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帝王身边的100个女人:为女人翻案》

下载本书

添加书签

帝王身边的100个女人:为女人翻案- 第26部分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汉武帝刘彻死后,托孤大臣霍光体念帝心,请求继位的汉昭帝追谥李夫人为孝武皇后,并将其衣物与武帝合葬,以慰藉其相思之情。所以从理论上说,李夫人是刘彻的第三位皇后,而且是与他谥号一致的皇后。
  汉武帝一生中,身边女人无数,但真爱过的,恐怕只有李夫人一人。可能正是因为李夫人身体不好,死得早,才得以善终。如果她要像卫子夫那样长寿,命运又会怎样呢?
  所以,人,不仅要死得其所,还要死得其时。
  

昭君为什么要出塞(1)
如果按照今人的认知度,对中国古代的女性做一个排行,王昭君应该排入前十名。如果这个范围再局限在古代历史上的“好女人”,王昭君应该列入前三名。
  有时候,一个历史事件发生的时候,在当时人看来不过就是件寻常小事,它的历史意义,要几十年、几百年甚至上千年之后才能看得出来;一个人对历史的贡献,也常常如此。由于当初人们认为这只是小事件、小人物,不会特别在意,往往在正史上也没有太多的记述。这就给后世搞历史、搞政治、搞文学的人提供了很大挖掘甚至想象、推理的空间。他们可以尽情按照自己的需要去理解和讲述这个历史事件或历史人物。
  王昭君就是这样一个人物。《汉书》《后汉书》对她有所涉猎,但篇幅很小。《琴操》《西京杂记》《乐府古题要解》等典籍虽然也对王昭君的一些逸闻有所记述,却也未必可信。可是,历代文人墨客为王昭君写的诗词歌赋、小说戏剧,数量当以千计。所以,我们今人所知道的王昭君,与我前面讲过的西施、虞姬差不多,更多的其实是一个艺术形象。
  既然是人造的,就挡不住这个艺术形象随政治的需要而时常“变脸”,王昭君一会儿是布满泪水和愁云的怨女,一会儿又是洋溢愉悦和豪情的使者。民间对王昭君的处理就不像政治家、史学家、文学家那么讲究了,将其列入与西施、貂蝉、杨玉环并称的“四大美女”完事。不就是一个女人嘛,有什么比授予名冠古今的美女更高的奖赏?
  根据历史的记载,王昭君就是很简单。王昭君名嫱,昭君是她的字,公元前52年出生于西汉南郡秭(音“子”)归县(今湖北省兴山县)。史书称她是良家女子,说明王昭君家可能是当地的乡绅或者书香门第。
  西汉中期以后,皇帝对后宫女人的需求大增,经常要到全国各地选美。汉元帝时,在一次选美活动中,年纪十六七岁、正值花季的王昭君被相中,于是她千里迢迢来到长安,进入后宫等待皇帝的选择。然而她苦等了好几年,却连皇帝的面都没见过,更不要说被宠幸了。所以,在王昭君的心里,对自身的感伤和对皇帝的怨气是少不了的。
  王昭君没有得到皇上的封诰,在后宫里始终也就没有任何品阶。这说明她在那批选美出来的女孩子中,似乎不是特别出色,在后宫也就是个宫女,比使唤丫头强不到哪去。西晋葛洪辑录的《西京杂记》,却为王昭君的没遭宠幸提供了另外一个说词。
  当年汉元帝后宫女人太多,他老人家工作忙,没工夫自己去挑,于是想出一个既偷懒又实用的办法,他专门安排了一些画工为后宫佳丽画“写真集”,每天晚上汉元帝就靠翻“写真集”定夺跟哪个女人睡觉。后宫的女人为了能被皇帝宠幸一下,就得纷纷贿赂这些画工,好让他们把自己画得“艺术”一些。贿金的价码是十万左右,最低不少于五万(不知道这是什么货币的计量单位,反正不少)。
  但唯独王嫱不知道是没钱还是赌气,抑或是自恃貌美,就是不服这个“潜规则”,始终不肯出钱,所以她的“写真”一直就画不好,自然也提不起皇上的兴趣。后人又在此基础上添油加醋,说画工在王昭君的肖像上点了一颗落泪克夫的痣,让汉元帝觉得丧气,所以不肯见她。由于当时最有名的宫廷画师叫毛延寿,于是人们就把陷害王昭君的画工让毛延寿一直扛到现在。
  这时发生的一件不起眼的小事,改变了王昭君的一生:匈奴族的呼韩邪单于来大汉朝要讨老婆。
  胡汉和亲并不是什么新鲜事。“打”还是“和”,汉朝对北方的匈奴一直是两手抓,两手都很硬的,反正不是派大将,就是送女人。
  汉朝在立国之初,便与匈奴兵戎相见。汉高祖时,就有大臣提出与匈奴和亲的建议,但吕后只有鲁元公主一女,不忍让她远嫁番邦。后来刘邦死后,匈奴的冒顿单于居然对守寡的吕后动了感情,派人向她求婚。吕后自知受辱,但囿于国力不强,不敢与匈奴开战,只好以宗室女子乔装成公主嫁给冒顿,正式走上和亲之路。这以后,胡汉和亲使用冒牌货成为惯例,无论是嫁给匈奴还是西域诸国藩王的女子,都是号称不愁嫁的皇帝女儿,其实是宗室郡主冒充的。整个西汉一朝,共送出去了九个假“公主”。
  这次来和亲的呼韩邪单于,与他的兄长郅(音“至”)支单于在争夺权力的大战中落败,走投无路,只好投靠汉朝。所以他在匈奴中属于“亲汉派”,而郅支单于则属于“反汉派”。那还是汉元帝他爹汉宣帝活着的时候,呼韩邪单于跑到大汉,请求皇帝给他做主。由于他是第一个到中原来朝见圣上的匈奴单于,汉宣帝也以礼相待,亲自到长安郊外去迎接他,为他举行了盛大的宴会。呼韩邪单于在长安住了一个多月回匈奴时,汉宣帝慷慨地派重兵和大批粮草护送他到了漠南。汉元帝即位后,呼韩邪单于的死对头郅支单于侵犯西域各国,杀了汉朝派去的使者,大汉忍无可忍,就把这一支匈奴力量彻底收拾掉了。
  txt电子书分享平台 

