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清真相》

下载本书

添加书签

大清真相- 第11部分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之道得以长久。至于印信事,除封谕外,不得滥用等语。既如此令尔铸金汗印与我。至于以修好之礼相馈财帛,尔等计之。勿待我如察哈尔汗,则我不能允。”(《满文老档》天聪三年正月至七月第十六册)
  为了促和,皇太极可谓想尽一切办法,每次征伐大明前后都有投书求和,经常向明边疆大臣致书,或通过蒙古人转呈,甚至朝鲜国王都做过中间人呢。就是每次伐明,抢掠之外也有以战促和的意思,而对土地并无多大要求,占了明之地盘,大多不是退去,便是焚毁。心实在是诚,既然这样,皇太极的愿望能实现吗?但竟一次又一次遭到弱者的拒绝!天启时如此,崇祯初也不例外。
  。 最好的txt下载网

五年复辽梦一场(1)
客观地讲一句,崇祯之初,警记两宋教训不愿与“虏”议和,并渴望收复故土,朝堂之上市场最大也。天启朝也是如此,孙承宗搞宁锦防线,最终目的就是想徐图恢复。何况新皇帝才十七岁,年轻人有理想有抱负,干劲闯劲十足,对敌人之强也无切身体会,又受大环境影响,与敌不和愿战可以理解,不能太过批评,还是往下看看再说。
  既然如此,这辽东大帅的位置就越发重要了,谁去干呢?当时在位的是王之臣,袁崇焕黯然请辞后,他又回去了。王之臣任上干得也不赖,满桂与他文武搭配,密切合作,共守辽东。当初王之臣与袁崇焕对立时,前者就是联满桂,后者则合赵率教、祖大寿的,所以一再讲*很复杂,哪能非黑即白呢?
  但王之臣被列入阉党,崇祯除掉魏忠贤清算阉党分子,自然也把他撤了下来,根据众大臣的推荐,重新起用了袁崇焕。崇祯元年(1628)四月,袁崇焕被任命为兵部尚书兼右副都御史,督师蓟、辽,兼督登、莱、天津军务,等于总领了华北、辽东及渤海湾的军事全权!
  七月十四日,崇祯于紫禁城平台召对从广东赶来的袁崇焕。皇上如此信任,袁崇焕激动之下,一时性起,慷慨陈词,声言五年时间恢复辽东,崇祯大喜过望,真是没有用错人。事后有臣僚提醒,袁崇焕才感到奏对有失,觉得问题严重起来,他又不是没和后金干过仗,五年?是根本不可能的事嘛,标准大忽悠,但话已出口,怎能收回?那可是欺君之罪呀!应该说,勇于任事敢赴危难的袁崇焕是豪情中夹杂着些许忐忑奔赴山海关的。
  崇祯既然把复辽希望都寄托在了袁崇焕身上,对他绝对鼎力支持,他要求的全部恩准,他担忧的一概解决;袁崇焕自然也是赴汤蹈火,在所不辞,好一派明君名将和谐共处、携手奋进的景象。哪曾想,两年后这景这象就面目全非了,袁崇焕竟惨遭磔刑,千刀万剐而死!
  但细观之,又实乃由诸多事因日积月累而成,其他人暂且不讲,袁崇焕自己也是要负很大责任的。可以说,从他那个大忽悠起,便为他以后悲惨的结局埋下了一个伏笔。待他上任后,又是接连做了几件非同寻常之事,更是把他又向深渊推了一把。
  袁崇焕一上任便平息了因“欠饷”激发的宁远与锦州两次兵变,这倒显示了他的才干,当然崇祯对他全力支持、补发部分饷银的作用也不小,总之事情处理得很正常,可后来的事就变味了。他不仅没想过制定什么军事方案去收复辽东,还与后金议起和来!
  议和之事,袁崇焕上次镇辽时就干过却没成功,这次重新拾起,从明与后金大势看,实属应该之举,人家皇太极也能积极响应。问题是袁崇焕干得太突兀太乖张了,这边刚对皇上壮怀激烈地表示要五年复辽,转个身就与人家议和了,不是开玩笑吗?难道复辽是靠议和而成吗?谁能理解得了?一般人不会,崇祯肯定也不会。
  更严重的是,起初他竟私下为之,随后内阁首辅钱龙锡、兵部尚书王洽通过书信往返获知,但并未支持。后来袁崇焕的供词是这样说的:“先是锦衣卫以斩帅主款二事究问袁崇焕根因,据崇焕所供,斩帅一事则龙锡与王洽频以书问之崇焕,而崇焕专断杀之者也,主款一事则崇焕频以书商之洽与龙锡,而洽与龙锡未尝许之也。”(《崇祯长编》卷三十八) 电子书 分享网站

