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唐英雄传》

下载本书

添加书签

大唐英雄传- 第9部分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体了。就好比《水浒》里王伦硬要林冲纳个“投名状”,砍个人头拿来算作见面礼,等于把你也变成土匪杀人犯,从此咱们是一路人了,共同对付外界。

    那么是什么事件将李世民和房玄龄紧密结合在一起呢?那就是玄武门事变。

    玄武门事变前后房玄龄居功至伟,是他首先游说长孙无忌劝说李世民先下手为强,而且他也是太子李建成、齐王李元吉的眼中钉肉中刺。他们认为秦王府最有谋略的就是房玄龄、杜如晦,所以必须剪除此二人。但是你也找不到借口杀他们啊,所以退而求其次,游说唐高祖李渊把房玄龄、杜如晦赶出了京城,没有旨意不得返回。

    当李世民在长孙无忌、尉迟敬德等人劝说下决心与太子和齐王刀兵相见的时候,他迫切需要房、杜返回出谋划策。《资治通鉴》记载说李世民令长孙无忌密召房玄龄等,结果房玄龄不敢来,他说:“敕旨不听复事王;今若私谒,必坐死,不敢奉教!”亲王的命令被称作“教”,皇上让我不再服侍您,您现在招我回去是抗旨,我不敢回。这话符合房玄龄小心翼翼的性格。李世民勃然大怒:“玄龄、如晦岂叛我邪!”请注意,他怀疑房、杜在高压之下叛变了,可见他对此二人的忠诚度没有百分百的信心。

    李世民拔出刀来给尉迟敬德,说:“公往观之,若无来心,可断其首以来。”你去给我看看,要是他们还不来,干脆一刀杀了。我不能用也不给别人留着。这话够狠。

    结果呢,房玄龄和杜如晦乖乖地跟着尉迟敬德回来了。为了掩人耳目,他们化装成了道士,悄悄潜回长安。元代历史学家胡三省给这段文字作注说:“房玄龄之言,亦以激发世民。”《资治通鉴音注》)意思是房玄龄这是在搞激将法,激发李世民,照我看来这是胡三省在搞“为贤者讳”,房玄龄绝没有那36个想法,李世民叫他们回去就是为了对太子和齐王下手,还用得着激励吗?

    此后一直到事变爆发,房、杜都住在秦王府里秘密谋划。究竟谋划了些什么,做了些什么,由于史料被他们篡改,我们已经无从知晓了,但是肯定有很多上不了台面、难以启齿的事情。通过史料的比对和研究,我们大致知道一些,比如派长孙氏进入后宫收买游说老皇帝李渊身边的妃嫔、私建一支八百人的敢死队、收买玄武门职守将领等,这些事有的早就着手进行准备了,有的则是事变前的临时举措,但是大概都与房、杜二人分不开。而且可能还有很多事湮没在历史长河里,变成永远的秘密了。后来有一次房玄龄因为一件小事被唐太宗遣送回家,当时长孙皇后病重,但是仍然挣扎着对唐太宗说:“玄龄事陛下久,小心慎密,奇谋秘计,未尝宣泄,苟无大故,愿勿弃之。《资治通鉴》卷一九四)这句“奇谋秘计,未尝宣泄”说到点子上了,您和房玄龄是一根线上的蚂蚱啊,您当皇帝、他当宰相这么久了,当年那些谋划到现在也没泄露出去,可见他是值得放心的。说实话,玄武门事变前他们做的那些事如果在当时被揭发出来就是死罪,现在泄露出来的话也是丑闻。
¤米¤花¤书¤库¤ ;www。7mihua。com
第21页 :
    李世民是很忌讳人们深入了解玄武门事变细节的,后来他那么热衷于篡改史书,就是想洗白自己。在太上皇李渊去世之后不久他就立即着手进行这件事,他先后三次提出观看史书,第一次是贞观九年(635)十月,大臣们不答应,没搞成。第二次是贞观十三年(639),这次太宗向主管《起居注》的褚遂良提出要求,褚遂良没答应。

    最后这事还是靠房玄龄才成功,时间是贞观十四年(640),唐太宗直接向房玄龄提要求,房玄龄不敢拗着他,找了大批人匆忙修改删减史书,编成《实录》进呈给他,而我们现在能看到的有关玄武门事变的史料多半都经过了房玄龄的修改。不知您意识到没有,前面向褚遂良等人提要求,褚遂良为啥可以不答应?因为褚遂良和玄武门事变没有直接关系,他在这里面没有自己的利益。房玄龄不一样,修改史书为李世民洗白的过程也是洗白自己的过程,所以他才答应李世民。经过他修改的史书将李世民集团描写成光明磊落、被逼无奈,这样就把很多他们谋划的细节删除掉了。以至于我们现在看玄武门事变仍然有很多扑朔迷离的地方,秘密已经被房玄龄永远带走了。

    李世民驾驭才华很高的房玄龄,除了疑而用之。

    第二,就是给予极高礼遇。

    李世民登基后,犒赏有功之臣时,将房玄龄排在了第一等,有人不服,宗室淮安王李神通说:“臣举兵关西,首应义旗,今房玄龄、杜如晦等专弄刀笔,功居臣上,臣窃不服。”(《资治通鉴》)太原举兵我可是首先响应的,房玄龄等人是摇笔杆的,怎么功劳居于我之上?不服!唐太宗回答:“玄龄等运筹帷幄,坐安社稷,论功行赏,固宜居叔父之先。”(《资治通鉴》)你不要看房玄龄没有在战场上冲锋陷阵,他运筹帷幄、出谋划策的功劳远在你们这些武将之前。

