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74师在陕南》

下载本书

添加书签

红74师在陕南- 第3部分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被岷虾於恼铰跃霾摺7月27日,红二十五军到达留坝县江口镇。由于连续十多天的行军,部队相当疲劳,省委决定在这里休整两天,进行西征北上的思想动员和物质准备工作,休整期间,省委提出“迎接党中央”、“迎接主力红军”的口号,鼓舞了干部战士继续长征的斗志。对部队进行了整编,将第四路游击师280余人和华阳游击队20多人编进各团,这时红二十五军共4000余人。在江口镇,省委于25日和30日连续发出两封指示信,向鄂陕、豫陕西特委传达沣峪口会议精神。 
    7月30日,鄂豫陕省委率红二十五军从江口镇出发,继续向西挺进。8月1日攻占川陕公路要地双石铺(今凤县县城),歼敌一部,俘敌少钭参议一名,截获了一些文件和报纸。其中7月16日《大公报》报道:“松潘西南连日有激战。”22日《大公报》又报道:“朱、毛部已越过六千公尺的巴朗山,向北进行,……拟有窥甘青交界之洮州、岷县、西固等处。”综合敌人口供和文件、报纸提供的信息,证实中央红军正在北上,而国民党胡宗南、马鸿宾等部部署于川西北和甘南边境、渭河沿线和西兰公路附近,防红军主力北上,据此,红二十五军决定立即进入甘肃省境内,以威胁敌人后方,配合中央红军的北上行动。8月3日,红二十五军攻占甘肃两当县城。然后转向西北,翻越麦积山,直逼陇东重镇天水城下。8月9日,夜袭天水北关。8月11日,红二十五军乘胜北渡渭河,进占了秦安县城。 
    红二十五军迅速西进,使国民党当局极为震惊。蒋介石于7月26日至8月10日,从成都“行辕”连发数道电令,最初要求加强西安、宝鸡、汉中之线的碉堡封锁,防红二十五军入甘;继则要求陕军各部“不分省界,跟踪追击”,并要第五十一军“派一部向凤(县)徽(县)方向轻装截堵;最后在8月10日的电报中声称:“查徐海东匪西窜原因在策应朱毛,我军应采用内线作战要领,先以优势兵力迅速解决徐匪,再行以全力回击朱毛”。并电令薛岳、王均、于学忠、杨虎城等部,各抽调一部分兵力,集中对付红二十五军。红二十五军的行动,吸引和牵制了川、陕、甘边界的国民党军,对中央红军的北上起了重要的配合作用。 
    8月14日,红二十五军威逼静宁县城,切断横贯陕甘两省的西(安)兰(州)公路。8月15日,红二十五军进至静宁县城以北50华里的兴隆镇。兴隆镇是回族群众聚居的地方,鄂豫陕省委和军领导要求部队注意尊重回族人民的风俗习惯,严格执行党的民族政策,并向回族群众宣传共产党和红军抗日救国主张,扩大了党和红军的影响。 
    8月17日,红二十五军沿西兰公路东进,一举攻克宁夏隆德县城。接着连夜翻越六盘山,逼近平凉县城。8月20日,红二十五军在平凉以东之四十里铺南渡泾河,在白水镇附近将尾追的国民党军第四十师一0五旅三个步兵营打垮。8月21日,红二十五军进至泾川以西,翻越王母宫塬徒涉汭河,部队刚过了一半,因大雨滂沱河水突涨,军直属队和担任后卫的第二二三团被阻于北岸。这时,国民党军第三十五师一0四旅二0八团1000余人由泾川方向沿王母宫塬向红军袭来,战斗在塬上的四坡村打响。因红二十五军先头部队已渡过汭河,难以回援,二二三团处于背水作战,形势极为不利。在此危急关头,军政委吴焕先带领军部交通队和学兵连一百五六十人,直插敌人腰部,从侧后向敌人发动攻击,二二三团在重机枪火力的掩护下,乘机向敌人猛烈反击,经过激战,将国民党军1000余人全部歼灭,并击毙其团长马开基。不幸的是,中共鄂豫陕省委代理书记、红二十五军政委吴焕先在四坡村战斗中壮烈牺牲,年仅28岁,吴焕先是鄂豫皖革命根据地的创始人之一,也是鄂豫陕省委和红二十五军的卓越领导者,他的牺牲,是红二十五军的重大损失。 
    此后,红二十五军在灵台、崇信一带活动,并极力寻觅有关红一、红四方面军北上的情况,但一直没有确实的消息。这时猬集陕甘边界的各路国民党军正在向红二十五军周围集中,有形成合围之势。鄂豫陕省委认为,一时难以获得中央红军的确切消息,红二十五军继续进行无后方依托的行动十分不利,遂决定迅速奔赴西北根据地,与西北红军会师。 
1935年9月7日,红二十五军到达甘肃合水县豹子川(今属华池县)。鄂豫陕省委在此召开会议,决定由程子华接任省委代理书记兼红二十五军政委,徐海东任军长。9月9日,红二十五军到达西北根据地赤安县(原保安县、今志丹县)永宁山。9月15日,在西北根据地党政军领导和人民群众的热烈欢迎声中,红二十五军到达延川县永坪镇,成为红军长征中先期到达陕北的第一支队伍,胜利完成长征。 