五年复辽梦一场(2)
而当今皇上崇祯呢?更惨!根本就不知情!你说这叫干的啥?军国大事岂能如此儿戏?不要说在那个君主专制的时代了,就是现在也是绝不能容忍的行为呀。何况崇祯根本没有打算议和,朝堂之上当时也少有人想过和,你说你袁崇焕不是干那半吊子事吗?难道这么健忘?上次下岗的一个重要因素不就是被人攻讦私下通款吗?你总该吸取点教训,做事该三思而后行吧?
  话说回来,你要真能通过议和收复辽东,也行,但这分明就是天上摘星星!第一次议和,皇太极就断然拒绝了,已作为后金大本营、大后方、大基地、大中心的辽东,凭什么再拱手给了你,你袁崇焕脑子在想些什么?还有那明廷君臣们,又在想些什么?非要不自量力干虎口拔牙的事,一心想着复辽东,到头来最大可能就是被老虎一口吃掉。
  很明显,议和是不会成功的,崇祯都不知道,还谈什么。皇太极呢?你非要辽东,自然也不会答应。看看袁崇焕干的事!过去守宁远的那个袁崇焕到哪里去了?就这还没结束呢。接着他又手起刀落,擅自斩了边疆重臣毛文龙。
  毛文龙(1576—1629),浙江仁和(今杭州)人,早年经历难辨是非,如何起家没有定论,确切记载是从他成为辽东巡抚王化贞部下练兵游击开始的。天启元年(1621)七月,他率兵两百海上夜袭后金镇江(今辽宁丹东九连城)成功,俘杀守城游击佟养真(亦作佟养正)。佟这个人不得了,是大明第一批叛降后金者,更是所谓千年大帝康熙的曾外祖父。毛文龙后退据朝鲜皮岛,也称东江,第二年(1622),明廷升他为平辽总兵官,又一年,再提为左都督,赐尚方宝剑,并设“东江镇”于此。
  他以皮岛为基地,经常袭扰后金城寨,对敌有很大的牵制作用,但其做派又像是个割据称雄、飞扬跋扈的军阀,明廷既倚重又头疼之。这样的人一般人们看法很不一致,有赞赏者,更有厌恶者,袁崇焕就属后一类型,任前就说过“用则用之,不可用则处之”,任后应该也有树立自己权威、统筹辽东战略整盘棋的考虑,对这等骄横难以节制的一方“诸侯”,他竟先斩后奏,未征得皇上与朝廷同意,便于崇祯二年(1629)六月,借巡视东江之机,给毛文龙安了十二条罪状立斩之。崇祯得知后,恼火得很,但因为需倚赖他复辽,未责反而支持了,不过一旦复辽愿望破碎,或受其他事情带动,看你袁崇焕怎么收拾?
  袁杀毛一事历来众说纷纭,是非曲直难有定论,但要说毛文龙通敌却没有说服力,他居皮岛八年,孤悬海外,扰敌后方,功不在小,如果有降后金之意,干吗不顺势把巡视而来的袁崇焕拿了,一起献过去,岂不是大功一件?何况他的毛家军,八年来有叛降的吗?就是主帅被杀那会儿,也未有人投敌呀!相反原来牢不可破、极具凝聚力的两万大军,却因创建人被杀,树倒猢狲散,不再成为一支保卫大明的有生力量,有的如孔有德、耿仲明、尚可喜等甚至叛变投敌,反过来给大明带来了极其严重的危害。
  皮岛也于崇祯八年(1637)被满洲人带着原岛内叛将共同拿下,大明从此少了一个牵制后金(清)攻明的基地。当然这个牵制作用,也不能太夸张,因为毛文龙未死前,后金也曾两次倾力攻打宁锦,也曾多次与蒙古人作战,未见他有什么大行动,或后金并未因他而不敢有所行动。
  私自议和与杀毛,仅此两项就够厉害的了,没想到他袁崇焕还有别的失误呢。所谓“以市米则资盗”,这就牵涉到后金第一次入关的问题了,实际上宣告了袁崇焕五年复辽目标的破产。同时,也牵涉到一个民族,曾经让人难以置信地辉煌过,现在没落了,却仍然成为明与后金都在争取拉拢的对象,那就是蒙古人。
  

蒙古哪堪携手任
明初,蒙元被太祖朱元璋逐回塞外后,渐分裂为鞑靼、瓦剌和兀良哈三部。鞑靼乃成吉思汗和元朝皇室直系后裔,蒙古人的主体部分,居大漠南北。瓦剌亦称卫拉特或厄鲁特,蒙古别部,居鞑靼西、天山北。兀良哈,亦蒙古别部,居于大兴安岭以东、黑龙江以南塞北之地,前期为明东北一附庸。
  瓦剌于也先掌权时曾统一过蒙古三部,元以后仅有的一次入侵中原,著名的“土木堡之变”就发生在那个时候,后来势弱,退回天山,分为准噶尔、杜尔伯特、土尔扈特与和硕特,合称四卫拉特,而靼鞑复强。
  成化十年(1474),忽必烈七世孙巴图孟克坐了鞑靼汗位,即一代雄主达延汗,在位四十余年,东破兀良哈三卫,西迫瓦剌西迁,南据河套,再统大漠南北,建立了一个比也先时略小的蒙古大帝国。
  嘉靖二十二年(1543),达延汗逝世,蒙古又复分裂为漠北喀尔喀、漠南蒙古及漠西卫拉特三部,格局至此稳定,直到两百多年后,清乾隆帝灭掉瓦剌中的准噶尔为止。喀尔喀后又分为土谢图、车臣与札萨克图三部,就是后来的外蒙古。
  漠南蒙古也分为东西二部,西部为达延汗三子吉囊(副汗)巴尔苏一系,有一子俺答非常有名,既患明甚烈,又留下个名垂青史的“俺答封贡”,不过到了十七世纪,其势渐衰。东部则有三大强部: 察哈尔、喀尔喀与科尔沁。察哈尔为鞑靼正宗,其汗即为蒙古大汗,曾与李成梁激烈缠斗的土蛮便是其中之一。此喀尔喀可不是外蒙那个,乃内喀尔喀也。科尔沁,算是最早投入女真怀抱的蒙古人了,有清一代与满洲贵族始终保持着特殊的亲善关系,那个名气大大的庄妃即出于此。
  说到不团结、窝里斗什么的,人们很喜欢念叨汉民族,

小提示:按 回车 [Enter] 键 返回书目,按 ← 键 返回上一页, 按 → 键 进入下一页。 赞一下 添加书签加入书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