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语堂看儒与道》

下载本书

添加书签

林语堂看儒与道- 第30部分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至人的用心像镜子一般,物去了不送,来了也不迎,自然而然反射出〃它〃的影像,没有私毫的隐藏或偏见。所以它能够消除物我的对立,应接万物而不被物所损伤。((庄子》内篇第七章《应帝王》)

  二、心情宁静可以治疗紧张

  静默可以补养疾病,按摩眼角可以防止衰老,心情平静可以治疗紧张。这不过是教劳动的人安静休息的方法。若自身能求平静的人,就用不着做这些了。

  因此,圣人改革天下人的习俗和见解,神人从来不过问;贤人改革当世人的习俗和见解,圣人从来不过问;君子改革一国人的习俗和见解,贤人从来不过问;小人趋时求利,君子也从不去过问。(《庄子》杂篇第二十六章《外物》)

  三、复根(云将和鸿蒙的谈话)

  云将到东方游玩,经过一棵神木旁,鸿蒙正在高兴地拍着腿跳来跳去的嬉戏。云将看到了,惊异地停下问他:〃老丈是什么人?在这里做什么?〃鸿蒙边拍腿跳跃边回答说:〃遨游呀!〃

  云将恭敬地说道:〃我有事想请教你。〃

  鸿蒙抬头看了看云将,然后应了一声:〃嗯!〃

  于是云将问道:〃天气不和,地气郁结,六气不调 (11 ),四时也已不明。如今我想集合六气的精灵,来养育万物,该怎么做才好?〃

  鸿蒙拍腿跳跃摇头喊道:〃我不知道!我不知道!〃

  云将不敢再问,只得辞别而去。过了三年,云将又到东方游玩,路过宋境,又碰到鸿蒙。云将高兴极了,上前跪下说:〃你 (12 )忘记我了吗?你忘记我了吗?〃然后再三叩拜,希望听鸿蒙的教示。但是鸿蒙却一味地摇头说:〃我顺兴而游,既没什么企求,也没有一定的去所,只是观察万物的形形色色而已,能知道什么呢?〃

  云将说:〃我也自以为无心而做,可是百姓却都跟着我这么做,现在我已是他们模仿的对象了。我该如何摆脱他们呢?请告诉我一些方法吧!〃鸿蒙说道:〃混乱自然的常道,背逆万物的真性,未达自然的教化,群兽惊恐而奔散,夜鸟恐惧而飞鸣,草木昆虫均遭祸,这都是在位者造成的过失啊!〃


第66节:第十七章 太上(1)


  云将惊恐地问:〃那么,我该怎么办呢?〃

  鸿蒙叫着说:〃回家吧!不要再问了!〃

  云将仍不死心地要求道:〃要碰到你实在不容易,还是请你告诉我一些意见吧!〃

  鸿蒙无奈,只得告诉他说:〃要自养己心。你只要无为,万物各会自生自化。如果再能忘掉形体,抛弃聪慧,那就可与自然混合为一了。把你有为的心解开吧!把你有知的灵释放吧!做一个无知无魂的人才是对的。

  〃万物纷纭,都不离生死的变化,最后还是复归本根而又不知其所以然的,才能终身不离本根,若是知道的话,便又离开本根了。不必问'它'的名称是什么,也不必追究'它'的实情,万物本来就是自然生长的。〃

  听完这番话,云将兴奋地说道:〃你不但告诉我德的力量,又昭示我沉默不言的道理,我寻求了好长的一段时间,今天总算得到了。〃于是深深叩头,拜辞而去。(《庄子》外篇第十一章《在宥》)

  四、天地开始与回返大道(大顺)

  天地开始,有段时间是什么都不存在的,然后一些没有名字的东西渐渐出现。因而产生了〃一〃,但是没有形体。万物由此而生的称作〃德〃。这些东西虽然没有形体,却有阴阳之分,阴阳流通,称为〃命〃。阴阳动则物生,物之理一生成,就称作〃形〃。形体保护精神,使他们各有行动的自然法则便是〃性〃。

  修养万物的本性回复到道德的范围,再将道德修养到极致,就和天地刚开始的时候一样了;和泰初相同就进入虚空的境界,那虚空的境界便是至大无涯的大道。……万物混合而无形,又无知无觉,就叫做〃玄德〃,和〃大顺〃的意思完全一致。(《庄子》外篇第十二章《天地》)

  第十七章 太上

  太上,不知有之 (13 );其次,亲而誉之;其次,畏之;其次,侮之。信不足焉,有不信焉。悠兮其贵言。功成事遂,百姓皆谓:〃我自然。〃

  [语译]

  最上等的国君治理天下,居无为之事,行不言之教,使人民各顺其性,各安其生,所以人民不知有国君的存在;次一等的国君,以德教化民,以仁义治民,施恩于民,人民更亲近他,称颂他;再次一等的国君,以政教治民,以刑法威民,所以人民畏惧他;最末一等的国君,以权术愚弄人民,以诡诈欺骗人民,法令不行,人民轻侮他。这是什么缘故呢?因为这种国君本身诚信不足,人民当然不相信他。最上等的国君是悠闲无为的,他不轻易发号施令,然而人民都能各安其生,得到最大的益处。等到事情办好,大功告成,人民却不晓得这是国君的功劳,反而都说:〃我们原来就是这样的。〃

