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清真相》

下载本书

添加书签

大清真相- 第3部分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野人所杀,其子董山与其弟凡察争位,明廷遂把建州左卫再一分为二,增设建州右卫,叔侄各掌一卫,时在明英宗正统七年(1442)。
  这建州女真和其他女真一样,其大迁徙也并未到此结束,连带着又有一番分化组合与发展壮大。大约到了明中期正统、景泰年间,建州三卫基本居于浑河上游,扩展成了五部,即苏克苏护河、浑河、栋(董)鄂、哲陈和完颜,其东为朱舍里、讷殷和鸭绿江等长白山三部,也可算在建州卫范围。建州五部北边的海西女真,则有叶赫、哈达、辉发和乌拉等扈伦四部。长白山部与扈伦部的东北,野人卫辖区,主要有瓦尔喀、库尔哈、渥集等东海三部。
  各部以扈伦四部最强,尝与大明相结,明倚之为东北防御蒙古的外援。其中叶赫与哈达恰居于辽东重镇开原东北与东南,明人分别称之为北关与南关。尤以哈达对明最为效忠,明廷也不遗余力地给予支持,后来还授予其首领王台武官正二品散阶的“龙虎将军”勋衔,位居大小数百部女真酋长之上。有明一代,除王台后人承袭过外,只有努尔哈赤得过这一封号。

女真曾是大明人(2)
女真三卫之间和各部之间,经常打得不可开交,烽烟四起,一片混乱。明廷为便于有效掌控,对其也是采取分化瓦解的策略,让他们各自雄长,不相归一。就是哈达这样最效忠的,也坚决杜绝其对女真统一的可能。
  但一个民族历经长时间的积淀后,总会有爆发的那一天,此乃历史发展的必然规律,任谁也阻挡不了。这不,嘉靖、隆庆时,女真各部便日益强大起来,尤其是海西、建州南移后,更加靠近大明之疆,渐受汉民族经济文化的影响,社会经济迅速发展,明帝国的辽东边防,越发感到压力大喽。
  不过万历前期,东北扰明最甚的却是蒙古王廷所在的漠南察哈尔部(插汉部),其首领即为蒙古大汗。当然蒙古内部早已窝里斗盛行,这汗位也仅徒有其表罢了。恰逢在位的图们可汗(1557—1592在位),达延汗的玄孙,明人称之为土蛮的,骁勇剽悍得很,联合蒙古兀良哈三卫及部分女真人,隆庆时便屡犯明之辽东了。
  幸亏辽东总兵李成梁(1526—1618)勇武绝伦,镇辽二十一年力挽狂澜,功绩彪炳,万历前十五年先后十次大捷,威震边陲,实乃辽东擎天一柱。但万历十六年以后,功成名就的李成梁斗志渐削,每战失利,竟难求一胜,还不惜掩败为功,杀良民冒级;加之骄侈无度,专擅边利,又公行贿赂,结交朝士,诸多弊病一一暴露,搞得曾一万分信任他的万历也不得不去了他的职。
  未曾想明军能挑大梁的帅才竟如此稀少,此后十年,辽东更易八帅,边事却日渐废弛,非万历用人不当。能用的都用了,就是李如松这等当世顶尖名将,虽然非议颇多,万历也力排众议,于二十五年(1597)让他干了辽东总兵,军事上没话说了吧。无奈天不假人,这位宁夏、朝鲜战场上叱咤风云的一代英豪,没多久便在一次轻骑追敌(朝鲜战争时就曾危险过一把)中,三千兵马陷入人家几万大军的包围,力战而亡。想那辽东之局远非言官及后人动动嘴皮就能解决的,对手实力确实很强大。不要一打不过,就自虐,不是领导不问事,就是*透顶,讨论兴亡也要把敌人的力量狠狠计算在内的。
  李成梁另一个儿子李如梅后来接了任,结果也是大梁难挑。没办法,儿子不行,还得老子出马吧。万历二十九年,李成梁再被起用出镇辽东,七十五岁的人了!天大的本事也是英雄迟暮了,何况他第一次守辽后期就与失败为伍,要是真遇到强敌,不见得就比儿子能干。可巧的是,当初一批悍寇如土蛮等,再厉害毕竟逃不过生老病死的法则,一个个都逝去了,蒙古察哈尔部与兀良哈三卫渐衰。明廷呢?又乘势采用了和戎之策,于开原、广宁两重镇开设马木二市,两相一结合,蒙古人基本也就不再入寇了。李成梁也得以较安稳地度过了第二次守辽的七年时光。
  可这有什么用呢?更强劲的对手已经起来了,很快就将证明,他们比蒙古人还要厉害,对辽东不仅仅是骚扰,更是夺取拿下之势。大明帝国的危机这次可真的要来临了。
  

