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军当时正深陷中国战场而拔不出脚来,它所获取的战略物资越来越难以满足战争中的大量消耗。因此,近卫首相、海军和陆军中的一些实力派人物坚持首先“南进”。他们认为,要利用美国的犹豫和害怕爆发太平洋战争的心理,向太平洋发展,以夺取东南亚的丰富战略资源。其方针是:先夺取印支南部,切断中国南方的国际通道,拖垮中国;进而占领泰国、荷属东印度、马来亚诸地,攫取石油、橡胶、锡、大米等资源,建立自给自足的军事基地,以支持一场与美英争夺太平洋霸权的战争。其实,“南进”派也不想放弃北方。他们的想法是,先让德国替日本打头阵,让希特勒去火中取栗,等苏联的实力大为削弱后,日本再坐享其成。到那时,日本唾手可得西伯利亚。
从6月25日到7月1日,日本大本营和内阁先后举行了六次联席会议,讨论陆军和海军制订的“南进”计划。在会议上,外相松冈仍大唱“北进”的调头。经过激烈的争吵后,主张“南进”的实力派占了上风。
7月2日,御前会议基本上按陆、海军上报的原案通过了《帝国国策纲要》。《纲要》确定:“不论世界形势如何演变,帝国均将以建设‘大东亚共荣圈’……为方针”,“帝国依然向处理中国事变目标前进,并为确立自存自卫基础,跨出南进的步伐”。为此,日本决心“不辞对英美一战”。并提出,“如德苏战争进展对帝国有利时,则行使武力解决北方问题”。
日本的南进战略,严重损害了美国的利益,使日美双方在根本利益上尖锐对立。所以,在谈判桌上日美双方的代表唇枪舌剑,谁也不肯退让半分。
7月24日,美国总统罗斯福警告日本谈判代表野村:如果日本继续向荷属东印度推进,那就是远东的全面战争。罗斯福表示,愿意以石油换取印支的中立化,维持太平洋的和平。
但是,日本不顾美国的反对,坚持派兵“进驻”了法属印度###南部。
7月26日,罗斯福发表声明,宣布冻结日本在美国的资产,以防止日本利用美国的财政金融设备和日美间的贸易危害美国的利益。
同日,英国宣布废除《英日通商航海条约》、《印日通商条约》和《缅甸日本通商条约》,荷属东印度废除了《日荷石油协定》。
28日,日本采取报复措施,宣布冻结美英两国在日本的资产。
8月1日,美国宣布对所有侵略国家,尤其是日本实施石油禁运,同时宣布除棉花和粮食外,禁止一切其他物资向日本出口。
8月15日,美国宣布禁止一切货物运往日本。
至此,日美之间一切金融、商业活动完全停止,日美谈判陷入僵局,两国关系到了断交的边缘。
当得知美国将对日本实施石油禁运时,日本海军军令部长永野修身向天皇强烈表示:与其坐待石油日渐枯竭,倒不如先发制人。永野的建议得到日本军国主义者们的赞赏。
1941年8月初,即在美国禁运石油之后,日本当局仔细计算了石油的消耗量。当时日本的石油储存量是940万吨,国内每年能够开采的石油是40万吨,能生产的人造石油是30万吨,而日本每月的消费量就达到45万吨以上。如果不能进口,不到两年,石油库存就将消耗殆尽,军舰和飞机都将动弹不得。在这种情势下,日本当权者决定用战争解决问题,加快了备战的步伐,妄想通过军事上的胜利来摆脱困境,达到其侵略扩张目的。
偷袭珍珠港 第一部分(3)
为了达成突然袭击,速战速决,日本当局决定以和谈掩护扩军备战,麻痹对手。于是,在日本军部磨刀霍霍,加快“南进”步伐的同时,日本政府8月7日却提出了日美首脑在夏威夷的火奴鲁鲁(即檀香山)直接会谈,以和平解决两国争端的倡议。
8月26日,日本首相近卫文征得军部的同意,给罗斯福写了亲笔信,大言不惭地说:“在全世界战乱当中,日本和美国是掌握着国际和平锁钥的最后两个国家。如两国关系照目前情况继续恶化下去,不仅其本身是一个悲剧,而且还意味着世界文明的崩溃。”近卫假惺惺地表示,日本“渴望维持太平洋的和平”,为消除“相互猜疑和误会”,排除“第三国的暗算和操纵”,希望亲自会见美国总统,以便“坦率地阐明双方的见解”。近卫无耻地把自己打扮成和平天使,似乎世界和平就得靠日美两国首脑来拯救了。其实,他鼓吹日美两国决定世界大势,无非是要美国迎合并适应日本的要求,接受日本对亚洲太平洋地区的霸主地位。
但是,要美国放弃在亚洲太平洋地区的利益谈何容易?这时,美国已和英国签订《大西洋宪章》,迫使英国就范,接受美国关于世界范围的“机会均等”的要求,美国也看到了苏联举国上下斗志昂扬,能够顶住法西斯德国这股祸水,和英苏结盟,对它有利,因此,对日本的态度趋向强硬。
