结果证明,如果没有满洲人的参战,这山海关也就被李自成打下来了!可问题的关键就在于此,大顺君臣上下为什么对那个侵扰中原长达近三十年的东北强敌,不存一点防备之心呢?牛金星、宋献策们反对李自成出征,也是就事论事,单从吴三桂这个角度出发的,根本没把满洲人可能带来的威胁考虑在内。其实人家已经在路上了,李自成这么带队一走,吴三桂不请兵的话,正好鹬蚌相争,渔翁得利,过来轻松拿下一个空城,届时李自成反倒处在吴清东西夹击之中了。
堡垒最易被内部攻破,说得真是一点不假,历来一个民族败亡的最大因素就是闹家窝子。看看李吴相争让多尔衮捡了多大的便宜,只要有入关的意愿,又付之于行动,啥事不操心,这事就成了!虽然历史发展的真实轨迹乃是另外一条路,但也同样证明了这一点。
据说李自成一开始想让刘宗敏、李过(自成侄)挂帅,不料他们却已安于享乐,殊无斗志了,没办法,才决定亲自出征。前面也说过,不到一个半月,怎么会让一群人丧失拼搏进取的精神呢?很显然与事实不符。不论刘宗敏、李过,还是谁,都是跟着李自成上了前线的,刘宗敏还英勇作战负了伤呢。
四月十三日,李自成率领六万大军,带着崇祯的三个儿子,即太子朱慈烺及永王、定王,还有吴三桂的老爸吴襄,浩浩荡荡向山海关进发了。他完全没有想到吴三桂早已铁了心肠,还抱着一丝招降的希望,结果又给了人家以可乘之机。
吴三桂那是相当狡猾的,一方面再派使者催请满洲人来援,另一方面又遣人到李自成那里诈降,延缓其进军时间。不管是否中计,反正李自成花了八天时间才到达山海关,确实慢了点。北京至山海关七百余里,快速行进四五日即可,后来李自成从山海关败回北京就是用了四天时间,中间还在永平宿了一晚,又打了一仗。
十八日,李自成抵达距山海关仅一百五十里的永平,磨磨蹭蹭三天后才到山海关。看看什么速度?要是走快点,一天就行了。若是早个两天到,说不定清军赶来前(二十一日),就已经把城攻下了,那整个战局将因此彻底改变。清军打野战还行,攻这等天堑雄关就难了,很有可能打不下来,领教到大顺军的厉害后,撤回辽东去也,本来就是抱着浑水摸鱼的态度嘛。
二十一日凌晨,李自成来到关前,发现吴军已列阵迎战,迅即部署主力于石河西作正面进攻,并派唐通率部从九门口出关,立营一片石,以防三桂东逃。两军随即展开血战,一天激烈搏杀,大顺军虽未攻入山海关,但已占据上风,继续下去,胜利在望。这下吴三桂受不了了,咱请求的援兵在哪里?
对了,清人呢?多尔衮十五日在翁后,见到了吴三桂的请兵使者,得知了原委。好家伙!这么大的馅饼掉下来,岂有不受之理?心中虽然有点狐疑,但也不妨碍他改变行军方向,朝着山海关而去。
起以雄关定中原(2)
吴三桂请兵之初,并不知清军已在征明的路上,他的计划是多尔衮按过去老路线入塞(西协、中协),而他则从山海关而来,双方合力攻打北京城。很显然,多尔衮并未按照吴三桂的请求去做,也难怪,一个强者怎会任你摆布,何况你根本就没有提到一个“降”字。
既然这样,机不可失,失不再来,那就疾驰而去吧,没想到多尔衮与李自成竟是半斤对八两,那边慢腾腾,这边迟缓缓,二十日清军才行至连山,接到了吴三桂第二封求援信,直截了当地求他救援山海关,因为李自成的大部队就快到了。
清军这才一昼夜疾驰二百余里,二十一日傍晚到达山海关外,很快便与唐通所部交了一次锋,轻松败之。想必李自成不用多久,便会知道满洲人来了,那么第二天的决战,大顺军打的也不应该是一场无准备之仗。
多年死对头走到一起可不是那么容易的,吴三桂自然是一片诚心,可人家一时半会儿哪能看清呢?多尔衮很谨慎,说他精明干练行,勇略不足也可,就看你站在什么角度了。反正到了山海关大门口,纵使你吴三桂派多少使者前来恳请,他就是不愿进去,领大军驻于关外四五里远的欢喜岭,并严令当晚“披甲*,夜半移阵”。
吴三桂一看急了,这样下去怎么行呀,只好一大早亲自去见多尔衮,求其入关。双方一番交涉,多尔衮感受到了他的诚意,疑虑大减。双方达成了一个口头协议:“桂念腹背受敌,势不得全,乃与清帅约云: ‘从吾言,并力击贼,吾取北京归汝。不从吾言,等死耳,请决一战。’问所欲?曰: ‘毋伤百姓,毋犯陵寝。访东宫及二王所在,立之南京,黄河为界,通南北好。’清帅许之,攥刀说誓,而以兵若干,助桂击贼。”(《谀闻续笔》卷一)
这个协议是否存在,历来纷争不一,难有定论,存在的可能性也许更大一些。清人这次出兵,最高目标一开始也不过就是取得河北数省,真像协议中所言与明以黄河为界,那不就实现了吗?而他吴三桂刚请兵时,便有了给人家财帛再裂地以酬的打算,最后达成这样一个协议也属正常了。
