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平洋战争史话:偷袭珍珠港》

下载本书

添加书签

太平洋战争史话:偷袭珍珠港- 第6部分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偷袭计划。他运用了各种办法去说服反对他这一主张的人,甚至以辞职相要挟。
  山本在写给及川海相的那封信中,除了反复强调他的思想之外,还坚决地向海相表示,如果航空舰队缺乏足够的战斗勇气,他想挺身而出,亲自担任第1航空舰队司令官,直接指挥这场作战。
  在山本五十六的一再坚持之下,海军军令部部长永野修身上将别无选择,终于在离袭击珍珠港仅有35天的11月3日正式批准了山本的计划。
  尽管山本的计划直到开战前35天时才被日本最高军事当局批准,但早在4月份山本就命令部队开始进行作战准备了。
  1941年5月27日,日本洋溢在旗帜的海洋之中。因为这一天是日本的海军节,又是日本取得对马海战胜利的纪念日。当日,日本海军在四国岛西南海岸的宿毛湾里,进行了鱼雷和其他轰炸技术的表演,以检验前一个时期训练的成果。
  被称作“三寸不烂之舌”的海军发言人平出英夫海军上校,当天晚上在东京无线电广播电台中极度兴奋地声称 :“海军航空部队现在约有4000架飞机,经常进行特殊的战斗训练”,“我们可以坚相信,海军目前已做好了充分的准备,随时可以在转瞬间粉碎任何敢于向日本挑战的敌人。天皇陛下的海军航空部队……现在可以制订使任何国家立即灭亡的策略。”
  到5月底,第1航空舰队司令官南云中将的飞行员们已艰苦训练了很长时间。针对前一段时间的训练情况,南云下发了一份有关训练达标要求的冗长的文件。这份文件规定,把1941年7月初作为这支新组建部队达到相当于帝国海军任何其他部队基本训练标准的最后日期;到8月底,第1航空舰队应具备随时能投入战斗的“作战能力”。在那之后,战斗力还应有进一步提高。
  南云特别强调诸如对敌空军基地实施突然大规模空袭、摧毁敌航空母舰、航空母舰的战术性机动以及与陆基飞机和潜艇部队的配合等项目的训练。在战术技术训练上,强调不同类型的飞机进行协同攻击、夜间鱼雷攻击、大规模编队的空战、夜间战斗机技术、大型机群的重复进攻、改进防空及防潜措施,以及规避鱼雷的方法等等。
  在一次训练中,源田参谋突然想起了他在孩童时学的剑术中的一招。按这个招术,应首先逼近敌人,把剑举过头顶,然后向下凶狠地一击,再回到原来的位置。他把自己的这个突发奇想用到了空袭战术上,作为第1航空舰队的战术模式。
  6月初,源田开始组织第1航空战队进行低空投放浅水鱼雷的训练。
  日本4个大岛中最南部的九州岛,被选中作为训练场所。在九州岛东南部的海岸,有一个小海湾,联合舰队的军舰就停泊在那里。由此向正西穿过一片陆地,鹿儿岛湾绵延深入内地,成了一个非常优良的港口。只需一点点想像力,就可看出它与珍珠港十分相似。把想像力再加大一点,海湾西北面的鹿儿岛城区就成了珍珠港西北边的船坞地区。
  在这个能够唤起夏威夷感觉的亚热带场所,第1航空战队的鱼雷机飞行员们开始了他们的特殊训练。这一年的整个夏秋两季,每天都有飞机呼啸着低低地飞越鹿儿岛市上空,搞得这座城市似乎空中总是悬着一颗炸弹,终日提心吊胆。
  袭击停泊在珍珠港内的大型军舰,最有效的方法是用飞机空投鱼雷。但是,由于珍珠港的水深只有十几米,鱼雷从飞机上空投后会直接扎入滩底。如果不解决这一技术难题,就难以使用鱼雷攻击。
  自1933年以来,日本在刚刚超过100米的高度上和在相对高的速度下空投鱼雷的技术方面处于领先地位。然而,在这种情况下投放的鱼雷,扎入水中深度为30~100米,然后猛然向上反弹,有时会蹦出水面。这种鱼雷和游戏的海豚相似,而不像致命的鲨鱼,其威力大大降低。造成这种结果的主要原因,是由于鱼雷的水平舵失效。还有一些鱼雷由于在太深的水中运行,结果从目标舰船的底下通过,不能击中目标。为了克服这些不足之处,日本人试着减低鱼雷运行速度,但这样做会减少鱼雷冲击力,同样会降低对舰船的毁伤效果,因而,必须把鱼雷运行深度减到尽可能小,才能使这种空投鱼雷成为海军作战中真正有效的武器。
  书 包 网 txt小说上传分享

