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清真相》

下载本书

添加书签

大清真相- 第13部分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他被抓时,祖大寿在旁惊骇以至战栗失措,惧遭并诛,与新统帅满桂也搞不到一起,辽军又受歧视,索性一不做二不休,悍然率众踏上回归驻防锦州之路。
  强敌威胁仍在,京城尚未安宁,第一劲旅竟自行开溜了(崇祯自己惹的祸),这如何是好?最后还是下狱的袁崇焕,一封书信言辞恳切,距锦州还有一日行程的祖大寿,下马捧读,泣不成声,全军也痛哭不已。其八十多岁的随军老母果断说道:“所以致此,为失督师耳。今未死,尔何不立功为赎,后从主上乞督师命耶?”祖大寿遂率军回师入关,后参与了收复遵化等关内四城的战役。
  至于北京城下,只有靠满桂带着一帮人守御了,英勇程度没话说,力量自然小很多。崇祯一着不慎,京城危险更大,没曾想,他又来了第二个不慎,命令满桂出战。满桂认为敌军此时气势很盛,自家援军又未到,哪能轻易出战?但又架不住皇上派来太监的连番催促,只好携同黑云龙、麻登云、孙祖寿三位总兵,率军四万在永定门外布置栅栏,防御敌军。
  十二月十七日,皇太极率满蒙铁骑往攻,明军顽强抵抗,不支而败,满桂、孙祖寿战死,黑云龙、麻登云被俘,但敌军还是未能攻破城门。
  皇太极接着留下少量人马防守关内滦州(今河北滦县)、永平(今卢龙)、迁安、遵化四城,自己率大军返回辽东去也。后来孙承宗统筹,山西总兵马世龙、锦州总兵祖大寿、山东总兵杨绍基等带兵收复了四城,史称遵永大捷。虽然敌军人马不多,但获胜了还是很令人振奋的,毕竟这是明军极其难得的进攻战。
  从某种程度上讲,这次逮袁算是崇祯的一个转折点,过去看到的更多是他励精图治的有为形象,从此以后所见到的则是他一系列决策错误。当第一场暴风雨扑面而来后,崇祯终于露出了马脚,原来和平年代做个盛世英主还行,风云大时代力挽狂澜则差之远矣。
  再说袁崇焕的事儿。他的一封书信让祖大寿回归,并参与收复了关内四城,崇祯闻之大喜,觉得“守辽非蛮子不可”,事情好像也出现了转机。崇祯甚至动了重新起用袁崇焕守辽的念头,但世道就是这样无常,刹那间形势又急转直下了。
  袁案牵扯到了围绕内阁首辅钱龙锡展开的官场权斗中。政敌们想以袁斩毛文龙、私下议和都经过钱的同意为由,借机打击钱,那么对袁之所为怎么定性就极端重要了,描得越黑越有利;加之袁很多事情也确实做得欠思量,结果历经八个多月,崇祯最后拍板: 磔之!妻妾子女及同胞兄弟流放两千里以外!传首九边(又一个熊廷弼)!当然,之前还假模假样征询百官的意见,看看,不是我一个人的意思吧,大家都有份的,有责任也要一起担呀。以后他老是干这事。
  就这样,袁崇焕,一个赤胆忠心、功勋卓著的明军统帅,悲惨谢幕,令人扼腕的竟还是以京城民众争相啖其肉的方式,告别了历史舞台。本来以他与后来关外顶梁柱祖大寿的融洽上下级关系,一起再干个十年,对辽东、对大明会没有用吗?衰落之世人才本来就不多,好一点的统帅将领更不多,杀一个损失大了——对人心向背、各方之力能否凝聚,影响更是至为深远。
  袁崇焕在历史上确实被高估了,其军事韬略也算不上高明,不具备大明危难中一柱擎天的能耐(谁是呢),只是当时又有几人比他强,比他更具胆略气魄,比他战绩更为卓著,比他更让对手敬畏的呢?袁崇焕有罪有责,但实不当诛也,更不用说是这样的结局!
  不过要说杀掉袁崇焕是自毁长城什么的,就有点过了,祖大寿以后不是坚守锦州十余年吗?明败亡在即,吴三桂不还能御敌于宁远门外吗?崇祯杀袁崇焕是错误、有损失,但也绝非导致明之败亡的大错大失也。
  倒是崇祯性格为人,自此逐渐清晰展露出来,比如这杀戒一开,便再也收不住了。他在位十七年,竟换了五十个大学士、十一个刑部尚书、十四个兵部尚书,诛总督七人,杀巡抚十一人,还逼死一人,如此惊人的数字,历代帝王中也是极端少见的。究其原因,客观情况肯定有,像杀袁崇焕还有党争什么的,但根本还是崇祯自己的个性使然,一个轻信善变、偏执多疑、暴躁残酷、专断固执又爱沽名诿过的人,上面的数字就不足为奇了。
   txt小说上传分享