  四、西北根据地的发展与红十五军团的成立 
    西北根据地是土地革命战争时期,在陕甘边、陕北两块根据地统一的基础上发展和巩固起来的,是土地革命战争后期全国仅存的一块完整的革命根据地。 
    1929年后,按照中共陕西省委的指示,刘志丹、谢子长等在陕甘边一带的国民党地方部队中从事艰苦的兵运工作。经过几起几落,刘志丹终于在1931年9月建立了中国共产党独立领导的革命武装――南梁游击队。同年10月,阎红彦等领导的陕北游击支队(前身为红军晋西游击队)到南梁与南梁游击队会合。1932年1月建立了西北反帝同盟军,谢子长为总指挥,刘志丹为副总指挥。2月,西北反帝同盟军改编为红军陕甘游击队,谢子长、刘志丹、阎红彦先后担任总指挥。此后,谢子长、刘志丹、阎红彦领导红军陕甘游击队转战于陕甘边界一带。1932年4月于甘肃陇东建立了以正宁县寺村原为中心的陕甘边革命根据地。年底,红军陕甘游击队改编为中国工农红军第二十六军第二团,将根据地中心东移到陕西耀县照金。1933年春,建立了中共陕甘边区特委、军委和陕甘边革命委员会,形成了以耀县照金为中心的陕甘边根据地。同年10月,由于红二团南下失败,照金根据地陷落,新建立的红军陕甘边区游击队临时总指挥部在王泰吉、刘志丹领导下转战陇东一带。11月恢复红二十六军,建立第四十二师,王泰吉、刘志丹、杨森先后担任师长、高岗、杨森、张秀山、谢子长先后任政委。     
    1934年1月,红四十二师在刘志丹领导下转战于陕甘边区,粉碎了国民党军对陕甘边根据地的第一次“围剿”,在甘肃华池恢复了陕甘边革命委员会,主席习仲勋。5月,恢复中共陕甘边区特委和军委,惠子俊任特委书记,刘志丹任军委主席。到1935年2月,根据地先后建立了18个县级苏维埃政权(革命委员会),红四十二师发展到五个团的建制。 
    1932年3月,中共陕北特委领导建立了中国工农红军延川县游击队(后改称中国工农红军西北先锋队、红军陕北游击队九支队、一支队),到1933年底,游击队发展到三支,陕北游击运动得到迅速发展。到1934年7月,建立了红军陕北游击队总指挥部,谢子长任总指挥,郭洪涛任政委。在红四十二师第三团的支援下,谢子长指挥两支红军粉碎了国民党军队对陕北根据地的第一次“围剿”。1934年9月,红军陕北游击队总指挥撤销,陆续建立了红军陕北第一、二、三团。不幸的是在清涧河口战斗中谢子长英勇负伤。1935年1月29日,陕北省苏维埃政府建立,主席马明方。陕北省苏维埃政府先后下辖16个县级苏维埃政府(革命委员会)。1月30日,陕北红军第一、二、三团合编为中国工农红军第二十七军第八十四师,下辖三个团。师长杨琪,政委张达志。 
    中共陕甘边特委和中共陕北特委在创建陕甘边、陕北两个苏区的过程中,虽然隶属关系不同,但双方常有联系,互相配合,最后在刘志丹领导下达到完全统一。 
    1934年秋,陕甘边和陕北苏区在各自粉碎国民党军队的第一次军事“围剿”之后,红色区域不断扩大。陕甘边根据地向东推进,陕北根据地向南发展,两块苏区仅隔百里,且日趋接近。苏区的迅速发展,引起国民党政府的极度惊慌,他们纠集陕、甘、宁、晋四省军队约五六万人,向陕甘边和陕北苏区发动了第二次大规模的军事“围剿”。严峻的斗争形势,迫切要求两特委实现统一领导,需要两支红军紧密配合并肩作战。陕甘边特委和陕北特委经过商议,并征得中央驻北方代表派往西北巡视工作的黄翰的同意,拟建立统一的的党与军队的组织机构。1935年1月,刘志丹等率部北上到达陕北苏区,看望了正养伤的谢子长。两位领导就两个苏区统一党和军队的领导,以及组织第二次反“围剿”作战方针等问题进行研究,取得一致意见。 
    1935年2月5日,陕甘边、陕北两块根据地的党、政、军领导联席会议在赤源县(原安定县,今子长县)周家崄召开。会议分析了陕甘边、陕北的政治、军事形势,制定了党的工作任务和军事方针,决定建立中共西北工作委员会(简称西北工委)和西北军事委员会(简称西北委)统一领导两个苏区的党、政、军群工作。撤销中共陕北特委,其原属党组织由西北工委直接领导;保留中共陕甘边特委。从而把原由两特委分别领导的两个苏区,统一为由中共西北工委领导的西北根据地。工委委员崔田夫、刘志丹、谢子长、习仲勋、马明方、郭洪涛、张秀山、高岗,工委书记惠子俊(未到职前由崔田夫代理),秘书长、组织部长郭洪涛,宣传部长高岗,妇女部长白茜。军事委员会主席刘志丹(一说谢子长),副主席高岗,秘书长兼政治部主任白坚,参谋长朱子休。西北工委下辖陕甘边特委、神府工委和26个县委;陕北省苏维埃政府和陕甘边

小提示:按 回车 [Enter] 键 返回书目,按 ← 键 返回上一页, 按 → 键 进入下一页。 赞一下 添加书签加入书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