偷袭珍珠港 第一部分(10)
1939年,日本人在鱼雷上装上一个大木鳍,用来起稳定作用。但当鱼雷落到水面时,强大的撞击力会使木鳍破裂。后来在横须贺海军基地进行的实验中,又加上一片木板成一定角度支撑木鳍,解决了这个难题。到1940年2月时,这种实验已把鱼雷的最初扎入水深降到了大约20米或更少。当飞机飞行高度低于30米、飞行速度低于280公里时,70%的鱼雷可在大约13米深处运行。但是,在实验中又暴露了其他一些问题,需要对鱼雷进行进一步的改进。
  在飞行员们看来,要使投下的鱼雷下沉不超过10米,几乎是不可能的。源田在组织这项试验中,没有告诉飞行员为什么要掌握这种难度极大的战技,因此飞行员中没有一个人知道是因为珍珠港的水浅才进行这种试验。他们进行了一次大胆的尝试性飞行,两架飞机每架载一枚鱼雷,在仅十三四米的革命性高度上飞行,然后将鱼雷投下。在这次实验中,一枚鱼雷沉到希望的深度,运行得很好,另一枚则下沉深得很多。虽然取得了很大成功,但源田远远不能满意,他的目标是百分之百的成功。
  源田不仅要考虑降低空投鱼雷下沉的深度,而且要考虑飞机如何才能顺利进入珍珠港。港口附近的许多高大建筑物,是飞机进入港口的空中障碍,即便是在天气很好的情况下,鱼雷机从低空也很难机动。为了适应未来的作战地理环境,源田让鱼雷手们在飞机穿过鹿儿岛湾周边突出的烟囱和建筑物扑向目标时,从危险的低空练习浅水投放技术。飞行员们对于让他们训练这种复杂的古怪动作,感到十分纳闷。
  高空轰炸(即水平轰炸)是使源田头痛的另一件事情,它几乎和低空投放浅水鱼雷的战术问题一样多。
  据日本海军作战部门估计,一般在水面战斗中, 12~16发击中的重型炮弹就能击沉一艘军舰,若进行高空投弹轰炸,得动用6艘航空母舰的全部打击力量才能得到这样的效果。但如果使用鱼雷攻击机攻击,只需少量飞机便可以轻而易举地击沉10艘以上的巨舰。因此,第1航空战队建议:“航空母舰的攻击部队应放弃高空轰炸,集中于鱼雷和俯冲轰炸的训练上。”但无论是联合舰队还是东京的首脑人物,都不同意这个建议。他们下决心解决高空轰炸的技术问题,以充分发挥日本海军高空轰炸部队的作用,使突击珍珠港有更多的可选择手段。
  经过一番试验,源田发现,如果在3000米到4000米的高度进行投弹的话,要摧毁一艘战列舰就必须使用800公斤以上的重型炸弹,而摧毁一艘航空母舰则要使用500公斤重的炸弹。为了准确地掌握炸弹的破坏能力,源田决定使用与美国海军舰艇相似质量的装甲钢板来实验。于是,在霞浦东南的鹿儿岛炸弹实验场,设置了一块20平方米的德国钢板,这块钢板与美国舰艇钢板的质量基本相同。由横须贺的航空队调来技术精湛的飞行员担任试验任务,使用的是用炮弹改装成的航空炸弹。实验结果表明,由于炸弹外形存在的问题,炸弹只能对钢板造成锅盖大小的损伤,若能改造炸弹的弹头部,使之具有足够好的流线型,就可取得有效的结果。实验还证实,要取得最好的轰炸效果,投弹高度至少要达到4000米,以增大炸弹的贯穿力。
  在鹿儿岛炸弹试验场进行试验的同时,还在吴港海军基地的龟加首火力试验场进行了其他试验,这些试验决定了诸如新型炸弹的装药量、穿透力和引信时间等因素。试验中使用了一种型号为99-NO.80-3的巨型炸弹,装药公斤,总重公斤。在多次试验中,这种炸弹都取得了很好的效果。但是,炸弹的生产却遇到了麻烦,直到1941年9月中旬,仅有150枚炸弹从装配线上出来。
  4月10日,第1航空舰队成立后,“赤城”号来了一名新老师——横须贺航空队轰炸课程的高才生古川和泉中尉。这位仪表堂堂的年轻人,是轰炸专家中的一名中心人物。源田十分喜欢这个年轻人,因为他表现出了巨大的能量、推动力和想像力。
   。。

偷袭珍珠港 第一部分(11)
古川是一名严厉而合格的老师,他毫不吝啬地把自己最好的技能传授给了学员们。古川胸怀壮志地加入了“赤城”号上戴皮毛飞行帽的飞行员队伍。在他担任高空轰炸机飞行员教练之后的短短20天内,就创造了训练的奇迹。接近4月底,当“赤城”号乘风破浪向九州前进时,经古川训练过的部队已经开始把靶舰“摄津”号作为目标舰进行实际演练。那时以及后来的一段时间,古川的高空轰炸机群采用“前三角”九机编队,3架在前,另6架各3架一组,紧随其后,左右对称,所有的飞机都是等距离飞行。这种飞行队形是一种新的创造。
  在“赤城”号的飞行队第一次从约3500米高空攻击“摄津”号的试验中,9枚炸弹中有4枚直接命中。源田听到这个消息后十分兴奋。当天进行的第二、第三次九机编队试验,每次都创造了3~5枚的命中率。更令源田高兴的是,从横须贺传来的消息说,同日在那里进行的实验,也取得了不次于古川部队的效果。
  当古川结束实验返回后,源田满面笑容地迎上前去,问他:“是什么原因取得这样好的结果?”
  “最重要的因素是飞行员,”古川解释道,“在过去,投弹只是投弹手的事,飞行员仅仅管驾驶就行了。按这种方式,怎么能指望有好的轰炸结果?我们发现,飞行员在轰炸中是一个非常重要的因素。”
 

小提示:按 回车 [Enter] 键 返回书目,按 ← 键 返回上一页, 按 → 键 进入下一页。 赞一下 添加书签加入书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