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黑白朱元璋》

下载本书

添加书签

黑白朱元璋- 第38部分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朱元璋看着这架金光闪闪,雕龙镂凤的宝床,不禁想起五代十国时的后蜀小皇帝孟昶。
  孟昶在强敌压境,举国纷然的情况下,犹不问政事,一味奢侈自娱,连溺器,都以七宝装饰,最后弄得亡国亡家亡头,为天下万世笑。
  想到这,他对左右侍从们说:
  “此物与孟昶的七宝尿罐何异?连一张床都如此工巧,其他可想而知。陈氏父子如此穷奢极欲,怎会不亡?尔等快去将它砸烂吧!”
  一个侍臣试探着说:
  “陈友谅败就败在他未富便骄,未贵便侈。”
  朱元璋立即反驳他说:
  “难道富了便可骄纵?贵了便可奢侈吗?有了骄侈之心,虽有富贵也保不住的。富贵之人应当抑奢侈,弘俭约,犹恐不足以慰民心,何况穷天下之技巧为一己所用!陈氏不亡,天理难容!但这足以警示后人不可重蹈覆辙。”
  侍从们无不肃然起敬,连连称是。
  三更过后,朱元璋批阅完各种呈文,又读了几章《论语》,
  城中已敲过四更,方才脱衣上床。
  可是孤衾难眠。喊杀冲天,军务倥偬,顾不上近女色,如今闲下来,欲火升腾,让他辗转难眠。
  这时,有个侍从蹑手蹑脚进来,低声问:
  “主公,有个绝色女子,送不送来?”
  朱元璋心中一喜,立即起身道:
  “在哪儿?快快送来。”
  他挑燃灯火,坐等了一会,只见侍从引着一个女子袅袅娜娜地走了进来。
  果真是个绝色佳人,长得面若桃花,齿若珠贝,五官极其秀媚,一双眼睛有追魂夺魄之光亮。
  朱元璋不禁被她迷住了,正想把她搂进怀中,猛地记起,这是陈友谅的爱妃周氏。
  今天他进陈友谅的宫中巡视,在跪迎的后妃宫女中就有此妃。他当时被她的美色惊呆了,竟定定地站在那儿紧盯着她挪不开步子,盯得久了,这女子还羞涩地抬头瞟了自己一眼,没想到这些家伙竟看出了自己的心思,把她弄了来。
  到底要不要她伴睡呢?他有点犹豫。自己宣布过要善待陈友谅的家人,现在又强占其妃,传出去会叫人怎么看自己?会不会把自己看成是食言贪色的小人?
  他定定地盯住周氏,不住地思索着。可是到底受不住美色的诱惑,他越看越爱,便一跳而起,将周氏按倒在床上,熟练地剥掉她的衣服。
  一个雪白娇嫩的胴体赤裸在他的面前,他的血沸腾起来,心怦怦乱跳。
  这是死对头的女人,他害老子吃了多少苦,担了多少惊险,此时不玩玩他的女人,更待何时?
  他猛扑上去,将那女人按在身下。那女人已有孕在身,她怕被朱元璋看破,挣扎着背过身去,让光滑如脂的背部和圆润的臀部对着朱元璋。
  这一夜,那床直响到天明。
  书包 网 。 想看书来

论兴道亡,讲授把握时机的诀窍
朱元璋携带陈理回到应天,封他为归德侯,并赐给府第,叫他在应天安居,兑现了他的许诺。
  望着陈理退出时卑躬屈膝的背影,朱元璋不由得十分感慨,向大臣们讲出他悟到的成败之道:
  “陈友谅连子孙都差点不保,说来叫人心酸。他之败亡,并非是缺乏勇将健卒,而在于他上下骄矜,法令废弛,不能坚忍,恃众寡谋,以至家破国亡。假若他持重有谋,上下一心,凭其富有、险阻、广饶的土地,众多的百姓,进则可窥取中原,退则足以抗衡一方,吾又怎能取代他?举措一失当,便土崩瓦解,这足以为吾之鉴戒。”
  儒士戎简出班道:
  “主公所见极是。然上次败陈氏于九江,其兵既溃,何不乘胜直抵武昌,而要引还应天?现虽攻克,却费力太多,消耗太大,实非上策。”
  朱元璋有些不高兴了,驳斥他说:
  “汝是秀才见识,有些酸味。汝见过蒸馒头吗?不到火候不能揭锅,揭了,便是夹生的。办事打仗亦同此理,须把握时机,时机不到,必须忍耐等候,时机一到,则须死抓不松,果断行动。九江胜后,我若直捣武昌,彼走投无路,必拼死相搏,杀伤必多,故吾纵之。待其返回武昌,彼创残之余,人各偷生,喘息不暇,岂复敢战?我再以大军临之,故全城降服。一来我军不伤,二来百姓获全,三来保全了智勇之士,所得不亦多乎?”
  戎简听了这番高见,不由十分钦服。
  待戎简退下后,朱元璋又告诫将帅们说:
  “汝等非不善战,不过遇事不能把握时机,智谋不足。今后应亲近儒士,取古人之书,听其讲解,以增知识。戎简之言,乃书生之见,吾虽驳斥了他,但汝等切不要因此而轻慢儒者,否则不能长进,临战会吃大亏的。”
  他称赞廖永忠智勇双全,在武昌战役中再立奇功,便亲书“功超群将,智迈雄师”八个朱红大字,制成匾额,音乐鼓吹,抬着绕城一周,悬挂于廖府大门之上。
  

