晚上,我们从南京方面得到准确消息,将有400多名国内外媒体的记者来南京采访。数百名虎视眈眈、扛着长枪长炮的记者聚集南京,那即将开始的“战斗”真的不亚于阿富汗战争前线的采访。
2001年9月,美国“9·11”之后,正在新华社香港分社驻站的我临危受命,奔赴阿富汗战争前线地区采访,成为国内最早奔赴前线的摄影记者。在战争进行得最激烈、最残酷的阶段,我在巴基斯坦和阿富汗前线地区奔波采访了60多个日日夜夜。因为表现不错,受到新华社嘉奖。2002年底,我出版了纪实文学作品《奔波在战争前线》,讲述前线的采访经历。前外交部长李肇星看完书后,又专门送给他儿子看。他说这是一部“难得的作品”。
采访经验告诉我,越是艰苦的采访,越是难得的挑战和机遇。如今面对连战的采访,我心里紧张的同时,也有些跃跃欲试。
【书中图片说明】
1。○?幼年连战。
2。○?高中时代的连战。
3。○?连战摄于芝加哥大学的硕士照。
4。○?连战决心带领国民党从失败中振作起来。
5。○?2005年4月25日,作者到中山陵查看现场。游客们不知道,这里将迎来一位特殊的人物。
6。○?2001年10月,阿富汗战争前线城市白沙瓦。边境冲突不断,危险随时发生。镜头中硝烟弥漫的场面,让我至今难忘。
7。○?《奔波在战争前线》讲述难忘的战地采访故事。
春雨悄然而至
雪山下,连战钓上一条大鱼
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
当时间的脚步悄悄迈进2005年春天的时候,突然发生的事情出乎人们的预料。一场“润物细无声”的春雨悄然而至,静静地滋润着海峡两岸久已干渴的土地。草木开始返青,到南方过冬的候鸟开始成群结队地飞回北方。一些事情在两岸之间进行着、发展着。就像经过连绵的阴雨天之后,清晨一觉醒来,雨过天晴,久违的阳光普照大地。那时,人的第一感觉就想深深地吸口气,浑身上下感觉舒服。
世界在变,我们也要变。新年伊始,长期没有太大起色的两岸交流出现复苏的迹象。
应大陆台商的请求,在大陆方面和国民党的推动下,2005年1月,两岸春节包机终于在北京和台北之间实现。按连战的话说,这件事给了他们非常的信心和经验。人们常说,失败是成功之母。殊不知,成功也是更大成功的动力。早在1997年就在脑子里筹划到访大陆的连战,此时到了要下定决心的时候。从年初开始,基于民众对两岸和解的期盼,他便考虑国民党应该行动了。
2月27日,连战在国民党党部宣布,2005年是黄花岗七十二烈士起义百年纪念,是孙中山先生逝世八十周年,也是抗战胜利六十周年。在这个历史的年份,连战要请国民党副主席江丙坤率团到黄花岗、中山陵致敬。
3月4日,中共中央总书记###提出新形势下发展两岸关系的四点意见:第一,坚持一个中国原则决不动摇;第二,争取和平统一的努力决不放弃;第三,贯彻寄希望于台湾人民的方针决不改变;第四,反对“###”分裂活动决不妥协。胡总书记的讲话在海峡两岸和国际上产生了巨大的反响。
3月26日,中国国民党副主席江丙坤率领中国国民党大陆参访团抵达南京,开始访问大陆。这是1949年以来,中国国民党首次回到大陆访问;堪称“破冰之旅”。江丙坤在大陆的访问受到热烈欢迎,世界各大媒体纷纷报道,其中绝大多数都是正面的反应。在北京访问时,江丙坤和中共中央台办主任陈云林就促进两岸经贸等领域的交流与合作举行会谈,取得尽快推动实现两岸客运包机“节日化”、“常态化”、加强两岸农业合作、尽快推动解决台湾农产品在大陆销售问题等12项共识。陈云林称赞江丙坤的大陆之行“开启了贵我两党之间党与党对话的先声。”
返回台湾后,江丙坤副主席及时将访问大陆的详细情况向连战作了介绍,访问成果可以说是出乎预料。按照连战的话说“先派江丙坤到大陆探路,探的结果很好。”这也最终促成了连战访问大陆的决定。
3月31日,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全国政协主席###在会见江丙坤率领的中国国民党大陆参访团时,代表中共中央、代表中共中央总书记###,欢迎并邀请连战主席在他认为合适的时候访问大陆。在得知中共中央和###总书记发出邀请的第二天,也就是4月1日,正在日本访问的连战就此问题在接受日本记者采访时表示,面对两岸关系的恶化,如果台湾当局无能为力,最大在野党应利用智慧和耐心来建立和解的大环境,国民党组团去大陆是替民进党当局和无能力官员解决问题。他公开回应说:“我愿意接受邀请,到大陆访问。”
