的地方做个一官半职,多置些良田美宅,自己享用也留给儿孙。日日有美酒盈樽、夜夜有美人在怀,过神仙般的清闲日子。朕还可以与大家结为亲家,以保证你们的富贵。这样,我们君臣之间也两安了,大家各得其所,和美安乐,岂不更好?!”
  众人一听,纷纷叩头,说:“臣等出生入死,冲锋陷阵,到了今天的地位,已经很知足了。我们早就想舒舒服服地过好后半生,享受刀头饮血挣来的生活

小提示:按 回车 [Enter] 键 返回书目,按 ← 键 返回上一页, 按 → 键 进入下一页。 赞一下 添加书签加入书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