算。商人忙碌奔波在三者之间,至少也要两三年才完成一笔生意,有时到8年、9年、10年。更因以后政府又在程序上加入细节,使有些商人候盐候至30年之久。政府还不自责或赔偿损失,尚且发出通告,以后候盐只有原纳粮人之子孙才算合法,没有再嫁之寡妻也可以算数,至于妾或者叔伯侄子等近亲一律不许。 变更程序的办法首先就订出〃存积盐〃与〃常股盐〃的区别。其逻辑则是国家有非常的景况不能预料,食盐的收入为国家的根本,〃让我们抽出一部分作为储备吧〃!可是刚一立法,存积盐也拿出来卖,因为所谓存积无拖欠,所以受欢迎,一时畅销。可是常股盐只有原额80%,以前纳粮候盐的盐商候得更久了。1449年明军在土木堡和蒙古人作战失败,皇帝被俘虏,军队需要补给的情形愈严重,于是将存积与常股的比例从20%至80%,提升到60%至40%。此亦即是政府赖债,违背合同,不付利息。日子一久,存积盐的拖欠也和常股盐一般无二。 盐价高则私盐盛行。原来的灶户要不是逃亡,就是少报人口,片面地制盐私贩。总之就是政府失去控制,收入短缺,无储存之盐对付应支盐的商人。补救的办法乃是所谓〃工本盐〃。理论上各盐丁额外加工,在缴纳政府的数量外另外煎制之数,要商人除了缴纳边防军粮草之外,再多出工本向灶丁购买,其实各灶丁所缴已远低于初年3200斤之数。这样的安排,无非是将他们所制私盐公卖,政府也仍从中取利。到了这种程度,政府本来可以干脆地承认自己无力专利于制造,以后只在食盐上抽货物税(excis)。可是这样违反了整个官僚机构的行政逻辑,同时食盐专卖既牵涉边防军与户部,也影响他们的账目与预算,所以宁可拖欠,没有人能负下改制的责任。 我们这里提到的商品只有一种,即是食盐。可是因为经理管制的原因,起先分为三四种,后来分为8、9、10种。再举一例,16世纪后期,有些地方得不到盐,于是要加速食盐的运销,以前食盐堆积于各产盐区的批验所,要成批放行的办法仍是不改。可是另外抽出一批盐,只在船上抽验放行,称〃河盐〃,以与囤集在码头上的〃堆盐〃区别。用不着说,河盐有利,给堆盐很大的竞争压力。一种商品既为日需品,又分作两类以上,必有优劣之分。其竞争的结果,并不是优势部分将价格降低,而是一齐将价格增高。凡是运输粮草到边区的成本、候盐期间的利息、贿赂官僚的费用等等,都要加在零售的价格之上,即使私盐,它也不可能将官盐的价格降低,而是随着一齐上升。到情况最不好的时候,食盐成为奢侈品,一般人民淡食。 本来食盐专利是工业革命之前的利薮,也为其他国家如法国采用。只是因为明朝全部以官僚主义的精神把持,害多利少。有时弄得产盐之处食盐堆积,原来已付费的商人筹不出额外需索的费用,各处待配盐的地方又缺货,资金冻结,食盐损耗,只有最少数的投机商人和不肖官僚发了一批横财,政府与正当商人一齐与老百姓受罪。此种情形终明季未止。 还有一个例子,更表示明代政府其本身之目的在管教,而不在服务。 官僚管制大批民众的办法,乃是〃集体责任〃(group responsibilit)。如果子弟犯法,找到家长负责;村民不受约束,由里长、甲长负责;纳税人欠税,由〃总催〃负责;好在大家都在农村里,一般情形之下无法远走高飞,即使商人也可以责成他们互相保证。唯独对于开矿的矿工,缺乏适当的办法对付。他们一般从各处招募而来,即无从打听个人底细。当日开矿又是投机生意,本来矿主的资本就不够,一到开采不利,又无遣散员工各还本籍的办法。矿工人数又多,失业之后缺乏救济,一般落草为匪。他们开矿之后学得打铁,也有了制造简单兵器的本领。16世纪有好几次的匪患,由开矿而发生。1559年嘉靖帝需要修建宫殿,让全国人民开矿得银民六官四,可是引起浙江、江西间大规模的匪患。1566年〃矿匪〃攻下了南直隶的婺源县。事平之后,政府在1568年将三省交界处的矿区划为禁区。所有矿洞一律封闭,重要的道路上勒石,不许闲人进入,原来在矿区的民间也一律强迫迁出,因此受损失的田赋,则由附近各县附加抵补。官方尚印行一种书籍,称为《三省矿防图说》,里面讲到各条道路及应防备的地方。一部地理上的书籍不提倡开矿而反对开矿,看来也算独树一帜,只代表中国官僚主义之特色。 这样看来,明朝政府的收入,得自工商业的方面极少,也不足为奇了。我作《十六世纪明代中国之财政与税收》时,估计土地税并附加约为银2500万两,盐税约为200万两,其实盐税里尚有一部得出〃荡价〃。〃荡〃原来是水浸低湿之地,当中产芦草,可作煎盐的燃料,后来被有些灶户开垦为田。政府也向他们征一部分的税,而不并在一般土地税内计算,而抵补食盐专卖的短缺。这两项就已注入全国收入之绝大部分,近乎90%了。其他所有的收入,共计30种项目,总共所入即从宽估计,也不可能超过400万两,只有378万左右。而且当中最大的项目,尚是我们所谓行政收入。例如捐官(即〃开纳事例〃),每年可到40万,而全国开矿的矿银,即在最丰裕的一年,也不过15万。   txt小说上传分享
