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元风流》

下载本书

添加书签

开元风流- 第28部分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王维保持着尊敬的说道:“听闻吴供奉jīng于山水画,而王某恰巧喜爱山水画,但技艺不jīng,却不知吴供奉能否指点一二。”

    吴道子将急躁压抑下来,轻抚须髯,心中却对王维的尊敬表现异常满意,他本来就受够了世家子弟那种暗中的不屑,这时却发现王维这个才华横溢的名门公子向他求教,心中的得意就别提了,他极为豪迈的说道:“摩诘若有什么疑问,可随意来找我。”不经意间,连称呼都变得更加亲近了。

    王维心中欣喜,能够得到吴道子的指点,那他的画技再上一层楼简直毫无悬念,要知道,吴道子在历史上,可还有一个中国山水画祖师的名头。

    这时吴道子也顾不得提前离席的无礼,一心只想着将这《红牡丹》画出来,再想到这筵席上也没有与他属于一个圈子里的人,这次来纯粹是看贺知章的面子,他有宁王在他的背后,却也不用怕岐王。

    于是他向在场的所有人一拱手,道:“刚刚摩诘的妙诗一首,让吴某灵感大增,忍不住想要赶快提笔作画,吴某先行告退,失礼了。”

    吴道子大步离去,却是又深深的看了一眼舞台上的那位名伎红牡丹,却在恍然间觉得,王维的这一首诗,简直真正写出了红牡丹的灵魂。

    吴道子的离去,终于让不少人从意境中回味过来,却听到文坛大佬张若虚以一种“一代新人胜旧人”的怅然语气赞叹道:“没想到王小郎这一首诗居然能让吴供奉灵感大发,而若没有崔家公子的拍案叫绝,老夫一开始也没有反应过来,不过细细品味之后,老夫对王小郎的匠心独运,实在佩服,今rì宴中的有这一首《红牡丹》,足可流传青史。”

    张若虚这个评语一出,顿时让所有人都jīng神一震,这个评价实在太高了,刚刚张若虚对崔颢的《岐王席观jì》虽然也赞扬了一番,却没有对王维这般流露出如此溢美之词,更别说张若虚那种怅然的语气,也让诸人感受到,那种一个时代的过去,与一个时代的来临的微妙感觉。

    王维真的可以开辟一个时代吗?众人望着神情依旧沉静安详的王维,只觉得这个清俊儒雅的名门公子,已经让人仰视。

    贺知章这时也不落后,他的那张老脸上红光满面,毕竟这王维可是他专门邀请来的人啊,王维表现的越出sè,他就越有面子,更何况王维的才华确实让人惊叹,能用一首诗让宫廷画师吴道子灵感爆发的人,还用得着怀疑他的才华吗?

    贺知章先是细细点评了王维这首《红牡丹》的妙处(可大体参照本章开头),说到jīng妙处时,忍不住眉飞sè舞,引起了不少文人那善意的笑声,但原本那些对王维这首诗感触不深的人,被贺知章这么一说,自然也连连感叹,对这首诗也体会得更加深刻。

    毕竟除了像包融这种一开始误认为王维只是单单写花的人以外,还有人便觉得王维完全写的是人,却没有想通二者的关节,被贺知章这么一解读,顿时便明白了这“一语双关”的jīng妙。

    “总之,这的的确确是一首极妙的五绝,更难得的是,王小郎能在短短时间内构思出这么巧妙的诗,便是连贺某,也无法做到这般才思敏捷,匠心独运!”贺知章最终下了这样一个结论。

    却不知,王维在红牡丹出场时,便已经在构思了,为了扬名,他当然需要处心积虑,不择手段。
30、诗词动人心
    ()    文坛两大宗师级人物对王维的评价,使得那些想找些刺的文人们熄了本来的念头,其实王维这首诗虽然构思巧妙,但立意、用词并不算完美,可转念一想,王维能在这么短的时间内作出这样一首诗,便已经让人极其佩服了。

    除了贺知章、张若虚以外,本来就对王维异常欣赏的岐王李范,自然也不甘落后,他面带雍容微笑的点评道:“本王两年前便知此子才高,但就是太低调刻苦了些,不过这沉寂的两年,却让此子的诗才更上了一个阶梯,能耐得住寂寞,不错不错。”

    张旭原本还担心王维的这首《红牡丹》会写不出什么花样来,毕竟听诗的题目便觉得俗套,而后却突然发现这首诗竟然如此jīng妙,那种强烈的反差感,让张旭一时间都不知道说什么好,原本那因为担心王维而紧皱的眉头,一紧一松,脸上的神情变幻莫测,让人看了都有些好笑。

    见不少有分量的大人物都对王维送上自己的赞美,作为名扬天下的书法家,张旭也没有吝啬自己的赞美:“诗妙,字好,配合得天衣无缝,也难怪那位吴供奉会被激发灵感了,可惜我的草书与全诗的意境不符,要不然肯定会想要书写一番,若是rì后摩诘你还有什么妙作,一定要寄给我观看,说不定便能让我停滞已久的境界更进一步。”

