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民党下台内幕》

下载本书

添加书签

国民党下台内幕- 第52部分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但对党的认同度并不高。国民党在2002年一次私下调查发现,真正交纳党费的党员只有30多万人,就是说在不到两年内流失了70多万党员,与民进党党员从不足20万在两年多时间增至40多万形成鲜明对照。
  国民党党员的流失,一部分是投靠从国民党中分离出来的泛蓝兄弟亲民党;一部分党员则在民进党的拉拢下投靠民进党,像有30年党龄的前“交通部长”林陵三与高雄县国民党前党部主委刘宪同等投入民进党的怀抱;部分国民党员则因对国民党的失望而退出政党。
  国民党领导层成员严重老化,缺乏青年人的参与。不论在党的组织领导层,还是“国会”的“立法委员”,年龄普遍偏大,中青年严重不足,缺乏创新与活力。老化的国民党很难吸引年轻人的参与,在选举中处于劣势。相反,民进党领导层年轻,许多30多岁的人在党内担任要职,“立法委员”的平均年龄较国民党低出许多。特别是###多次选举幕僚都是30多岁的年轻人,从而吸引许多年轻人的投靠与支持。尽管国民党在党的改造中,将“年轻化”作为重要目标,要积极争取招募年轻人,提供青年干部表现的机会,并制定了“青年专案”,在种公职人员选举中,希望能保障青年名额不低于提名总额的1/4,以扭转国民党在青年人中的老化印象,争取青年人的认同与支持。但这一目标并没有达到,党内领导层青年参与率甚低,决策层更无青年人。国民党要浴火重生,必须走出老人政治的窠臼,给青年人创造更多的机会,发挥他们的优势,国民党才能焕发青春,轻装上阵。
  更严重的是国民党领导层,缺乏政治领袖人物。民主政治是一场选举游戏之争,政府领导权是候选人通过选票获得相对多数或绝对多数民众的支持来获得。能否获得民众支持,需要许多条件,如候选人所属政党的形象与基本实力(非政党候选人除外)、社会矛盾是否对自己有利、现政权的执政能力与经济发展好坏、候选人个人群众魅力与形象、外部环境等。在台湾这种特殊的社会结构与历史背景下,在台湾领导人与县市长等重大单一选举中,候选人的个人形象与群众魅力十分重要。国民党在2000年岛内台湾领导人选举中失败,尽管有许多重要原因,但连战个人形象不佳与群众魅力不足,不可忽视。民进党的###是具有群众魅力的政治明星,宋楚瑜则是实力派与群众魅力皆具备的政治人物,因此两人均得到广泛的群众支持。由于民进党的宣传与妖魔化,连战的形象与群众魅力从一开始就受到广泛质疑,民意调查支持率一直偏低,这成为连战失利的一个重要原因。
  在2004年台湾领导人选举中,连战与宋楚瑜的合作,虽然实现了泛蓝整合与团结,但两人年龄偏大,加上被民进党贴上旧势力的标签,特别是“3·19枪击案”的发生,连战仍然不敌年轻的###,再次败北。
  观察目前的国民党,似乎难以找到一个年轻有为、具有群众魅力的领袖人物或者说未来颇具实力的台湾领导人候选人。党主席连战经过两次失败,不可能再代表国民党参加下次台湾领导人选举,而且会很快退出政治舞台。副主席吴伯雄、萧万长等两位副主席均已成为过时的政治人物,而且萧万长正式于2005年初辞去副主席一职。“立法院院长”王金平颇具实力,但他的亲李色彩与圆滑的性格,在党内有很大的争议性,难以获得普遍肯定。中生代形象最好的马英九则因外省人身份与软弱的性格,似不足以担当大任。特别是2004年台湾领导人选举后引发的一系列泛蓝群众的抗议活动,及在与民进党的斗争中,马英九表现不尽如人意,引起党内及泛蓝兄弟亲民党的极大不满。
  胡志强、朱立伦等具有一定实力的中生代不仅缺乏选战经验,而且非党内领袖级人物。相对的在民进党内,中生代领袖人物颇多,可以说人才济济,且多是身经百战的选战骄将。实力派与领袖级人才难觅,是国民党未来发展的一大弱点,也被认为是国民党中兴的最大难关。
  

