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清真相》

下载本书

添加书签

大清真相- 第35部分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勤保障基地,不顾永历政权正处在风雨飘摇之际,带兵打将过去,结果逼得人家降了清不算,反过来还与清联合打得你丢盔弃甲而去。
  远不止此呢!后来李定国欲拿下广东,使西南与东南两大抗清基地连成一片,开创南明中兴之大业,希望郑成功能配合,对广东来个东西夹击。以当时的情况看,广东守卫之清军只有尚可喜与耿继茂(耿精忠之子)等的三万军队,李郑合作打败他们不成问题。
  郑成功口头上也是满口答应,但当李定国先后发动肇庆特别是新会大战时,他除了派一支偏师出去晃一下,基本上是坐山观虎斗,任凭清增援部队赶去,重创击退李军。
  原来他是害怕李定国一旦成功,两边连成一片了,自己在东南的独立性就会大打折扣,况且后者威望实力又远超过他,以后朝堂上岂不受制于人?说来说去,还是私心膨胀啊。
  说到这里,要说郑成功没问题,真讲不过去了,但是否就该给他扣一顶什么大帽子呢?显然不合适。有一句话说得好,金无足赤,人无完人,这世上本就没有高大全者,又何必强求某一个人呢?做了英雄的不是说就一点错误都不能犯啊。
  试问古往今来,有多少事能从头到尾一个色,不带一点杂质的?又有多少人能完全做到为大家舍小家,彻底把个人利益抛置脑后的?尤其是搞政治的!
  就是李定国,这位看起来一心为复兴华夏而奋斗的顶天立地的大英雄,PK孙可望获胜后(见《摄政卷》),猜忌防范刘文秀仿若孙对他,也未能在孙的部属与自己老部下之间一碗水端平,导致大局利益受损。
  至于郑成功,就更不会了,过去把他塑造成高大全,本来就是不符合实际的,应该重新客观地、立体地看待他。但不管怎么说,他仍是一位了不起的民族大英雄。
  能在民族存亡之际,挺身而出保家卫国,已经够崇高了,太多太多的人不都在干低眉顺目的事吗?还有不少人做那可耻的民族背叛者,而他不仅昂起高贵的头颅,还在如此艰难困苦的斗争中,毅然肩肩起东南抗清的大业,并坚持到最后一刻呢。
  