(一) 传统中国的财政与税收(7)
所以我一看到时人写历史,谈到明代嘉靖、万历年间,膏腴万顷,土地集中,各王子也建庄园,是谓封建时代。后来松江华亭上海纺织业发达,又是资本主义的萌芽,就希望这些人能够花一天半天的时间,稍为浏览明朝的财政史。再说一遍:资本主义要金融经济、商品经济趋于成熟,信用广泛地展开,支持现代经济的技术因素如信用状(letter of credi)、汇票(bill of exchang)、提货单(bill of ladin)、复式簿记都已通行,而且保障这些因素的法制都已在位,才够谈得上。明朝与清朝,不仅货币还没有组织得上头绪,而且法律上还没有彻底支持个人私人财产权利这一观念,一般人也还认为〃集体责任〃是好办法,不仅银行业和保险业还没有开头,连最基本的交通通信条件尚不具备。在这情形下如何能谈得上资本主义,尤其我们以为资本主义是一种组织和一种运动的话? 我们无意在这种主义与那种主义上咬文嚼字。可是以上的误解蒙蔽事实。明清时代有少数的人在特殊环境里成为巨富。长江下游所产棉布称为〃南京货〃(nankeen)尚在工业革命之前输入欧美,保持夕阳前的质量优势,但是这些条件不是具备中国现代化的条件。财富缺乏法制上的保障,又无品位相同的公司做生意,将批发与零售结构为一体,势难持久。在这背景上我们尚可看到剩余的资本无法适当地投资,只能将金银制成器皿,或者埋藏于地下,再不然即开当铺,而也不是用于生产。16世纪中国有当铺2万家,即19世纪仍有7000家,即是信用不发达的证明。 于是经济无力多元化,传统农业生产方式也一直维持到本世纪,80%的人口,也还是以此为生。农地分割破碎,技术落后,农民借债只及于远亲近邻,他们唯一出头的办法即是进学中举,要不然就是增加户内的人力,于是引起人口数目直线式的上升。总而言之,中国近世纪的种种困难,在明清之际都已存在。只因尚未开垦的土地仍在,这经济体系仍能在数量上扩充,而且因科举考试及其他原因而产生的社会流动性(social mobility),使这种体制仍能继续。 第五点,虽然有了以上的指摘,我们不能以为我们一生的不幸,应由这种财政体制负责。 中国人重褒贬,写历史时动辄把笔下之人讲解成为至善与极恶。这样容易把写历史当作一种抒情的工具,于是最近几十年尤其在大陆,产生一种骂历史、骂祖先甚至骂地理的读物。我知道这种弱点很难避免,即我自己亦然。可是这样情绪激动之后,把当初寻觅因果关系的初衷整个忘记。凡是一件事情的发生,必有它的前因后果。我们只能说历史为何如是之展开,无法坚持历史应该如是展开才合情理。尤其今日我们提倡放宽历史的视界,我们务必采取中国法家所说〃天地不为尧舜而存,也不因桀纣而亡〃的客观态度。归结起来,我说明研究中国近代史从财政税收可以打开出路,但是这是起点,不是终点。我不能因为自己写了一本财政税收的书,因此也鼓励大家都写书讲述明代的财政税收,那样就辜负了自己写书的目的,也就辜负了东海大学要我来和各位讨论的目的了。  txt电子书分享平台
(二) 过渡期间的社会与经济(1)
中国近代史里面有很多事迹,我们以为已成定论,历史书里早已记载详细,没有要讲的了,而其实不然。举一个例,1930年的中原大战,蒋介石与冯玉祥、阎锡山大战于河南、山东及江苏北部,双方动员140万人,战事从5月延至双十节,战事最激烈的时候冯玉祥部队因为过去有苏联接济,每日发炮弹2万余发,抗战的时候我们没有这样的火力。战事结束时,蒋对外国记者发表谈话承认中央军死3万、伤6万,对方伤亡15万,而且在陇海铁道沿线之破坏不可胜计。这距中国全面对日抗战只有7年。我们读到这段历史,不免掩卷叹息,要是花在这种内战里的牺牲用以抵御外侮,岂不是对国家对个人都比较上算? 这次发动战事的原因,由于提议裁军而起。民国十七年也就是1928年北伐成功,东北易帜,南京政府提议裁兵,冯玉祥首先反对,阎锡山也通电蒋介石,他愿意与蒋一同下野,也就是表示不听蒋所主持的中央遣派。单从道德的立场着眼,我们可以跟着一般人对冯、阎责骂,或者甚至把蒋介石骂在一起,总之就是军阀逞凶,意气用事,勇于私斗,怯于公战,没有什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