屡遭惨败催人醒(1)
如果说崇祯刚上位时,以复辽为志、和谈为辱尚能理解的话,己巳之变后没有一点改变,就不应该了。满洲人第一次入塞,就一路风卷残云地打到了京城脚下,这可是土木堡之变后一百八十年来的第一次,而明军已经集中了最精锐部队,也只能勉强守住北京城,眼睁睁看着人家潇洒地来去自如,自家却损失至为惨痛也,帝国仅有的为数不多的优秀将领,一下就失去了仨: 袁崇焕、赵率教与满桂。而且这些都是在崇祯眼皮底下发生的,不应该看不出差距来的,否则,真没话好说了。
  崇祯可能在心理上会有一点影响外,战略上竟没有丝毫变化,这就有一点让人吃惊与不解了。与其寒风中身无片瓦却梦想着搭建华美的空中楼阁,还不如先盖间草房住,等攒够钱再讲。辽东就是这个事儿,不可能的事老是纠缠干吗?
  一再讲了,人家皇太极对议和够有诚意的,就像这次己巳之变的发生,虽然有惯常的抢掠等因素,但还有很重要的一点,就是与袁崇焕和议没有谈成,而且大变前后,都曾投书明廷希望议和。没办法,来了个固执的人,崇祯按照老套路继续出牌,结果招来的是一场又一场的重击。
  己巳之变中被重新起用的孙承宗,之后再度出任“辽东大帅”。他又搞起了过去那一套积极防御的战略,收复关内遵永四城后,想再接再厉,进一步恢复广宁、义州、右屯卫等城,并于崇祯四年(1631)七月,令祖大寿等重筑宁锦大战后被满洲人摧毁的大凌河城。后金向来对明廷往前推进筑城很敏感,认为是其不甘心辽东丢失的反映,应对也非常激烈,过去发动宁远、宁锦之战都有这个因素在内,这一次同样如此。皇太极就这样说过:“沈阳辽东之地,原非我有,乃天所赐也,今不事征讨,坐视汉人开拓疆土,修筑城郭,缮治甲兵,使得完备,我等岂能安处耶?”(《清太宗实录》卷九)
  皇太极行动很快,八月初六兵临城下,祖大寿坚守三月,弹尽粮绝,援军又无法赶来,无奈开门迎降。满洲人仍无驻守的打算,再次摧毁城池而去,可见他们目的何在。明军又遭到惨重的打击,守城将士伤亡不算,四万援军途中也丧于敌手,败逃而回的团练总兵吴襄就是吴三桂的父亲。至于被抢去的财物、人口及先进火器更是一个“多”字了,仅大小火炮就达三千五百门!看看,这叫干的什么?打不过人家,就不要惹事,老老实实保持现状,把城守好,把兵练好,待势而发不行吗?
  还有呢!常言道祸不单行,一点不假。就在大凌河战役中,远在山东的吴桥(今河北德州吴桥县)发生了一场兵变,对大明的打击更为深远。
  前面讲述宁远大战时,提过发展火器的极端重要性,而明廷对此也十分重视。崇祯初,徐光启和他的学生孙元化等成了倡导发展运用火器的带头人,这与他们“科技军工专家”与政府高官的双重身份,及崇祯帝的大力支持有关,否则也搞不起来呀。徐光启,大名人,不用多说了,且来谈谈孙元化。
  孙元化(1582—1632),字初阳,号火东,江苏嘉定人,万历四十年举人,曾师从徐光启学习火器和数学,师徒俩都为晚明火器发展作出了大贡献。崇祯三年(1630)五月,孙元化升任登莱巡抚后,聘用葡萄牙人作教习,着力组建了当时东亚最先进的火炮部队。但孙此人是纯粹的技术官僚,领导无方,用人不当,他所信任的原毛文龙部属孔有德、耿仲明等人马上就为大明也为他自己带来了巨大灾难。书 包 网 txt小说上传分享

屡遭惨败催人醒(2)
大凌河之战爆发后,孙元化命孔有德领兵火速驰援,行至吴桥时,给养不足,雨雪交加,与当地人又摩擦不断乃至矛盾激化等,导致部队哗变。孔有德遂率众叛乱,与耿仲明等在山东半岛横冲直撞,先有自立企图,后被官军所败,前后历时一年多,最后走投无路,于崇祯六年(1633)四月,降后金而去。四年后,孔、耿与另一投降者原明广鹿岛副将尚可喜,被皇太极封为“三顺王”——恭顺王孔有德、怀顺王耿仲明与智顺王尚可喜,日后为满洲人入主中原立下了汗马功劳。
  且说孔、耿此降,不仅带去了一万多军队和一百余艘战船,给山东造成了巨大灾难,更摧毁了孙元化苦心经营的明之最先进最具规模的火器部队。仅被他们带到敌方阵营的就有二十余门红夷大炮、三百门西洋炮,其余火器和甲仗不可胜数,尤其还有一批优秀的火器操作技术人员。从此,后金(清)的火器事业一下上了个大台阶,迅猛发展起来,乃至最后与大明不分伯仲也。本就笑傲江湖的满洲铁骑,如今又增添了攻城利器,天下岂能不任他行?
  反观明方火器建设,却遭重大挫折,此后基本停滞不前了。孙元化所聘葡萄牙人,十二人死亡,十五人重伤,而他自己也因统驭部下无方,又招抚举措失当,被朝廷处斩。这下非同小可,死的不仅是一个帝国高级的行政官员,更是帝国最优秀的军事科技人才及军队“现代化”建设的最有力推动者。此时,徐光启已是风烛残年,他这一去,再加内忧外患趋紧,朝廷也无多少精力关注于此,帝国军队发展的新路线走向破产了。本来凭力气就干不过人家,这下火器优势也逐渐丧失,那就更不行了。
  两次重创还没完呢,大明苦难还在后头。崇祯七年(1634)、九年(1636)、十一年(

小提示:按 回车 [Enter] 键 返回书目,按 ← 键 返回上一页, 按 → 键 进入下一页。 赞一下 添加书签加入书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