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清真相》

下载本书

添加书签

大清真相- 第31部分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这种可能性是很大。因为老吴让先前被他扣留的礼部侍郎折尔肯和翰林院学士傅达礼,给康熙捎过一封信,里面咋说,不知道,但从康熙极端愤怒,并指斥其“词语乖戾,妄行乞请”来看,肯定不是康大帝希望的来降了,但也不会是要求清廷投降,逻辑上讲不通,如此,应该还是与和有关,并且提出了康熙绝不能接受的条件。
  后来,吴三桂又通过西藏*喇嘛,为他向朝廷带过一次话,加上康熙的反应,大致能看出,老吴确实主动提出过裂土罢兵的和谈条件,以当时双方实际分界线来看,不是划江而治是什么呢?另外还应包括放回儿子吴应熊,亲骨肉嘛。
  但康大帝岂能听你摆布?俺才是名正言顺的一国之君,天下本来就都是俺的,是俺列祖列宗流血牺牲打下来的,你一个吴三桂乱臣贼子也,还想和俺较劲,甚至搞个什么南北共称帝,荒谬之至!是可忍,孰不可忍也!
  来呀,把吴逆的儿孙(吴应熊父子)一块儿斩了,再把其关外祖坟也给毁了。吴三桂,朕与你势不两立!唉,老吴的梦想破灭了,儿孙也跟着完蛋了,胜机也稍纵即逝了。
  有一点必须说明一下,吴三桂主动求和,时间是在康熙十三年(1674)四月份,也就是吴军一路势如破竹,拿下湖南,刚到长江下游饮马时!而且就是在和谈无望,儿孙也被康熙砍了头后,老吴也没啥过江的意图,还抱着个湖南宝贝疙瘩不放呢。
  足见其雄心有多大了!也许起兵时他就根本没想过要与清廷拼个你死我活,见好就收的心态早已扎根了,不管康熙答应不答应,能实际上划江而治,很满足了,什么民族大义,恢复华夏,幌子而已。
  只是机会错过,永不再来,何况又是这等大机会,地位高,架子大,你吴三桂如此怠慢,它哪会再登门?自此,老吴迎来了人生中最关键的一个转折点,从顶峰开始坠落了。
  而咱们的康大帝,又逃过了一劫,不能说一生的,也是六十一年帝王生涯中最大的一个劫。从此,在那千年一帝的人生旅途上,一马平川,康庄大道任他行了。
  

大帝开始大反击
且说吴三桂只在长江南岸饮马,不过江,给了康大帝弥补不足、再准备再动员的绝佳良机,一条仍是以荆州为中心、长江中下游地区为重点的严密细致的军事攻防线,很快部署完成。其他战场或重点防范地区,由八旗领衔、绿营主演的各军也分别到岗到位。
  这边吴军虽错过了战略上的决胜之机,但毕竟大胜之下,余勇尚在,气势仍存。起先还保持着进攻的态势,待清军顽强抵住后,不可避免进入了相持阶段,且迅速转为清攻吴守的局面,主动权也随之从老吴手里转入康大帝那里去了。这也难怪,清吴PK,前者本就处于强势地位,加之老吴在长江南岸又弃攻为守呢。
  当时,清军要同时在三个战场作战。老吴占据的湖南,不用多说,肯定是决定战争胜负的主战场。此外,左翼东南福建、浙江与江西,有耿精忠相抗;右翼四川、陕西与甘肃,有王辅臣与老吴派去的大将王屏藩为敌。
  双方兵力到底有多少,清官方只统计了对方,自家的却讳言,但又给人一个感觉,好像清军远少于吴军。这就有点扯淡了,老吴大本营不过云贵一隅,岂能与清廷掌控天下相比,清军应该远多才是。后来仅在甘肃平凉围攻王辅臣的清军就有十万余众,这还不是主战场呢,想想看整个战场,清军该有多少人?
  不过也正常,历代史书对战争统计都喜欢干这事,记录者牵涉到自己时,总喜欢搞些敌众我寡的东西,仿佛不这样做,就透不出自己的伟来。其实远没必要,人数多少从来不是决定战争胜败的主要因素,大清入关那会儿才多少人,不照样征服了比它多几十倍甚至上百倍的对手?
  不管吴军是否像清官方统计的那样,有近二十万人,有一点可以确信,清军肯定比它多,而且要多得多,不然就难以理解什么叫天下大势了。
  这时的吴三桂也是铁了心做长守湖南的打算。与清军大本营荆州隔江相望的第一要冲岳州,他最为重视,特派手下第一等的猛将、侄儿吴应期,带七万精锐防守。清军经历初期短暂的防御后,自然也把岳州视为转入战略进攻的第一个也是最重要的目标。
  后清军看一时攻岳州不下,不放弃的同时,又把重心转移到吴三桂的另一战略要地长沙,欲先克之再攻岳州。老吴哪能让其得手,大将马宝等守着呢。就这样,双方你来我往,好不热闹。
  虽说清军早已转守为攻,气势上略占优势,但在长岳争夺战中,直至吴三桂去世(1678),四五年间并未占得啥便宜。
  江山易改,本性难移。早说了,康熙是个急躁冒进之人,做什么事情都沉不住气,就想一口吃个胖子,根本不仔细思量后果。先前因此逼得吴三桂起来起义,以致酿成这等大祸,还没能吸取教训呢。
  这不,长岳争夺战,也称长岳大会战中,康大帝的老毛病又犯了。他也不考虑实际情况,便任着性子来,一开始就要清军马上渡江,与吴军展开大决战,速取岳州、长沙。这怎么可能?
  人家老吴整体实力确实不如你,但也绝不是吃素的,单说精兵勇将,不见得比你八旗精锐逊多少,一开始不也打得你落花流水?这次又是全力以赴守湖南,对长沙、岳州这等军事大重镇,岂能让你说拿就拿了去?
  何况一开始,清军刚溃败不久,气势还没有完全恢复过来,增援、粮饷等问题也未得到妥善解决;相反,吴军一路高歌猛进而来,声势正旺,要真打一场速决战,说不定就一举而胜了。
  可康熙哪管这些,他恨不得立即就把叛军灭了,把吴三桂擒了,处以极刑,以解心头之恨!于是,他要求清军进攻、进攻,再进攻,稍有不顺,便心急火燎地对统帅们不断斥责加催促。结果如何?还不是要靠一步步去解决?
  不错,现在的清军统帅们确实不如从前了。就说这荆州的顺承郡王勒尔锦、“安远靖逆大将军”多罗贝勒尚善,皆非真正帅才,却能干上一方统帅,还不是靠着皇亲贵胄的身份。一个是礼亲王代善的孙子勒克德浑之子,另一个是郑亲王济尔哈朗之弟贝勒费扬武之子。
  大清历来有一个传统,军队统帅都是皇亲贵胄当的,其他人特别是汉人,靠边站,最多当个副职。至于雍正时的汉人年羹尧,有点特殊,但人家可是皇亲国戚,雍正的舅腿子,且是汉军旗,估计现在其后人都属于满族人了吧。
  且说康熙这次派兵,也未打破常规,不仅荆州,别处的清军统帅基本上也都是血统纯正高贵的主儿。像后来长沙大战时,与吴三桂对垒的安亲王岳乐,就是努尔哈赤第七子阿巴泰的四儿子。
  这些贵胄们除了岳乐等少数年龄较长者,大都是在荣华富贵、锦衣玉食的环境里长大的,以前哪经历过什么战争,一旦上战场,表现自然也就平常了。但清军整体实力还在,实际作战时他们虽不出类拔萃,也算中规中矩,没啥异常表现。何况这些人好也罢坏也罢,还不都是你康熙任命的,而且长期受到重用。
  书 包 网 txt小说上传分享

