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翻开我家老影集》

下载本书

添加书签

翻开我家老影集- 第16部分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烂的笑容。  

第三节    这张合影让我想到……
2003年3月,我的妈妈第一次“上任”了:一年一度的全国政协会议在北京开幕。出于身体原因,那天她被我扶着走进了大会堂。姨妈李讷则已轻车熟路,她是1999年被特别增补的委员。后来,我又看到这张三位长辈在会场的合影——五十年后:中南海小伙伴,大会堂女委员,心里顿生许多感慨。  我想:一是她们变了,二是北京变了。  50年,她们变了:从天真烂漫的少女成了慈祥睿智的老妇。儿女一个个长大成人。不过,妈妈没有变,姨妈没有变,从小有着喜人笑容的秉德阿姨也没有变,两张照片记录下了这一切。  50年,北京变了:连小伙伴当年欢快游戏的中南海都已人物皆非,经历了沧桑大变,何况红墙外的老城呢?外公青年时所喜欢的北平古树,现已日见稀少。但顽强活下来的,每年仍在绽放新芽;岸英舅舅着迷、异国它乡绝对没有的牌楼、石桥,则以更快的速度消失,在它们的遗迹上,建起了一座座互相比着高大的楼房,里面有着无数的商家,其中也包括我这间小小的公司。  至于外公子女的三个家:舅舅家、妈妈家和姨妈家,也已不是昔日面貌。我家从老北京城的景山旁搬出,向北移了十几公里,在城市纵轴的北方;姨妈家也已搬出了城里的蜗居,住到了长安街延长线上,在城市横轴的西方;从她们家再一直向西,则是住在西山幽静小院的舅舅家。再望过去就是香山,舅舅、妈妈和姨妈曾与外公在那里度过难忘的幸福时光。  人会变老,城会变大,而家呢?  每年初秋的9月9日,还有隆冬的12月26日,是我们三家聚会的日子。作为永远的家长,外公在北京市中心天安门广场上的“家”里召唤着我们。当然,我不会忘记京西八宝山那个院落,外婆和老战友“济济一堂”,那是她最后一个“家”。  明年就是外婆去世20周年,泽民外公牺牲至今60周年,舅舅今年80岁,外公则已110岁……时间在这里起着最终的裁判作用,谁也概莫能外。可以肯定的是:外公身后的毛家人,在这个融化着他的气质的城市里,过着和你、我、他一样的生活,各自继续着自己照片背后的故事。  

卷尾语:
天安门前,外公像下5月的北京,春光明媚。然而长安街上、天安门前却是人迹罕见,行色匆匆。非典疫情使这里仿佛退到了20多年前我和外婆刚从上海过来时的样子。那时,路上的车也是那么少。  为了本书能有最新的图片,我约了朋友,到这个十足广阔而特殊,又与外公无法分开的地方拍几张照。  我来到悬挂在天安门城楼的外公像前,伏在汉白玉栏杆上,留下了这张照片。外公曾说自己长着一张“大中华”面孔。他确实是和中国,和中国人民分不开的。而你、我、他,只要是中华儿女,都无法与“大中华“绝缘。  书 包 网 txt小说上传分享

后记
我家老影集,同时也是一个中国家庭近百年来的影像史。可能,世上没有哪一家的影集,能收录这么多位名家大师的作品:斯诺夫妇、吴印咸、侯波、徐肖冰、###……,还有不计其数的,知名或无名的摄影师。多亏他们,让我不仅见到外公、外婆的身影,还能走进他们的心灵。借此机会,我要对那些忠实记录历史的前辈表示自己的敬意。  本书的写作参考了大量党史文献资料和回忆文章,得到了包括中央文献研究室、新华社、《解放军画报》、湖南韶山管理局、毛泽东纪念馆在内的多方面大力支持。在此,我向上述单位,向所有为本书出版付出心血的人们表示感谢!  


小提示:按 回车 [Enter] 键 返回书目,按 ← 键 返回上一页, 按 → 键 进入下一页。 赞一下 添加书签加入书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