想称帝却又怀疑上劝进表的人另有图谋
案头上摆着一份劝进表,是李善长率文武百官写的,劝朱元璋称帝。
  朱元璋拿起看一阵又放下,放下又拿起,反反复复,也不知多少次了。
  初读劝进表,他激动得几乎不能自持,连手都在微微发抖,用好大气力才克制住。
  只有蠢宝才不想做皇帝。从李善长向他提起汉高祖刘邦的故事,他就萌生了扫平天下、登基称帝的念头,从二十五岁投军,到今天已经十二年了,十二年来他含辛茹苦,亲冒矢石,冒常人不敢冒的风险,忍常人所不能忍之事情,为的不就是这一天吗?
  可是,他拿不准是不是时机已到。他最讲究火候已到才揭锅,不见兔子不撒鹰。
  在战场上,他能敏锐地捕捉一切战机,迅速抓住敌人哪怕一丝儿失误,或者心理上的怯弱,果断地予以打击。时机不到,他宁可等待,或创造条件,造成时机,再行下手。
  那么,称帝的时机到了没有?朱升教他“缓称王”,他恪守这一方针,避开了多少打击。小明王称帝、陈友谅称帝,树大招风,四面受敌,或败或亡,这个教训不能不牢记。
  凭自己眼下实力,割据一方可以,要想扫灭群雄,逐鹿中原,直捣大都,推翻元朝,尚有很艰难的路要走,弄不好便会兵败身亡。
  权衡轻重,他决定不改变“缓称王”的方针。如果这时称孤道寡,只会引来各种围攻和打击,有百害而无一利。时机未到,尚不能揭锅。只要有了实力,还怕没皇帝做?
  想通这一点,他长吁了一口气,像卸下了千斤重担。但一转念又起了猜疑之心。这种心理在他当小沙弥、受尽老和尚欺凌之时即已萌生,闯荡江湖更叫他懂得除开自己,什么人都不要相信。投军十二年来,他见过无数变幻莫测的风云,和无数欺诈、背叛、骗局;听过多少谎言,中过多少暗箭;明是一把火,暗是一把刀;任你奸似鬼,也吃老娘的洗脚水;莫看他脸上笑出花,难保他晚上将你杀。现实是他的良师,悟性奇高的他猜疑之心就变得强烈起来。
  李善长这些人明明知道自己制定了“缓称王”的谋略,为何又要来劝自己称帝?他们到底是为我着想还是为自己着想?他苦苦地思索着。
  他们这么做,不是为了我,而是为了自己早点享荣华,受富贵,早点封妻荫子。他们表面上是捧我,实际上是想通过受封而向天下人表明他们的功勋。
  想到这点,他脸涨得通红,下巴翘得老高,一股杀气从心底腾起,费了好大劲才压下去。
  心里是这般想,到他召见文武百官时,却是满面春风,温言软语地说道:
  “尔等心意吾已尽知。不过,尔等想过没有?天下戎马未息,厮杀不断,民困未苏,人心未定,天命钟于谁人尚未可测定。故称帝之议暂且停止,等天下平定,再谈未迟。”
  说到这里,他有意顿了顿,看看李善长等人脸上现出怏怏若失之色,心底有一种报复的快感在升腾,便又将脸色一沉,疾言厉色地说道:
  “尔等要牢记,如今是群雄在相拼,你不杀他,他便杀你。谁个拼到最后,能留得一口气,这天下便是他的。尔等要拼命厮杀,杀杀杀,替吾杀尽天下对手,才可享荣华,受富贵。”
  文武百官不禁悚然,唯唯连声而退。
   电子书 分享网站

称帝虽没到时候,王还是要当一当的
朱元璋独自在大厅里踱来踱去,脑子里在紧张地思索着问题。
  虽然自己挫败了文武百官的小九九,出了口鸟气,但也不能不让他们啃点肉骨头,这天下终究还得靠他们去打。汉高祖虽慢而侮人,但他能重赏有功者,与天下同利,故人皆愿为其用。项羽虽仁而爱人,但战胜而不予人功,得地而不予人利,印玩敝了角也舍不得给人,故失却天下。这经验不能不吸取。
  如今地盘扩大了几倍,政务日益繁剧,再用吴国公的名号也与自己身份不符。名不正则言不顺,不称帝,称个王应该没有问题,连张士诚都称了王,自己还不能称王?称了王,可给手下一个封号,也可抚慰他们邀功请赏之心。
  心中有了此意,却又不好自己说出,得由臣下提出方宜。他想来想去,此事只宜与刘伯温透点气。一来他机灵透顶,提头即知尾;二来他为人淡泊,名利二字看得轻。
  这一天,他邀刘伯温来交谈,云天雾地闲聊了几句,突然无头无脑地说:
  “老先生,你看那张士诚也称了王,岂不可笑?这王,应由德高势大的人称才可,他有何德何能!”
  刘伯温果然机敏,一下就猜出其心意,连忙说:
  “主公,那张士诚都能称王,主公为何称不得?吾意主公就即了王位,方不负天下人之意。”
  朱元璋呵呵大笑起来,不置可否,只王顾左右而言他,把话题扯到别处去了。
  刘伯温摸着了朱元璋心意,退下去与李善长、徐达计议,又上了个劝进表。
  朱元璋立即召见他们三人,说:
  “尔等心意吾已明白,称王虽不比称帝,不

小提示:按 回车 [Enter] 键 返回书目,按 ← 键 返回上一页, 按 → 键 进入下一页。 赞一下 添加书签加入书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