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11年浙高毕业,列第四名;秋应上海《天铎报》之聘,任撰述,开始用“布雷”笔名。
1912年至1919年在宁波效实中学任教,加入同盟会,兼任宁波《四明日报》撰述,并为上海《申报》撰稿。长子迟(积泉)1914年生;次子过(积皋)1915年生;三子适(积皓)1916年生;长女琇(细儿)1918年生;次女琏(怜儿)1919年生。
1920年应上海商务印书馆之聘,赴上海参加《韦氏大字典》编译。
1921年至1924年任上海《商报》编辑主任;1921年11月,与王允默女士结婚(王于1970年病故)。反对军阀,言论激烈,被工部局控告而受审于会审公廨。
1925年中共《向导》周刊经常转载《商报》社论(系陈布雷主笔)。当时新闻界有“北惟颜旨微,南推陈畏垒”之说,颜旨微系北平《益世报》主笔。
1926年春,邵力子携蒋介石亲签之照片赠陈布雷。
1927年与潘公展同至南昌见蒋介石。在南昌加入国民党。4月,出任浙省府秘书长。5月,赴南京任中央党部秘书处书记长。
1928年辞中央党部秘书长职,赴沪任《时事新报》总主笔,兼办“戊辰通讯社”,创办《新生命月刊》。
1929年至1934年1929年6月,随蒋介石赴北平。8月,奉派任浙江省教育厅长。其间,1930年,曾赴南京任###次长,后又任浙省教育厅长;1934年4月辞教育厅长;5月,赴南昌,任军委会南昌行营设计委员会主任。
1936年至1945年任中央政治会议副秘书长;蒋介石侍从室第二处主任;###副部长;国防最高委员会副秘书长;国民党中央委员,并主持宣传小组。
1946年任国府委员。
1947年任总统府国策顾问,代理中央政治委员会秘书长。
1948年11月13日自杀亡故,终年59岁。
后记
陈布雷先生世居浙江慈溪西乡官桥(现属余姚)。我忝为同乡,自幼即对布雷先生的大名和为人有所耳闻,私心敬仰其道德文章。
布雷先生在反对清朝封建统治、鼓吹辛亥革命;反对北洋军阀,支持北伐战争方面是起过积极作用的。他虽系一介书生,但他挥舞如椽巨笔,奋张挞伐,顺应了时代的潮流,著名于我国新闻界。他跟随蒋介石之后,也有前后两个阶段。1935年以前,布雷先生只是作为蒋的客卿,私心仍未能忘情于新闻或教育事业;在抗战中为蒋撰文动员抗日救国,发扬民族正气,亦发挥过一定作用。但布雷先生深受封建教育,欲报蒋“知遇之恩”,立场先已铸成大错;及解放战争大局已定,仍不能自拔,终至深感前途渺茫,“油尽灯枯”,自绝于世。布雷先生实为一旧时代之悲剧人物,其教训足以贻后人深思。
1956年,我从某些著作如《××春梦》中,看到对布雷先生的描写似有不确之处,1978年之后,见报刊中有布雷先生外甥翁泽永回忆记述舅父之生平,颇为中肯;及展诵翁老托人寄来之回忆文章,益觉其周详而切实。后来又得到台湾出版的《陈布雷先生传》,经布雷先生之弟训慈(叔谅)先生之订正甚详。于是萌发撰述布雷先生生平传略的愿望,七八年间寝馈于斯,查考解放前报纸所载布雷先生之遗文,及搜集、阅读有关资料,不下数十万言,经多方核对,数易其稿,乃成《蒋介石的国策顾问——陈布雷外史》一书,由中国文史出版社于1987年7月出版,转眼间整整10年。10年来,我又陆续搜集到布雷先生亲属、故旧的回忆等珍贵史料,尤如邵力子、张治中、邵裴子、沙文若(沙孟海)、陈训慈、王允默、陈过等的有关记述,弥足珍贵。于是,我又据以重加修订,全书也由原来的7章改为15章,对原来几章的内容也作了补充,使之更为完善。有关照片,概由徐长康同志提供,并此说明,顺致深切谢意。书名《陈布雷传》,由东方出版社出版,发行国内外,国内外读者多有来信来电商榷者,大多数认为史料翔实,叙述客观公正,也有个别人持别种看法的。2004年年底,团结出版社社长兼总编辑张宏儒同志,在推出民国人物大传之同时,约我在《陈布雷传》基础上,扩充为《陈布雷大传》,提议可以参考陈布雷日记,说已与陈布雷之孙女陈重华女士联系,我于是和陈女士联系,并与陈布雷之二儿陈过老先生联系,承蒙陈过、陈重华父女两同意,遂亲赴杭州,借来陈布雷从1935年2月1日至1948年11月12日日记29大本,估计在150万字左右,详读了陈布雷先生用蝇头小楷书就的13年又十个月日记,心灵为之震动。以我原著《陈布雷传》(约21万字)为基础,扩充增加至45万字,经陈布雷先生日记印证和充实,自信这本《陈布雷大传》更进一步能反映陈布雷先生之悲剧的一生,特别是陈布雷的心灵独白,颇为真实、感人。同时承陈布雷先生之侄孙女陈明楞大姐指教,并提供资料、照片等,因此《大传》之面世,实有得于陈过、陈重华、陈明楞及陈绚文等先生和女士之帮助,非常感谢。如果说从1987年出版《陈布雷外史》至1997年出版《陈布雷传》至2006年出版《陈布雷大传》,已有18年时间了,3次出版,不断充实。《大传》已从《陈布雷传》增至45万字,内容、照片几乎增加一倍以上。对3家出版社的支持,一并致谢。本书所用资料虽务求翔实,叙述亦崇尚客观,力避偏颇,然限于作者水平,必有不逮之处,深盼读者明教,以便修正。
王泰栋
1997年5月记
2005年6月再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