吴氏只有溃亡路
回头再看吴三桂,面对清军越来越猛烈的进攻,他也在积极想着应对之策。湖南自然要全力守着,严阵以待荆州清军主力,严防其渡江南下;同时,兵入江西,设法与福建耿精忠会合;积极打通西北之路,与陕西王辅臣联络后,再逼京师。
  如能成功,三方联合,威力无穷,抗清大局又将改观也。前景很美好,形势很喜人,只是不切实际啊。
  此时的大清,已完全从战争初期的惊慌无备中走出来了,帝国的整体优势一览无余,不仅每一个战场的抗清武装,都面临强大清军的围攻,就是吴三桂三方联合之举,也同样遭到了清军的有效堵截。
  战争就这样持续着,康熙很急。实际上他不必急,因为胜利迟早属于他。吴三桂,也急了,并痛了,战局越发不利,防守日益艰难,云贵大后方也逐渐窘迫,后勤保障开始难以为继。
  更让老吴急的是,危难之际,整个抗清大局也迅速崩溃了,左膀右臂先后被斩断。康熙十五年(1676)六月,西北陕甘王辅臣于平凉(今甘肃平凉)降清,与之呼应的四川也奄奄一息,被清军切断了与老吴的联系;同年十月,东南福建耿精忠也战败降清了。
  其他如广东尚之信,本就首鼠两端,不足道也。康熙十五年二月才起义响应吴三桂,见耿精忠投降,十二月又迅即跟着人家降了清,所以说称这次大乱为“三藩之乱”,实在不合适。随后,进入广东的清军又打败了来攻的吴军,悉定粤境。
  康熙十六年(1677)十一月,吴三桂派其从孙吴世琮诱杀欲降清的孙延龄,占领桂林,意图控制广西,稳固后方。清军当然不会容他得逞,一番征战,康熙十八年尽复广西全境。此时,吴三桂已撒手归天。
  最后,四川及陕西汉中、兴安王屏藩(吴三桂派往四川西北的忠贞大将)等点点星火,也于康熙十九年熄灭。这已是后话。
  伴随着外围战场的不断胜利,清军对吴三桂的战略大包围也迅速形成,尤其对湖南主战场的挤压越来越猛烈,基本已形成东南北三面环攻之势,岳州、长沙两大重镇,仍是进攻重点。
  急性子的康熙,见大好形势,自然也对清军狂念紧箍咒: 同志们,不能再有丝毫懈怠了,抓紧干吧,“宜将剩勇追穷寇”!清军攻势一浪接着一浪,非排山倒海,却也惊涛拍岸。
  康熙十三年湖南归吴以来,自始至终都是清吴激战最酣之地。在吴三桂的坚强领导下,吴军一开始打得有声有色的,也曾让康熙躁怒了很多次,而今已面目全非,老吴也日渐到了穷途末路。
  曾经同心协力的吴军,如今也非铁板一块。镇守江西重镇吉安

小提示:按 回车 [Enter] 键 返回书目,按 ← 键 返回上一页, 按 → 键 进入下一页。 赞一下 添加书签加入书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