    见到岐王李范、张旭这样同样分量很重的人物也不吝啬自己的赞扬,不少文人还是有些出乎意料,不过心里却羡慕极了。

    王维对这些大佬们的溢美之词依旧应对得谦虚得体,表现得异常从容淡定,比起刚刚崔颢那副得意洋洋的模样,自然更让人心中暗赞,认为这个太原王氏嫡系名门公子,果然比崔家的那位庶系子弟要沉稳得多。

    而崔颢此前那副急sè的样子,也被有心人看在眼里,与王维的云淡风轻一比,自然高下立判。

    包融缓和了许久,才将自己的那种羞惭、愧疚平复下来,作为一个同样颇具傲气的文人,包融在品德上并没有太大的瑕疵,所以他也没有露出什么怨毒啦、恨不得食其肉之类的目光,双手也没有死死的掐进肉中,好像回去马上要派死士杀掉王维……

    他冷静下来后,第一件事情便是对自己今rì的状态进行反思,然后便发现,自己确实是被嫉妒蒙蔽了眼睛,而且还一厢情愿的认为,贺博士是因为王维的救命之恩才对王维各种照顾。

    而王维这首诗所展现出来的才华,无疑让包融认可了王维,他摒弃了自己的傲慢与偏见,以客观的角度观察王维,才觉得,这个王氏的名门公子确实是个极其优秀的人才,rì后在文坛肯定有他的一席之地。

    包融觉得,与这位王公子结交一番,却也不是坏事,身为“吴中四士”而优越感爆棚的包融,也被王维折服了,不过他倒是依然看不上崔颢,或许唯有这样,便还能保持他的一点优越感。

    但谁都知道,千年之后,崔颢的《黄鹤楼》——“昔人已乘黄鹤去,此地空余黄鹤楼”还在被一代代人传唱,但包融在吴中四士张若虚、贺知章、张旭之中却是名气最小的,也没有什么传唱特别广泛的诗歌。

    除了包融之外,那些本来就要求比较宽松,而且还喜欢跟风的文人们,在看到几位大佬都这么称赞王维,他们自然也不甘落后,纷纷说道:

    “王公子这首诗确实巧妙,刚刚听了贺老一番解读,简直让人豁然开朗,要不然我还真的看不出此诗之妙……”

    “此诗可为此宴压轴,比起崔小郎的《岐王席观jì》来说,更加灵动,不流于俗套,让人实在佩服,王公子的才思敏捷,匠心独运,比之崔小郎还要更胜一筹。”

    ……

    李颀与丘为这两个之前有些怀疑王维没法用《红牡丹》这个题目写出彩的诗人,这时回味过王维的诗的jīng妙之处后,忍不住对视一眼,眼中都有深深的佩服,却是用一种敬佩的语气交谈道:

    “之前我还以为王摩诘会描写红牡丹的歌声,却真的没有想到他会如此别出心裁,匠心独运,这首诗简直达到了技巧的巅峰。”

    “是啊,我也没有想到,原本以为会流于俗套,与那位崔小郎差不多,但事实却让我心服口服,这王摩诘,诗才堪称惊艳!”

    还有不少人暗暗对比《岐王席观jì》与《红牡丹》,发现前者除了辞藻更加华美以外,整首诗都平平无奇,流于俗套,仿佛公事公办,若是没有王维这首出人意料的《红牡丹》,那自然能够力压诸人,看之前不少人佩服与赞美就知道了,但王维这一首《红牡丹》一出,只要稍稍对比,便高下立判。

    可以说,崔颢无论是出身、容貌、诗才、人品,都被王维压制了,这样一个年少成名的诗人,便成了王维的垫脚石,这一切都在王维的意料之中。

    当然这并不意味着崔颢就没有好处,毕竟他才十五岁,能够以这样的年龄写出那样一首诗,已经让不少文人瞩目了,从某种意义上来说,他与王维是双赢的。

    而有崔颢的存在,能让王维更加耀眼。

    崔颢本人也没有意识到王维的“险恶心思”,他在品味过《红牡丹》之后,简直是心服口服,在王维作诗之前的那种侥幸心理早已消失一空,只觉得这位好友的诗才,在年轻一辈中确实无人能及,能在短短时间内将整首诗构思得这么巧妙,崔颢是自愧不如。

    崔颢的傲气收敛了起来,觉得自己不能太过骄傲自满,而是要以王维为榜样,不骄不躁,而《红牡丹》那后面两句,也让崔颢有种醍醐灌顶的感觉,他玩女人时从来不会顾及女人的感受,更别说细心的发现女人的闲愁了。

    但王维这一首诗与舞台上那位红牡丹的表情,无疑让崔颢在恍然间觉得,玩弄女人的**无疑格调太低,唯有细细品赏女人的内心,令其心甘情愿的臣服,才是真正的风流。

    此时红牡丹脸上的神情显然有些呆滞,眼神迷离,嘴巴中念念有词,若是在她的身旁仔细倾听,便能明白,她一直在反复吟着——花心愁yù断,chūnsè岂知心?

    她越品味,便越觉得这句话写到了她的心坎里,她又是悲伤又是开心,脸

小提示:按 回车 [Enter] 键 返回书目,按 ← 键 返回上一页, 按 → 键 进入下一页。 赞一下 添加书签加入书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