抗清已是雄伟业(下)
也许有人会说,郑成功也不是什么意志坚定者,他与清廷还议过和呢,并且能找出一堆证明材料来,包括郑成功自己说过的话。
  怎么讲呢?政治是复杂的,斗争是莫测的,如果非要去较个真,每件事都究个底,可以讲历史上的政治人物,清白无瑕者寥寥,就是帝王的楷模唐太宗,当年为了确保起兵成功,不也和老爸向突厥称过臣吗?关键还是要看根本,看最大处啊。
  议和往往是一种策略手段,这次郑成功与清廷议和同样如此,双方都各有打算,都在力求利益的最大化,不是招降与投降这么简单的。郑成功要真是像他老爸那样,有奶便是娘,答应清廷的条件,东南沿海他不照样可以独霸一方,构建他的实际小王国吗?
  但郑成功拒绝了,而且从此以后,再也没有与清廷议过和。这里单说拒绝的直接原因,不愿剃发易服,不也更好地证明了人家的民族气节吗?太多背叛者,还求之不得地想要凭此换取荣华富贵呢。
  不像现如今花个几块钱理个发OK,那时剃不剃发,可是涉及民族尊严甚至兴亡的大事,郑成功能坚持这一点,就说明他虽在具体的斗争策略上,有着这样那样私心的考虑,但在最关键的大局上,他的服从是毫不犹豫、坚定不移的。这些还不够吗?还不能瑕不掩瑜吗?
  可现在有一股明暗交汇之流,在狂捧某些人的同时,非要踩踩郑成功,尤其是他的儿子郑经,看看现在都被歪曲成什么样了!还是那句话,对事对人,关键看根本。  以后讲到郑成功收复台湾时,会专门论及相关情况,这里暂不多叙。仅问一点,郑经和他父亲一样,可是一生只穿过华夏衣冠啊,试问原来大明子民有几人做到了?好了,施琅一事还在那等着呢,咱们赶紧过去看一看吧。
  要说十七世纪与台湾有关的人当中,施琅现如今的人气可是越来越旺了,虽不及高高在上的康大帝,但隐隐已有超越郑成功的势头。
  那施琅究竟是什么样的人呢?乍一讲,你可能还真有点不信。其实他这个人有点类似于郑芝龙,纯粹的实用主义者,作出人生重大抉择时,从来不会被国家民族这些东西所左右。一句话,一个单为自己奋斗不息的人。
  他最早是郑芝龙的部下,当过副总兵,与当总兵的叔叔施福,在郑的部队中举足轻重,后随郑芝龙第一次投降了大清,成为李成栋的部下。待李反清复明后,他又成了明军将领,因受歧视,转而投奔了当时热心关怀过他的郑成功,继而又与后者决裂,再投清军。如果仅从投奔主子的多少和反复来看,施琅还在吴三桂之上呢。
  至于施郑为何决裂,郑成功当然有责任,他过于暴烈严苛,激化了与施琅的矛盾,但若论首要责任,还是施琅自己,他的性格比起郑成功来有过之而无不及。更严重的是他还相当恃才傲物,也爱摆老资格,平时根本不把郑成功放在眼里,你说这怎么能跟领导处理好关系?   怪不得施琅早年投奔的主子虽多,却没一个喜欢他,就是最后降清,起初也是不受重用的。
  所以施琅在郑军中,可想而知啥情况了,被郑成功暂放一边,自然心中忿忿不平,二人平时就摩擦不断,后因一个偶然事件彻底闹翻。
  郑家有一旧将名曾德,在施琅麾下任职,后因事得罪施琅,逃入郑成功处,施琅竟把他从郑那儿抓了回来,还置郑一再要求放人于不顾,擅自斩了。你说哪一个领导能容忍自己的部下这样干?郑成功能不恼火吗?于是下令拘捕了施琅与他的父亲和弟弟。
  后来施琅侥幸逃脱,再次投奔了清廷,时间为顺治九年(1652),郑成功闻之大怒,把他父亲和弟弟一并斩了,二人从此成了不共戴天的仇敌,施琅也死心塌地报效朝廷(不这样又能怎样呢),反过来与郑军进行殊死的搏斗。
  施琅是一个精通水战的大将,他的投清,对郑成功的确是一个大损失,等于在郑、清水军PK间来了个此消彼长,并在三十一年后给了郑家致命一击。不过这是后话了。仅就为人来看,施琅确实没有什么可以称道的,起码比起郑成功来,他还远远算不上一个大英雄。
  回头再看郑成功的抗清大业,北伐失败后,他面临的形势越来越严峻。从全局来看,他自南京败回的那一年(1659),西南就已陷入残局,清军拿下了云南,永历帝逃入缅甸,李定国撤往滇缅交界处作最后的坚持。
  从自家来看,局促于金、厦几个沿海岛屿,终难有大的发展,军队的后勤供应也难以为继,加之清廷大规模迁海政策(1661年起)的实行,沿海三十里又坚壁清野,局势变得更加严峻。另辟一块新的根据地,就越发迫切起来。
  最后,郑成功把目光放在了台湾,也由此翻开了他人生中最辉煌的一页。恰于此时,原来在台湾荷兰人手下干通事的何斌,从台湾而来拜谒郑成功,也力劝他复台,并提供了第一手宝贵资料,这更加坚定了郑成功的决心。('EXC')
  


小提示:按 回车 [Enter] 键 返回书目,按 ← 键 返回上一页, 按 → 键 进入下一页。 赞一下 添加书签加入书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