努尔哈赤雄健起
土蛮扰边时,蒙古人在东北的势力强于女真各部,与明作战也时有女真人的参与。东北战局当然是以明、蒙之战为重,但明与女真哪会相安无事,单独的掐架也是经常发生的,所以李成梁镇辽时既与蒙古战又与女真斗。就是明依之为南北二关的哈达与叶赫,明军也曾与他们干过三次大仗。
  东北之局复杂就复杂于此,明之对手盘根错节,蒙古人与女真人、女真人诸部之间,不管你打哪一个,都有可能此消彼长,导致另一个潜在对手的乘机壮大。就像李成梁打击海西女真一样,某种情况下,你不能不打,但打了无形中却助长了建州女真的发展。从这一点看,李成梁第一次镇辽,能够长达二十一年,确保辽东的稳定,着实不简单,称其为万历朝第一名将实不为过。
  从蒙古再返回来讲女真,有一事不得不提,它对日后明与建州女真的关系很有影响。万历二年(1574),建州右卫指挥使王杲(努尔哈赤的外祖父)叛变入寇,溃败于李成梁,逃奔哈达,结果被其首领大明龙虎将军王台捉拿献给李成梁干掉了。
  本来哈达与叶赫关系就不睦,这次更是雪上加霜,几乎到了不可调和的地步。王杲的儿子阿台为报父仇,联络叶赫攻打哈达,李成梁出兵助哈达击败之,并攻克了其据守的古勒寨。到此为止,还没啥异样的事,可有两人被杀,日后才证明其间的不简单。
  话说猛哥帖木儿成为明帝国的建州左卫指挥使后,他的这一系便世代成为明之属臣,除董山屡犯明边被杀外,与帝国关系处得还不错,颇有点忠心耿耿的架势。董山有一个名觉昌安的曾孙,这边与李成梁关系非常之好,那边王杲又是他的亲家,阿台更是他的孙女婿,所以听说阿台为明军所困,就带着儿子塔克世前往古勒寨,想做做调停工作,没想到城破时,一场混战,父子俩全被误杀,时为万历十一年(1583)。
  应该讲当时明军除了有点抱歉外,不会有人认为这是一件多么严重的事,哪能想到觉昌安的孙子努尔哈赤日后会有这么大能耐,且把仇恨一直埋藏在心底呢?时年二十四岁的努尔哈赤(1559—1626)闻知噩耗后,悲痛欲绝,不敢与明军对抗,只好把仇恨发泄在帮助明军攻打古勒寨的苏克苏浒河部图伦寨主尼堪外兰身上,三年后杀了他。
  也就是祖、父被杀的那一年(1583),从攻打尼堪外兰开始,努尔哈赤正式起兵了。所谓凭借十三副遗甲创立丰功伟业的传奇,现如今与大清诸多传奇一样,有无限拔高的趋势,其实里面更多是注入的水分。
  当时,李成梁因与努尔哈赤家族的特殊关系,又感到觉昌安父子死得无辜,不免对努尔哈赤好生宽慰,让他袭了祖父的都指挥使,并把觉昌安遗留下的十三副甲胄和二三十骑人马,都交还给了他。当然,这些只是觉昌安带到古勒寨被误杀后遗留下来的,并不能说明他们这一支就只这点力量了。
  先看努尔哈赤的创业经过。至万历十六年,他已基本实现了建州五部的统一,俨然一方雄主了,紧跟着便与过去女真各部中实力最强的海西女真发生了摩擦。二十一年(1593),海西扈伦四部联合长白山朱舍里、讷殷二部及蒙古科尔沁、锡伯、卦尔察三部等共计九部三万人马往攻建州,努尔哈赤与敌激战于古勒山,大获全胜,是为古勒山之战。
  努尔哈赤从此“军威大振,远迩慑服”(《清太祖高皇帝实录》),九部军事联盟破碎了,前进道路上的最大绊脚石海西女真再也没有力量与之抗衡了。同年,他彻底收拿长白山三部,完成了整个建州女真的统一,距他起兵整整十年。其后,海西女真也相继被拿下:万历二十九年(1601)哈达,三十五年(1607)辉发,四十一年(1613)乌拉,四十七年(1619)叶赫。
  很奇怪,努尔哈赤对女真(实则建州与海西)的统一,用了整整三十六年!大一统用时之长堪称开国者第一。是对手太强吗?也不尽然,惟一的古勒山大战,他要消灭的对手与蒙古人联合起来,才不过三万人马,就是这样规模不大的冲突,以后也再没出现过。客观地讲,好多次战役顶多就是村与村之间械斗的规模与架式罢了。努尔哈赤能够统一女真,建立后金,当然不简单,肯定有其雄武之处,但如把他捧成军事天才,多伟大多杰出,就未免太过了。其实努尔哈赤能够完成统一大业,除个人努力之外,有利的大环境也是极为重要的。
  

养虎为患因哪般
血统很高贵。努尔哈赤出身于建州左卫指挥使世家,那个猛哥帖木儿与董山父子,就是他的六世祖与五世祖,爷爷觉昌安也是左卫指挥使,外祖父则是建州右卫指挥使。他的出身应该是建州女真最高等的贵族级别了,这才是他在祖、父被杀后,能组织一帮人跟着他干的最根本原因。至于他童年时家道已衰、继母寡恩什么的,没有必要去考证其真假,总之不影响他的身份。那个时代,尤其是建州女真这样尚处于氏族部落阶段的民族,想当领袖,血统尤要高贵,成吉思汗即属此类。
  视线被转移。努尔哈赤反明以前,辽东主要是明蒙之战,大明也把更多精力投入到了抗击蒙古侵扰上,无形中也会放松对女真尤其是努尔哈赤统一战争的关注。当然影响最大的还是三大征,特别是朝鲜之役,十六世纪九十年代正是努尔哈赤统一建州后争霸女真的关键时期,古勒山之战就是那时打的,而明帝国的主要精力却不得不放在了朝鲜战场上,辽东主力也调了过去,客观上弱化了对女真的控制,给努尔哈赤提供了大发

小提示:按 回车 [Enter] 键 返回书目,按 ← 键 返回上一页, 按 → 键 进入下一页。 赞一下 添加书签加入书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