后来,战败于山海关的李自成想和谈时,吴三桂提出的一个条件也是:“请归太子二王,速离京城,奉太子即位而后罢兵。”(谈迁《国榷》)李自成答应,如果让他顺利撤离北京,即把太子二王交出来,二者于是成交。倘使没有与多尔衮协议在前,吴三桂这样做那可就里外不是人了。
再过三十年,吴三桂起兵反清时,激昂的檄文中就曾愤然指责多尔衮背盟,义正词严的样子真不像编造出来的,而当时清廷的反应也并非坚决否认,倒有点刻意回避的味道,若其间没有猫腻会如此吗?再说了,清人占了京城后,刚开始也是按照黄河为界行事的,并没有打算南下,与他们起初的战略相吻,也与这个协议内容相合。这方面以后再说,还是继续看那命运攸关的山海关大战吧。
能够达成这样的共识,多尔衮是高兴的,因为入主中原的空前伟业在向他招手了。而后他又提出要求,为便于战场上同大顺军相区别,吴军将士们都要剃发,因时间太紧迫来不及了,便定以肩膀上系块白布作分辨。吴三桂是当场剃了发,等于是降了清。接着双方又歃血定盟,一番肝胆相照的激情宣泄后,抗顺统一战线正式形成了。也就是从这时开始,吴三桂已无法掌握自己的命运,历史的大势也更不会按照他的设计来演进了。
起以雄关定中原(3)
随即,清军有史以来第一次入了山海关,左翼英王阿济格率万余骑入北水门,右翼豫王多铎领万余骑入南水门,多尔衮自统主力入关中门。清吴一旦联手,李自成败局已定。
清军战斗力本来就强,人马最少也有十四五万,再加上吴三桂的五万,算算多少人吧;而李自成只有六万人马,即便沿途收容了唐通的部队,也不会超过八万,与人家相差太悬殊了,怎能打得过?老李呀,兵力太分散,还有主力部队在外面,现在后悔了吧?
四月二十二日,大顺军先与吴军在石河西红瓦店一带再来一番拼死搏斗,惊天地泣鬼神啊。大凡一个民族衰弱时,最勇猛的表现一般都是在窝里斗中,这次自然也不例外。双方苦战了大半日,下午时分,吴军支持不住了,大顺军也已筋疲力尽。
就在此时,一旁窥伺多时的多尔衮终于完全对吴三桂放了心,而大顺军的战斗力也已大体掌握,一切就绪。清军以多尔衮最嫡系的两白旗骑兵为先锋,三吹角,三呐喊,万马奔腾杀奔而来,气贯长虹,锐不可当。吴军再度振作,与清军合力共战。大顺军英勇拼搏,顽强抵抗,大势却已不可挽回。李自成策马而走,二当家刘宗敏中箭身负重伤,全军溃败而逃,清吴联军乘胜追击四十里。
此战可以说正式拉开了清人入主中原之路,又因北方实力最强的两个汉人鼎力相助,让他们极其幸运地打响了第一炮,也为今后夺天下定下了一个轻松的基调。李自成与吴三桂的PK,太具有代表性了,简直就是明末清初内部斗争最生动的写照。
原来官匪之斗是可以超越民族利益之上的。不仅吴三桂,明体系的人士大都持这种观点,连那名声超亮的民族英雄史可法也不例外。清人过来消灭起义军是帮忙,应该感激才对。这严重阻碍了他们对清人入关本质的认识,等到终于清醒时,一切为时已晚。
李自成堪称中原抗清最有实力者,他的大顺军战斗力中原之地尖中尖了,没想到在满洲铁骑面前,依然不堪一击。这是多么令人痛心的事!人们在讨论兴亡时,能够找到很多原因,一般却不愿意过多讲到实力的问题,其实这才是失败的根本所在。就是其他方面错误都不会发生,如果实力不足,你还是打不过人家。拥有强大的实力,才是一个民族力挽狂澜于既倒的根本保证,可惜当时的神州大地,只有一个字——“无”。就是这样,代表抗清最高水平的李自成们还一再犯错,失误连连,那你还靠什么去抵御外敌入侵呢?
吴三桂恰是民族背叛者中最具代表性的。他本可以成为大明的支柱,却因这样那样的原因,最终成了本民族彻头彻尾的投敌者,反过来比征服者还要不遗余力地*本民族的反抗,取得一个又一个加官晋爵的资本。当然还有更多人,连吴三桂都不如,强敌面前没有一丝挣扎,迅速便降了过去,吃香的喝辣的,但人格上有什么尊严?就连被称为清初第一名臣的范文程,老婆都差一点被多铎公然抢了去,幸亏多尔衮还有点起码的政治头脑,及时制止而作罢。这还是早就投清的最高等级汉人呢,可以想见中原民众地位何等之低。不过,就那也不妨碍他们一批又一批争先恐后降敌而去,犹如滔滔江水连绵不绝呀。毫不夸张地讲,他们为清人定鼎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