8月17日,罗斯福会见野村时,对首脑会谈避不作答,还提出警告:日本如以武力支配邻近国家,美国为确保其本身权利,必要时不得不采取一切手段。10天以后的8月28日,野村递交了近卫致罗斯福的亲笔信。9月3日,美国政府答复赞成举行首脑会议的宗旨,但要日本首先确认美方谈判代表赫尔提出的四项原则,即:尊重各国领土和主权完整;维护不干涉他国内政的原则;维持包括商业在内的机会均等原则;不扰乱太平洋现状,除非现状可用和平方法改变之。但是,日本拒绝确认“赫尔四原则”,两国首脑会谈不了了之。
此时,日本射向美国之箭已搭在弦上。就在日本向美国表示“和平诚意”后的第三天,日本陆军“南方登陆作战”训练已接近完成 ;海军也全面完成了战时编制,舰上人员和新兵都已登舰待命。日本联合舰队还特地挑选了四面环山、港口狭隘、地势与珍珠港相似的鹿儿岛湾进行低飞俯冲训练;海上加油的训练也早就开始了。日本偷袭珍珠港的准备日趋完备,陆、海军军部要求尽早开战的呼声也日益高涨。
8月16日,在日本陆、海军的部、局长会议上,制订了一项由海军草拟的《帝国国策施行要领》,9月6日的御前会议通过了上述侵略方案,决定对美开战。《要领》规定:“在不辞对美(英荷)作战的决心下”,“对美英尽量采取外交手段,努力贯彻帝国要求”,在“外交谈判到10月上旬尚未达到我方要求的情况下,立即下定决心对美(英荷)开战”,并确定以10月15日为结束谈判的期限。
就在日本御前会议决定开战的当晚,近卫还特地按照美国所欣赏的“个人外交”的一套,在“极端秘密”的状况下,约请美国大使格鲁举行晚餐会谈。席间,近卫对“赫尔四原则”表示“衷心赞同”,并再一次建议举行首脑会谈,而且保证说,他已经得到陆、海军的一致支持,届时,当有陆、海军的高级官员参加等等。格鲁深受感动,立即电告本国政府。但是,格鲁哪里知道,同样是这个近卫,在几小时前却亲手交给御前会议一个内容完全相反的决议案!
在9月6日御前会议内定的谈判限期即将到来的时刻,日本统治集团内部,就是否立即开战问题,发生了一场大争论。
10月12日,日本军政首脑举行会议。在会上,陆军大臣东条英机坚持不改变9月6日的决定;海相及川态度暧昧,表示开战与否由首相决定,如开战则越早越好;近卫和外相丰田贞次郎主张再拖一下。近卫认为,日美谈判的最大症结是在中国的驻兵问题。他建议 :“此际舍名而取实,形式上依美国提议,实际上同样得到驻兵的结果,岂非良策?”但东条表示:“驻兵问题为陆军之生命,绝对不能让步”。他杀气腾腾地嚎叫:“与其继续举行毫无意义的谈判,坐视时机飞逝,不如即刻行动。”
txt小说上传分享
偷袭珍珠港 第一部分(4)
会议经过激烈的争吵,仍无结果。这说明日本统治集团在决定开战的最后一分钟,实际上心里发虚,表现极为混乱。在日本统治集团内部,尽管称霸亚洲和太平洋的目标完全一致,但对形势的估计和双方力量对比的判断却不一样。东条等人认为,日美在太平洋的实力对比已经不相上下,日本的羽毛已经丰满,且时局对日本极为有力,已经没有必要再拖延下去。而优柔寡断的近卫却顾虑重重,当断不断,临阵脚软。
在这种情况下,日本军部感到近卫这张牌已经失去了他应有的作用,因此决定将他甩掉,定下了倒阁的决心。
10月13日,近卫被迫辞去首相职务。内阁大臣木户幸一等人提名东条英机继任首相。经过各派力量之间的较量,最后,日本天皇决定,由东条英机上台组阁。
是年57岁的东条英机,早年秃顶,脸色铁青,贼眉鼠眼,鼻头下留着一小撮山羊胡子,鼻梁上架着一副深度近视眼镜。他心如蛇蝎,手如刀斧,故有“剃头刀”之称。东条出身于东京一个大军阀家庭,其父东条英教是日本陆军中将,曾发动和指挥过侵略中国的甲午战争,被老牌日本军国主义者誉为“陆军之宝”。东条英机从小就受到军国主义和武士道精神的熏陶,骨子里渗透了“好战”的基因。19岁那年,东条英机经东京陆军幼年学校、陆军中央幼年学校进入法西斯将校的摇篮……陆军士官学校学习。1915年,进入日本陆军大学深造。毕业后,他历任驻德大使馆武官、陆军省动员课课长、步兵团团长、参谋本部编制动员课课长等职。1935年,51岁的东条被任命为日本关东军宪兵队司令兼警务部长。1938年任陆军次官,1940年7月任陆军大臣。在中国东北期间,他大开杀戒。据他自己后来说,用刺刀砍杀中国老百姓“不费举手之劳,缚鸡之力”。东条是参与策划卢沟桥事变的大战犯之一,是中国人民的死敌。
1941年10月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