    在唐太宗主持下,房玄龄和他成了儿女亲家,房玄龄的儿子房遗爱娶了太宗之女高阳公主,房玄龄的女儿嫁给了韩王李元嘉,李元嘉是高祖之子,太宗的兄弟。

    整个贞观朝在文臣当中房玄龄的地位仅次于长孙无忌,位高权重。贞观十七年图画凌烟阁,这是房玄龄荣誉的顶峰。

    第三,超常规信任。

    此时再有人说房玄龄不忠,李世民是很难相信的了。比如,大臣萧瑀深受太宗信赖,但是此人有个毛病——傲,性格尖酸刻薄,与同事常常不和。他曾经在唐太宗面前告发房玄龄说:“房玄龄与中书门下众臣,朋党不忠,执权胶固,陛下不详知,但未反耳。”意思是房玄龄他们在搞朋党营私,也就是还没反,你不知道而已。李世民听了很生气,把萧瑀数落了一

    顿:“卿言得无太甚!人君选贤才以为股肱心膂,当推诚任之。人不可以求备,必舍其所短,取其所长。朕虽不能聪明,何至顿迷臧否,乃至于是!”(《资治通鉴》卷一九八)你太过分了,我对房玄龄他们以诚相待,看人要看长处,别老盯着人家短处,我至于那么糊涂吗?

    这也就是萧瑀,换了别人就没那么客气了。贞观十九年(645)唐太宗御驾亲征辽东,留下房玄龄主持朝政。这时有人来告密,说有人要谋反。房玄龄问谁谋反?来人回答道:“公则是也。”(《资治通鉴》)我告的就是你。这人也够坦诚。房玄龄更坦诚,你告我是吧,那好,我得回避,于是他命令用官方的驿站将告密者送到前线唐太宗那里。唐太宗的举动很特别,听说有人告密,他让人手持长刀立于身旁,然后让把告密者带来,劈头就问:“告者为谁?”那人回答:“房玄龄。”太宗一听来了一句:“果然!”我就知道你告房玄龄!案情不问,举报材料不看,命人把告密者带出帐外腰斩处死。然后写一封玺书责怪房玄龄:你咋那么不自信呢?以后再遇到这号货色,我给你先斩后奏的权力!这就是显示我对你的信赖。
第22页 :
    但这种信任,其实有些超常规了,告密者的话不听,信不看,上来就杀,其实说明什么,唐太宗是在强调对房玄龄的信任,这是一种姿态。但这种夸张姿态的背后,恰恰透露出了不信任的痕迹,这是古代帝王的驭人术。唐太宗对待房玄龄,用的也是这种驭人术。

    那么房玄龄对待唐太宗的态度如何呢?

    有一个很有趣的现象,唐太宗一生以善于纳谏而著称,明君嘛。手下也有一批勇于进谏的直臣。可是你仔细分析一下这些直臣就会发现,这些人中出身秦王府旧人的人少,“外来户”多。秦王府旧臣中排名前两位的长孙无忌和房玄龄都是小心翼翼的人物,很少见到他们进谏的记载,外来户,你比如魏徵,反倒比他们要强硬得多。究其原因,估计是因为秦王府人与李世民共同创业,经历许多腥风血雨、阴谋诡计,知道这位君王的秉性,尊敬并害︰米︰花︰书︰库︰ ;http://www。7mihua。com

    怕他。而当了皇帝的李世民为了摆脱杀兄逼父的丑名,必须要使自己干出一番事业来,用明君的声誉洗白自己,这种心态在客观上促成了贞观之治,坏事变好事。而明君要善于纳谏,这样才促成了一批直臣的出现。

    房玄龄这个人,怎么说呢,是个能臣、循吏,但绝非直臣。他一生就

    是四个字,小心翼翼。有如下表现。

    第一,很少进谏。

    房玄龄对李世民的态度是尽心辅佐,但是很多事看在眼里也不敢提意见,唐太宗这样形容过他:“房玄龄处朕左右二十余年,每见朕谴责余人,”(颜色无主。《资治通鉴》卷一九七)

    他和长孙无忌一样,有机会进谏他也不接招。有一次一个县官向太宗进谏,说您修洛阳宫太劳民,宫中妇女流行高发髻,败坏社会风气。唐太宗勃然大怒要办人家,理由是此人“欲国家不役一人,不收斗租,宫人皆无发”(《资治通鉴》卷一九四),大家一听就知道这是上纲上线,《资治通鉴》里记载说唐太宗这话是对着房玄龄说的,可是房玄龄什么也不敢说,一边的魏徵看不过去了,站出来劝谏太宗不要这样抬杠。还有一次,有人在太宗面前告状说高官们都轻慢魏王李泰,那时李泰还很受太宗喜爱,太

小提示:按 回车 [Enter] 键 返回书目,按 ← 键 返回上一页, 按 → 键 进入下一页。 赞一下 添加书签加入书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