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国风云》

下载本书

添加书签

民国风云- 第2部分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于是张佑白趴在床上,铺开稿纸,手里拿着笔在纸上划着思索着。
  不知不觉间,天色已经暗淡了,那扇窄小的窗口透出几丝路灯发黄的灯光。在昏暗的光线下,张佑白正在奋笔疾书,灯光照在那英俊的脸颊上,那专注的精神,更显得魅力非凡。
  张佑白提出了他自己的观点:“人类自有文明以来,多有国家政体之争论,一朝一代,莫不如是。太平盛世,国人生活安逸,思想多懒散,文人士大夫阶层,骄奢淫逸,自不喜旁人干涉,而平民阶层,由于文化普遍不高,只要但能生活,则很少人关注此类话题;而没到乱世,国破家亡,社会动荡,士大夫阶层多地位不保,而民众则要遭受战争奴役之苦,则多思前朝太平之治,此时现实主义之风甚盛-------------
  由此知之,今日之中国,两种主义之根本区别,在于对社会现实之看法。如若国家富强,阶级消亡,人民富裕,则何来主义之争。窃以为,少一点论战,多一点实干,才是当今中国之第一要务。——《多一点实干,少一点论战》”。
  写完以后,在月色中,张佑白把稿件投递个申报设。
  在弄堂里的小吃摊上吃了一碗担担面后,张佑白缓步走进房间,合衣躺在床上,确实有点累了,不一会儿,就沉沉的进入了梦乡。
  清晨,一道刺眼的阳光照射了进来,张佑白在迷迷糊糊中醒来。以前在前世的时候,自己可是经常睡懒觉,来到这里以后,好像精神了起来,比以前早起了很多。
  此时听到窗外一阵欢呼声,“三哥好身手,三哥好功夫!”
  只见一个高大的汉子,赤着上身,年纪也不过二十出头的样子,目光如电,一看就是练家子,双拳舞动,正在给几个半大小子演示,这个三哥就是叶飞鹏,因在家行三,性格豪爽有喜行侠仗义,故人称三哥。
  这几天的相处,张佑白和叶飞鹏混的挺熟,这个叶飞鹏在一家烟厂上班,由于为人仗义,在工友当中很有号召力。
  刚要下去打声招呼,就听到有人在喊,“张先生快下来,有您的信件!”我知道前几天投到申报的文章终于发表了。
  走到楼下,取回信件一看,果然是一张支票和一封编辑的信,信上写到:“佑白先生,您的文章《多一点实干,少一点论战》已在本报发表,您的文笔和思路很新颖独特,我们很欣赏您的才华,希望您有时间到环龙路老渔阳里2号《申报》报馆,期待与您的会晤。并寄稿费三元整/史量才。”
  张佑白心里很高兴,这可是自己第一次挣到钱,并且这个史量才可是民国年间的报业大亨。
  史量才,原名家修,祖籍江宁,清同治三年(1864年),其父移居松江府娄县泗泾镇,开设泰和堂中药店,遂入娄县籍。早岁颖悟、于光绪二十五年(1899年)中秀才。戊戌变法后,受维新思想影响,放弃科举,于光绪二十七年(1901年)考入杭州蚕学馆学习。年假归里,与地方人士筹款,在泗泾创办养正小学堂。蚕学馆毕业后,于光绪三十年(1904年)在上海创办女子蚕桑学校(后该校迁至苏州浒墅关)。同时,又先后在南洋中学、育才学堂、江南制造局兵工学堂、务本女校任教,并与黄炎培等发起组织江苏学务总会。为反对清廷向列强借款筑路,参加收回路权运动,被举为江苏铁路公司董事,曾亲至石湖荡桥梁工地现场擘画。光绪三十四年(1908年)任《时报》主笔。辛亥革命爆发后,参加江苏独立运动,响应革命,曾清理江海关财务,后被选为江苏省议会议员。
  民国元年(1912年)接办《申报》,任总经理。从此,倾毕生精力,锐意经营。民国五年(1916年)还清了张骞等在《申报》中的股款,从而使《申报》摆脱了张謇等影响。
  由于思想倾向进步,国民党当局威逼利诱均无效,遂遭忌恨。民国二十三年(1934年)11月13日,史量才在由杭乘汽车返沪途中,经海宁翁家埠附近时,被戴笠所指挥的军统特务狙击逃至一池塘内,头部被击中2枪后遇害。
  “有时间一定去拜访这位民国文化界的名流”,张佑白不自主的想到,古人常道“人无外财不富”,若无名人的引荐,自己不知何时才能出人头地。
  又想到这段时间邻里的照顾,张佑白又买了一些糖果糕点送去,看到小孩子狼吞虎咽的样子,张佑白心里不住的一阵心酸,这时候的工人每天工作十几个小时,一个月一天假不请也不过才九快银元,出去房租三块,也剩下不多少,生活的心酸可想而知。
  “佑白,这么了?”叶飞鹏看到张佑白闷闷不乐的样子问道,“大哥,您看这些孩子,衣衫褴褛,连学也上不起,在看这些工友,辛辛苦苦,节衣缩食,任摆脱不了贫困的命运,想想可真让人心痛。”张佑白痛苦的说。
  原本以为自己知道历史,会有多么厉害,可惜现在的自己什么也改变不了,看来一定要尽快出名,张佑白心里暗暗下定决心。
  叶飞鹏面色微变,直视着张佑白,点点头说道:“佑白,我知道你常年居与国外,对国内不太了解,你看到情形并不是最坏的,你到河南、直隶走走,那里连年内战,老百姓更是困苦不堪,这个国家已经到了何种地步!”
  张佑白心里面暗喜,这个叶飞鹏果然是个人物,自己将来若想成事,一定要多揽人才,于是微微思索,正色道:“飞鹏兄,小弟常游历欧美诸国,每每看到各国因变法而兴盛、因革命而自强,咱们这个国家虽然建立了民国,但北洋当道,军阀割据,政令不一,然若要富强吾国,必现打倒军阀,重建民国,不知飞鹏兄敢否住小弟一臂之力?”
  叶飞鹏眉头一皱,大声说道:“佑白何出此言,我虽然读书不多,但也知道救国救民的道理,只要你真心为了这个国家,三哥这条命就交给你了!”
  “好,不愧是湖湘的好汉子,就让我们为这个国家、这个苦难的民族做点事情出来!”张佑白大步走过去,四只手紧紧的握在一起。
  

