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帝国崛起》

下载本书

添加书签

帝国崛起- 第67部分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室中自缢未果,被解往应天。见朱元璋及李善长等,则破口谩骂。朱元璋气急败坏,命卫士以乱棍打死,连尸骨都烧成灰。张士诚临终慨叹道:“此乃数也。天日照尔不照我而已!”时年47岁,东吴政权灭亡。
  朱元璋随即分军南下,指向割据浙东沿海的方国珍和割据福建的陈友定。方、陈二部都降附元朝而又自行割据,势力孤弱。朱元璋指挥各部连续作战,以迅雷不及掩耳之势,急速进兵。在三个月的时间内,即先后削平了浙东和福建。
  至此,江南荡平,朱元璋拥有了全国最富庶、人口最稠密的地区,便开始显示出他的帝王野心了。他把“驱逐胡虏,恢复中华,立纲陈纪,救济斯民”作为他北伐的纲领性口号,这对深受民族压迫的北方广大人民来说,是具有何等巨大的号召力、感召力以及煽动性啊!
   电子书 分享网站

恢复中华(1)

  元朝的铁骑是极剽悍的,所到之处,草木也为之哭泣,因此,不可能在一夜之间崩溃。
  由前述所知,在元末的各路起义军里,朱元璋所部的战区主要在南方,也主要与徐寿辉、张士诚的汉人军队作战,几乎没有与元朝的主力部队正面交锋过或作过一次像模像样的战斗。可以说,消灭元军主力的不是他,而最终得到天下的却是他。朱元璋何以捡到如此大的便宜?这是由当时的天下大势决定的。
  当时,刘福通拥韩林儿为帝,拥有安徽、江苏、河南、山东等大片领土,并不断向北方和西北进攻。徐寿辉称帝于武昌,拥有湖北、湖南、江西等地。张士诚称王于苏州,拥有江苏、浙江等地。明玉珍据有四川、云南,也欲称帝。黄河以南的元朝主力主要就是这四支队伍消灭的。朱元璋虽名义上隶属于韩林儿的红巾军,实际上是一支独立发展的武装,只占据安徽中部的滁县、和州一小块地方,部众也不过两三万人。但他善于笼络天下俊才,经常有高人给他出点子。当刘福通率军四路出兵攻打蒙古之时,朱元璋借机在南方扩大自己的势力范围。李善长给朱元璋分析说,在张士诚和徐寿辉势力中间,即从江苏中西部直到浙江中西部的狭长地带,还在元朝手里。这里物阜民丰,据此可以成就王业。朱升给朱元璋分析说,金陵虽虎踞龙盘,只可闷声发大财,不可过早称帝,以免成为众矢之的。就是在这种策略之下,朱元璋与陈友谅、张士诚缠斗了10年时间,以小搏大,以弱搏强,最终大获全胜。
  朱元璋之所以没有后顾之忧,经略南方,最主要有两点。
  其一,刘福通领导的红巾军是伐元的主力,兵分四路向元朝进攻。刘福通在中路,占领了中原及北方诸地,并迁都于开封;北路沿山西一直打到元朝的大都。东路打下了山东。西路一直打到陕西凤翔。一时间,红巾军号称百万,从根本上动摇了元朝根基,刘福通也成为元朝重点对付的目标。
  其二,就在元朝几乎覆亡的时候,元朝的军事天才察罕贴木尔,虽出身布衣,却精通军事,在战争中脱颖而出。短短10年时间,就建立起自己的军事力量,在北方全力对抗红巾军,创造了几乎百战百胜的奇迹,维持了元朝摇摇欲坠的半壁江山。本来,按照刘福通的力量,完全能够彻底推翻元朝。但刘福通的战略出现重大失误,由于分兵出击,虽声势浩大,却分散了力量,没有集中兵力猛攻北京。结果被察罕贴木尔得以各个击破。照这样打下去,元朝的天下马上就会云散雾开,晴朗满日了。
  当时,起义军面临的形势极为严峻,张士诚投降了元朝,徐寿辉被迫退出长江中下游地区,刘福通部活动的区域也越来越小。
  如果察罕帖木尔挥师南下,首当其冲的就是朱元璋。以朱元璋当时的实力,与之相遇,无疑以卵击石。
  真是天亡元朝,在这形势对元极为有利之际,元军内部却发生了严重内讧。
  元朝悍将博罗帖木尔,出身贵族,对察罕帖木尔的布衣之身,即藐视又嫉妒,担心他的实力和地位都将超过自己,竟然利令智昏,提兵向察罕帖木尔的军队进攻。于是,蒙古人拉开了同室操戈序幕。双方军队在山西、河北不断发生摩擦,就连元顺帝也调停不了。将帅如此,而在朝廷内部,也是家败出孽子,绰斯戬贵为丞相,竟然趁此天下大乱,私自大量印制假钞,大发国难财。不仅如此,他还趁皇帝叫他出面调解博罗帖木尔和察罕帖木尔矛盾之机,“视南北两家赂遗厚薄而啖之以密旨”。博罗帖木尔送的钱多,就对他说:皇帝有密旨叫你去打察罕帖木尔;察罕帖木尔送的钱多,就对他说:皇帝有密旨叫你去打博罗帖木尔。结果使得元朝陷于一片混乱,形势愈益纷乱险恶。