  老子慨叹大道剖析以后的不良现象,特别谈到天下所以大乱的原因,是由于教化的结果。这个思想给庄子制造了反对圣人之教的机会,尤其针对孔子〃仁义礼乐〃这方面,他毫不放松任何可以讽刺的良机。

  这个思想的基本观点是:在人的本性尚未腐败时,他可以依道而行,且完全服从自己的本能。这时的善是无意识的善,一旦圣人的善恶,智慧之教和政府的奖惩法则蔚成时,大道就开始废坠。以至于使人的本性由真善而伪善,由伪善而天下乱。

  一、尧的老师

  啮缺碰到许由(啮缺的弟子,尧的老师),问他说:〃你要到什么地方去?〃

  许由答道:〃我要逃避尧。〃

  啮缺好奇地问:〃为什么?〃

  许由回答说:〃尧一天到晚行仁行义,看来没有多久他就要被天下所耻笑了,不但如此,后世的人大概也要互相残杀了呢!其实,百姓是很容易召集的,你只要爱他,他就亲近你;有利给他就归顺你;称赞他就努力得不得了,要是强迫他做他不愿做的事,可就要离散了。

  〃能够忘记仁义的人少,以仁义求利的人多。因此一旦有了仁义,虚伪也就随之而起。这种行为不但不诚实,反而供给贪求的人作为伪善的工具。一个人治理天下想整齐划一的话,首先受到伤害的就是百姓。尧只知道贤人有利天下,却不知道贤人有害天下啊!〃(《庄子》杂篇第二十四章《徐无鬼》)


第67节:第十七章 太上(2)


  因为有了教化才产生大道颓废的理论,所以人们对尧的批评比他的继承人舜要好,对舜批评又比禹要好。因此在庄子的作品中,尧被叙述为道废的开端(另有一说:在尧之前道就开始衰颓了)。

  二、尧的天下

  尧治理天下,伯成子高立为诸侯。以后尧让天下给舜,舜又让给禹,而伯成子高便辞去了诸侯之职,回乡耕种。有一天,禹去看他,他正忙着田里的事。于是禹身居下手,站着问他说:〃从前尧治理天下,你贵为诸侯,后来尧让天下给舜,舜又让天下给我,而你却辞去诸侯回乡耕种。请问,这是什么原因?〃

  子高回答说:〃从前尧治理天下的时候,没有奖赏,百姓自然向善,不施刑罚,百姓自然避恶。现在你大行奖赏和刑罚,百姓不但不向善,反而愈来愈失本性。这是道德衰废,刑罚实施的先兆。看来天下要乱了。你还是走吧!不要耽误了我的农事。〃说完再也不看禹,就自顾自地耕作起来。(《庄子》外篇第十二章《天地》)

  三、道德的衰废

  古代的人在天地初分之际,大家都能生活在一起,话淡寂寞,没有作为。那个时候,阴阳之气和顺安静,鬼神都不会来干扰人类;四时的运行也合于节度,所以万物都不曾受到伤害,生物也没有死于非命。尽管人有智慧,他们却不知道如何使用;那真是〃至一〃的时代。人们按照自己的本性生活,没有受到一点外来的干扰。

  后来道德渐衰。等到燧人、伏羲治理天下时,也只能做到顺人民的心意,而无法与万物混合为一。道德更衰了。等到神农、黄帝治天下时,只能安定天下,而不能顺从天下人的心意。

  等到尧、舜君临天下时,便开始治理天下,教化万民,使淳厚的民风趋于淡薄,朴实的本性,日渐消灭,人们离开了道去求善,隐没了德去行事,然后再舍弃天性而顺从人心,道德就愈加衰微了。

  人心彼此窥探,使得巧诈丛生,更无法来平定天下,于是他们再用世俗的礼文来修饰,以世俗的学善去求见识广博。但是礼文掩盖了实质,世俗的学问也淹溺了人们的心灵。

  从那时起,百姓坠入迷惑昏乱的地步,再也无法使性情回返真。(《庄子》外篇第十六章《缮性》)

  四、老子和阳子论明王

  阳子居对老子说:〃如果有个人做事敏捷,勇于决断,通达事理,勤于学道,那么他可以和明王相比了吧?〃

  老子说:〃那怎么能和明王比呢?这个人和会技艺的人被技能所累一样,只苦了自己的形体,乱了自己的心神。俗语说,虎豹因为身上有纹彩,以致指引了人来打猎;猴子因为身体活泼,狗因为会捕狐狸,所以被人拴起来以供玩赏使役。像这样的人怎么能和明王相比呢?〃

  阳子居皱了皱眉说:〃那么请问明王是怎样治天下的?〃

  老子答道:〃明王治理天下,功业普及,不以为是自己的功劳,教化施及万物,使百姓产生不曾依靠他的感觉。虽然人们无法说出他的影响,但是每个人都喜欢和他在一起,万物都能各得其所,而他本人却处于神妙不可测的地位,游于虚无的境界中。〃(《庄子》内篇第七章《应帝王》)

第68节:第十八章 道废


  第十八章 道废

  大道废,有仁义 (14 );智慧出,有大伪;六亲不和,有孝慈;国家昏乱,有忠臣。

  [语译]

小提示:按 回车 [Enter] 键 返回书目,按 ← 键 返回上一页, 按 → 键 进入下一页。 赞一下 添加书签加入书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