4月20日,中共中央台办与中国国民党方面商定:应中共中央总书记###的邀请,中国国民党主席连战率中国国民党大陆访问团,将于4月26日至5月3日到南京、北京、西安、上海参观访问。
作为中国国民党主席,连战首次访问大陆的背景和过程显得简单而干脆。
txt小说上传分享
准备往里冲!(1)
上山容易,下山难。小心翼翼拉着夫人下山
4月26日,连战来访当天的一大早,我便来到饭店附近的街上采访,准备拍摄一些连战访问前反映南京街头情况的照片。每次遇到重大活动采访,从事社会新闻采访出身的我,就本能地想了解事发前有什么新情况。
拍摄街头的社会新闻应该算是自己的“拿手戏”。我1989年毕业分到新华社摄影部新闻中心工作,那时新闻中心的几位记者,如刘宇、李晓果、张瑞琪、张燕辉、王继雨,以及后来因海湾战争成名的唐师曾等都是“名记”,都擅长拍摄社会新闻。有什么样的师父,就有什么样的徒弟。受他们的影响,我很快也对社会新闻发生了浓厚的兴趣。
大学毕业后,我先被分到大西北甘肃分社实习锻炼一年。归来后的那几年,我一边在新闻中心做图片编辑,一边利用业余时间跑社会新闻。经常是白天值班,晚上采访;晚上值班,白天跑到街上转。那时,天天骑着一辆破旧的“永久”牌自行车,几乎跑遍了北京的大街小巷,找新闻、拍照片,根本不知道累。别说,我从大街上“捡回”的许多照片采用率挺高。看我挺能跑,摄影部将我和另外一位同事李明放选定为“编采合一”记者。又当编辑、又当记者,但起码成了半个“专业记者”。要知道,那时大家都争着想当记者,得到这个名分不容易,我的干劲儿更足了。连续几年,我拍摄发稿的当日新闻照片在专职摄影记者中都算多的。
时至今日,有时翻开当年报纸采用自己照片的剪报,想想那时采访时不知疲劳的劲头儿,心里都挺兴奋。大家说我属于那种干活儿比较玩命的记者。
不管是真玩命还是假玩命,如今连战来了,不玩命干,恐怕不成。
在连战来访之前,南京的街上显得十分平静。我心里想着“风雨欲来”,可眼前还没有闻到“风雨”的气息。偶然在街上遇到两位浙江来的记者,和我打听采访连战的事情。他俩还想让我帮着他们提供稿件和信息。难怪有人说江浙人聪明,他们动脑筋竟然动到我这竞争对手的身上。
我在街上转了一会儿,没拍到什么东西,却出了一身汗,想到下午还要“玩命”,连忙赶回饭店。一到饭店大堂,就发现工作人员往大堂正面墙上挂出的红色横幅,上面写着“欢迎中国国民党连战主席和平之旅访问团。”
4月26日下午2时许,记者开始行动。数百名记者被多辆大客车运送到一处饭店门前集中,然后再乘坐不同编号的车赶往机场。上车时,数百名记者聚集在一起,许多人因找不到自己要上的车,急得团团转。采访还没开始,大家先出了一身汗。
我们被拉到南京禄口机场后发现,等待安检的记者队伍排出几十米。这次安检可能是许多记者经历的最严格的安检。安检人员把我们从头到脚,从里到外查个遍。就连鞋也要脱下来过一遍安检的机器。有些记者安检后不得不光着脚站在地上、四处找鞋。
我们进入机场停机坪,下车一看,眼前到处都是人。专门为记者搭起的采访台上已经站满了架起长枪短炮的记者。按照一般惯例,重要新闻采访活动,现场都分为普通记者采访区和近距离记者采访区。普通采访区一般记者众多、距离较远,记者们站在固定位置拍摄。而近距离采访的记者,一般称为官方记者。记者人数较少,还可以适当移动采访拍摄。
采访报道前,我和中央电视台以及地方的几位记者,被定为官方记者,可以近身拍摄。现场一位50岁上下的省台办领导协调安排记者采访拍摄位置。他让我们先站在警戒线外等待招呼自己,一直在里里外外忙乎着我们便老老实实地站在黄色警戒线外等着。等了约摸有二三十分钟,突然眼前的人群中出现一阵骚动。
不好!连战一行乘坐的中国东方航空公司的飞机开始降落、滑行、很快就要停了。眼见要耽误采访拍摄了,我们赶紧和警卫交涉。可即使快磨破嘴皮,人家就是不同意放行。没有领导指示,人家放了我们,出了问题,上面能放过他吗?
准备往里冲!(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