(1)第三章  报馆初相会,佑白显作为
(1) 民国九年,一月二十八日,连绵的细雨终于消失的无影无踪,上海的街道上又恢复了人潮汹涌。伫立在黄浦江畔环龙路上的繁华,还是出乎张佑白的意料。波涛混浊的黄浦江水静静流淌着,靠近岸边的一排排白色建筑物冷冷的打量着过往的船只。环龙路处在法租界的繁华地带,人口异常稠密,两旁遍布了各种商店。而着名的申报报馆就坐落于环龙路与华兴路的交叉出。
  此时,申报报馆的们房里,老黄还和往常一样和进出报馆的各色人等打着招呼。已经五十多岁的老黄,是现在申报总经理史量才的老家人,大小就服侍在身边,因此自从史量才接管申报,老黄也从老家赶了过来,在门房里负责招呼来客。
  老黄永远记得那个天气放晴的午日,日后那位被成为东方奇男子的民国风云人物,第一次就给他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请问,老伯,史先生在吗?”老黄抬起头来,只见一个消瘦的青年站在面前,微笑着向他点头致意。老黄自认在门房里待了几年,也见识了不少人,但这青年的气质却似乎从未见过,只见他一双剑眉,高耸的鼻梁,微笑的嘴唇,特别是那双似水般深沉的眼睛,让人一看不由自主的感到亲切。这种气势自己也只有在史先生,及和史先生常有来往的商界大亨虞洽卿身上才能隐约看到。
  “您和史先生有约吗?”老黄觉得刚才有点失礼,于是连忙问道。
  “是史先生约我来见面的,麻烦您通报一声,就说张佑白前来拜访。”张佑白微笑答道。
  “您就是张先生啊,前几天史先生还说您文章写的好呢,您跟我来,史先生正在二楼办公”。
  申报馆的二楼,首先迈入眼帘的一个宽敞的大厅,布置的中西合璧,简洁素雅,中间放了一张宽大的白枫木桌子,上面放慢笔墨报刊,一群二三十岁的年轻人正激烈的讨论着什么。
  这时老黄穿过人群来到一张方桌前,在一个中年人耳边说了什么。那中年男子马上站了起来,望张佑白这边疾走了过来。
  “这是一个外柔内刚、古道热肠的文人,廋弱的身材、浓黑的眉毛,头发正齐的往后梳着,炯炯的眼神透露路几分执着。”张佑白心说,这一定就是大名鼎鼎的史量才了,头一次见到历史中大神级人物,张佑白不由得热血沸腾,即紧张又激动。
  “你好,史先生,我是张佑白”,张佑白说着边握紧了史量才伸出的手。
  “佑白是吗,没想到你那麽年轻,真是英雄出少年,走咱们到里面的会客室去详谈”,环顾了一下四周嘈杂的环境,史量才笑着说道。
  这是一个简洁的小屋,里面放着几副桌椅,两边的墙壁上挂了几幅名人字画。正前方则挂了一副横幅:
  人有人格,报有报格,国有国格,三格不存,人将非人,报将非报,国将不国!
  “佑白,你是那里人啊?听口音不像本地人”。史量才边倒茶边问道。
  “幸亏早有准备,那套说辞,不知道说了多少遍,早已背的滚瓜烂熟”,张佑白一边胡思乱想一边回答道:“我祖籍河南,光绪末年随父母迁居南洋,虽长居海外,但无时无刻不在思念祖国,因此,在父母逝世后,我没了牵绊,就回祖国,希望能为这个苦难的国家做点什么。”
  史量才抿了一口茶,问道:“佑白现在有什么打算?”
  “纵览世界各国,欲始国富强,必使民富强;欲始国独立,必使民独立;而民之富强独立,首先是精神上独立,其次是经济上独立,最后是政治上独立;因此,我打算一面文学上做点事情,一方面实业救国。”张佑白挺直了腰杆,注视着前方答道。
  “哦,这麽说,你不但文采了得,还擅长经济之道?那你就说说《申报》前途在何方?”史量才奇道

小提示:按 回车 [Enter] 键 返回书目,按 ← 键 返回上一页, 按 → 键 进入下一页。 赞一下 添加书签加入书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