恢复中华(2)
1361年8月,朱元璋派遣使者与察罕帖木儿通好,以解除元军这个威胁,集中兵力去攻打陈友谅。察罕帖木儿为了集中精力对付博罗帖木尔,也就同意与朱元璋通好。1362年6月,察罕帖木尔被部将杀死。元军经过几年内战,主力遭受重创,其军事优势逐步丧失。而察罕帖木尔一死,朱元璋再无后顾之忧了,于是倾全力和南方各支汉人武装大打出手。
  此后,元朝虽有脱脱这样的军事天才出现,但不被元顺帝信任,最终被谗言所毁,元军军心更加溃散。
  因此,当1367年10月,南方的王者朱元璋回过头来专注于北方时,却发现北方的统治者已剩下一副空架子了,早已不堪一击了。朱元璋采纳诸将建策,制定“先取山东,撤其屏蔽;旋师河南,断其羽翼;拔潼关而守之,据其户槛。……然后进兵元都”(《明太祖实录》卷二十六)的方略,遂命徐达、常遇春率军25万渡淮北上。明军如铁流滚滚,元军望风披靡,一路几乎兵不血刃,仅用8个月的时间,就全部占领了当年察罕帖木尔用10年时间才收复的从陕西、河南到山东的广大的黄河中下游地区。
  元顺帝至正二十八年(1368年)正月初四日,在徐达率北伐军平定山东的凯旋声中,朱元璋在南京告祀天地,即皇帝位,建国号“大明”,建元“洪武”,是为明太祖。时年朱元璋40岁。
  一个新的王朝,就此诞生了。
  经过16年的征战,朱元璋终于圆了帝王梦,从一个横笛牛背的小牧童、遭人白眼的小行僧,成为明朝的开国皇帝,谱写了历史上第二位平民皇帝的人生传奇。
  1368年7月,徐达率领的北伐军逼近大都(今北京),对大都形成三面包围之势。元顺帝惊恐万分,慌忙带着三宫后妃、太子仓皇出逃上都(今内蒙古自治区锡林郭勒盟正蓝旗),奔向漠北。朱元璋遣使遗书,劝其投降。顺帝作《答明主》一诗,回馈朱元璋。
  诗曰:
  金陵使者渡江来,漠漠风烟一道开。
  王气有时还自息,皇恩何处不昭回。
  信知海内归明主,亦喜江南有俊才。
  归去诚心烦为说,春风先到凤凰台。
  表示大元气数已尽,当让位于朱元璋。因此,其余部库库帖木尔、李思齐等手握重兵的将帅,也丝毫不作抵抗,全部逃跑。朱元璋仅仅用了10个月时间,以极小的代价就占领了整个北方,一统天下,结束了元朝统治中国长达98年的残暴统治。
  洪武元年(1368年),汤和率领的南征军灭方国珍、陈友定,福建、两广尽入版图。洪武四年(1371年),明军入川,夏主明升投降,四川平定。洪武十四年(1381年),朱元璋命傅友德、沐英、蓝玉平云南。洪武二十年(1387年),冯胜、傅友德、蓝玉奉命进攻辽东元朝残将纳哈出,辽东平定。至此,除漠北草原和新疆等地外,已基本完成了全国的统一。
  朱元璋出身贫寒,起自民间,知道民间疾苦,生民不易。因此,在明朝建立伊始,就注意发展生产,实行与民休息的政策。1368年,朱元璋称帝不久,外地州县官来朝见,朱元璋对他们说:“天下初定,民间财力匮乏,譬犹雏鸟,不可拔其羽;新植之木,不可摇其根。而重在休养生息。”
  1370年,朱元璋接受大臣建议,鼓励开垦荒地,并下令:北方郡县荒芜田地,不限亩数,全部免三年租税。他还采取强制手段,把人多地少地区的农民迁往地广人稀的地区;对于垦荒者,由政府供给耕牛、农具和种子;并规定免税三年,所垦之地归垦荒者所有;还规定,农民有田五至十亩的,必须栽种桑、棉、麻各半亩,有田十亩以上者加倍种植。这些措施大大激发了农民垦荒的积极性,全国垦田面积大幅度增加。呈现出经济繁荣、社会安定的景象。txt电子书分享平台 

恢复中华(3)
在历代帝王中,朱元璋恐怕是除秦始皇之外第二个勤政皇帝了。他每天天不亮就起床处理政务,接见大臣,批阅奏章,一直忙到深夜。他为了能使江山万世长存,丝毫不敢懈怠,时刻做到警钟长鸣。史学家彭勇教授在一篇论述朱元璋的文章中写道:每日黄昏,他令人在道路上敲打木铎,高声叫喊:“和睦乡里,教训子孙,各安生理,毋作非为!”五更时,又有人在城门谯楼上吹起号角,高声唱道:“创业难,守成又难,难也难!”成为制度,人闻之,无不惕然。
  有明一朝,朱元璋整肃吏治,惩治腐败也是很有名的。他认为:“吏治之弊,莫过于贪墨”。为此,他制定了严刑峻法。规定,凡是发现有贪赃害民的官吏,百姓可以直接擒送至京师。若是有敢阻挡者,即行灭家灭族。凡是官吏贪赃枉法者,一概发配到边地充军。官吏贪污获赃60两以上者,处以枭首示众、剥皮实草之刑。就是砍下头颅,再剥下人皮,塞上稻草,摆到衙门公座两边,使坐堂官吏触目惊心。
  在所处理的一系列贪污案件中,洪武十八年(1385年)的郭桓案,最为典型。郭桓官至户部侍郎,征收浙西秋粮贪赃枉法,事发,被追赃粮700万石,六部左、右侍郎以下的官吏

小提示:按 回车 [Enter] 键 返回书目,按 ← 键 返回上一页, 按 → 键 进入下一页。 赞一下 添加书签加入书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