昭君为什么要出塞(2)
呼韩邪单于闻讯后的心情是“且喜且惧”。喜的是自己地位就此稳固,惧的是大汉的确惹不起。于是,公元前33年,呼韩邪单于再一次亲赴长安,这一方面是表示效忠,另一方面也是讨些封赏。在此行中,他还主动提出要当汉朝的女婿。
  对于汉元帝来说,这易如反掌,不过是再加送一个假公主而已。
  在封建王朝,皇帝的女儿虽然远不及儿子重要,但也是皇帝手中价值极高的筹码,要用于和朝中重臣及关键人物的联姻,不能轻易出手。再则,把儿女嫁到生活艰苦、习俗迥异的番邦,当爹妈的也有些不舍。所以,一般和亲时选的都是皇室宗亲家的女子,但是选得次数一多,也有难度了。汉文帝时为跟匈奴套近乎,曾经送过一名王室女子去和亲,单于要与其成婚时,居然遭到了女子的谢绝。皇帝的使者做了很多思想工作,才逼其就范。这次,汉元帝连皇室宗亲家的女儿都不考虑了,直接让人在后宫里找,反正那里有的是女人。
  给呼韩邪单于选配偶的过程,《后汉书·南匈奴传》记载稍微详细一点。汉元帝要送五个宫女给呼韩邪单于,王昭君闻讯后,“乃请掖庭令求行”。这就是说,王昭君是主动要求“支边”的。她不愿意待在汉宫的原因,就是因为入宫以来始终睡冷板床,自感悲伤,心存怨气。
  在为呼韩邪组织的送行宴会上,汉元帝把这五个女子叫了出来,做形体展示。据《后汉书·南匈奴传》描写,王昭君的表现是“丰容靓饰,光明汉宫,顾影徘徊,竦动左右”。汉元帝看后大为惊讶,他不知后宫中居然有如此动人的佳丽,于是想改主意,把王昭君留下自己享用,但这样一来又失信于呼韩邪。最后经过激烈的思想斗争,汉元帝还是以政治为上,以大局为重,牺牲个人利益,把王昭君送给了呼韩邪。
  王昭君主动“支边”的壮举没有打动汉元帝,反而是自己的美貌征服了他,这本身就挺可悲。试想,如果汉元帝听到王昭君主动请缨的感人事迹后,动一下政治头脑,把王昭君树成一个典型人物,接见她一下,还会有失去王昭君的懊恼吗?汉元帝最后的不得不讲政治,恰恰是他平时不讲政治的回报。
  正是因为汉元帝的后悔,后人才演绎出他要彻查王昭君为何深居后宫的原因,结果发现这位人才长期不能被发现使用,是画师搞的鬼,他于是下令将包括毛延寿在内的画师一律处死。从此,汉元帝再挑女人,只凭自己的眼力,不信那些艺术“写真集”了。
  如果按照《后汉书》的说法,汉元帝送给呼韩邪的女人是五个,但成书在它之前的《汉书》却说只送了王昭君一人。而且,那四个女人的下落,任何史书都没记载。所以,很可能是汉元帝原本想送五个宫女,但呼韩邪只挑中了王昭君一人。由此看来,王昭君至少在容貌上,的确是不错的。
  肩负胡汉和亲重任的昭君出塞了。她骑着一匹骏马,怀抱一把琵琶,身披一件斗篷,这其实是唐朝诗人为王昭君塑造的定妆照,真实的情况肯定没有这么浪漫。这支迎亲兼送亲的队伍历时一年多,于次年初夏才到达漠北呼韩邪单于的基地。
  王昭君被封为“宁胡阏氏”,意即给匈奴带来安宁的王后。一年后,王昭君与呼韩邪单于育下一子,名伊屠智伢(音“牙”)师,后为匈奴右日逐王。由于呼韩邪年龄比王昭君大得多,在生下这个孩子不久,呼韩邪便去世了,这年王昭君仅二十二三岁。
  按照匈奴“父死妻其后”的风俗,呼韩邪与前妻生的长子要娶王昭君,王昭君不肯,写信给当时的汉成帝,请求归汉。这时她来漠北不过两年多,肯定是有了悔意,伪托她的名字而成的《昭君怨》一诗,表达的就是这样的情绪。所谓不肯嫁给老单于的儿子,不过是个借口。
  但汉成帝出于政治考虑,让王昭君尊重匈奴习俗。王昭君只得听命,后来她与这个新单于又生了两个女儿。他们共同生活了十年出头,这个丈夫也死了,昭君自此寡居。又一年后,三十多岁的绝代佳人王昭君去世,这位出生于长江三峡之畔的汉家女子,最后被厚葬于北方

小提示:按 回车 [Enter] 键 返回书目,按 ← 键 返回上一页, 按 → 键 进入下一页。 赞一下 添加书签加入书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