中兴再造困难重重
要在民意投票决定的选举中夺回政权,关键在于能否找回失去的民意与群众。民众选择民进党而抛弃国民党,当然是国民党的执政让人民失望,特别是国民党的腐败与黑金政治形象,是其最大弱点与对手攻击的致命伤。
  国民党如何扭转这一劣势,找回失去的民心,就成为国民党能否东山再起的又一关键问题。国民党在选举失败后,进行了认真检讨与反省,已经认识到要推动党务革新,建立民主机制,贴近民意,重视青年,重建党的形象等。国民党在失去政权后,也确实进行了一些重大改革,对党纲进行了重大修订,党主席与中常委等均依直接民主选举方式产生;精简机构与人事;未来各项民选公职提名办法,将以“党员初选”与“民意调查”相结合的方式为原则;制定“排黑条款”,即对过去有相关犯罪记录并一审判决有罪者,一律取消党内参选提名资格;改造党营事业,合并七大控股公司,将党产信托;成立K书中心与投资篮球队等以吸引年轻人。
  然而,国民党百年沉疴,积弊深重,要在短期内进行彻底改革并不容易,任何重大改革都会触及部分人的利益。特别是地方派系与黑金政治等结构性问题并非在短时间内所能改变的。这些改革尚未触及国民党内的核心问题,即未涉及路线争议,也没有深化改造内涵,只是进行的一些技术性问题。即便是一些技术性问题也未有深入的反省,如在第15次党代会党纲修改过程中,国民党仍不按党纲办事,在党员有意见的情况下仍以“鼓掌方式”表示无异议通过,引起极大争议,显示国民党距离落实党内民主的改造理想还有较长的道路要走。
  重要###的党内提名制度不够完善。虽提出以“党员初选”与“民意调查”相结合为原则,但在具体实施过程中却不能有效贯彻与执行,引起争议。加上国民党与亲民党在单一选举中进行战略合作,使提名更加繁杂,争议甚大。在2002年高雄市长选举提名中,党中央在“胜选第一”的原则下不承认自己进行的党内民意调查结果,最后又极力争取支持无党籍的人士,不仅造成党内的不满与纷争,而且影响到党内团结与国亲合作。国民党若不能从制度上进行彻底的改革,为一时的选举利益而牺牲制度,没有规划,会对党的团结造成更大的伤害,不利于党的发展。
  国民党的改造在近期内还无法获得民众的认同。从岛内多次民意调查看,国民党的形象居三大党之尾。2001年6月12日,台湾《联合报》发布的一项民意调查显示,民众对民进党的满意度及喜好度均居第一位,满意度为51%,喜好度为53%,而国民党分别只有29%与41%;社会形象如党的活力、重视民意、社会正义与改革程度等表现,也以民进党为最高,亲民党居第二,国民党居第三;民众对政党的认同,民进党为29%,亲民党为21%,国民党只有15%。可见,要改变国民党的形象、获得民众的普遍认同与支持,国民党还得付出巨大的努力。否则,这样的形象与民众认同度,国民党是难以发展壮大的,也是不可能夺回政权的。
  书 包 网 txt小说上传分享

寻找失去的方向(1)
2000年台湾领导人选后刚一个月,李登辉表示国民党可考虑改名,即要将“中国国民党”改为“台湾国民党”,在党内再度引起激烈争论。尽管在连战以“误传”为由结束了这场可能再度伤及国民党的内争风波,但问题并没有解决。这个表面上看似只是个名称问题,但实际上确实反映了国民党内的路线之争与国民党面临的困境和难题。
  这个问题的背后就是国民党的本土化、“去中国化”与维护国民党的“中国性质”问题。国民党原是在大陆诞生的中国国民党,是以三民主义为基本理想,以全中国的振兴与统一为目标。然而在历史的错位下,中国国民党在大陆失去政权后,却得以在台湾生存与发展。在蒋氏父子时代,始终以中国国民党复兴中国或统一中国为目标,但未能实现。在岛内政党政治发展后,国民党面临本土化与维护中国化的困难。由于民进党是以本土势力为核心,追求台湾的完全自治与独立,对国民党的统治不断提出挑战,迫使国民党走向本土化。在李登辉时代,国民党的过度本土化变为“去中国化”或“独台”,引起具有中国统一意识与反“###”的部分国民党精英对中国国民党前途与台湾前途的忧患而出走,最终导致国民党的分裂。问题在于,若不进行某种程度的本土化,国民党很难与民进党抗争,很难争取以本省人为主体的本土群众的支持;若过度的本土化,便是“去中国化”,逐渐变为分裂或独立;若明显的推动中国化或两岸统一,就会引起民进党的强烈攻击与本土势力的反弹,从而使国民党在这一敏感问题上找不到着力点,左右为难。
  这一问题已成为国民党面临的两难选择。在现实面前,国民党的进一步本土化不可避免,“扎根本土”成为国民党进行改造东山再起的五大方向之一。但又要与本土意识强烈的民进党区别开来,以争取客家人、外省人与本省人的广泛支持、避免民进党的本省人政党格局,就必须维护“中国国民党”的名义,正确处理本土化与“去中国化”问题。“中国国民党”具有重要的象征意义,具有根深蒂固的“中国情结”,在一定程度上折射出它与祖国(中国)的不寻常关系。这也是“中国国民党”不能改为“台湾国民党”的最重要原因所在。
  然而,在民进党与李登辉激发的岛内民粹主义盛行情况下,国民党要在本土化与“去中国化”之间找一个平衡点并非易事。但国民党没有别的选择,只能在此一问题上找到可行的路线与策略。

小提示:按 回车 [Enter] 键 返回书目,按 ← 键 返回上一页, 按 → 键 进入下一页。 赞一下 添加书签加入书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