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父亲谢晋元将军》

下载本书

添加书签

我的父亲谢晋元将军- 第13部分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对于我军不怕牺牲,奋勇抗敌的精神,国际舆论纷纷发表文章,呼吁参加九国公约会议各国,要求他们主持公正。伦敦《新闻记事报》发表社论指出:“华军在沪抵抗日军攻击之战,实为任何国家历史上最英勇的一页,上海华军的忠勇抗战,当可感动参加九国公约会议之诸代表。”
  八百壮士坚守四行仓库的战斗,是我最高统帅部的一个决策。其目的,一是要掩护我数十万大军的有序撤退,牵制和延缓敌人的进攻;二是要不怕牺牲,死守最后阵地,以期在九国公约会议上得到国际上的同情和支持,争取外交上的主动权。
  掩 护 撤 退
  对于留守四行仓库的兵力配置,孙元良师长考虑到实际情况,认为一个团的兵力太多,在给养、卫生、休憩等方面反而不便,(张柏亭说的“兵力多是牺牲,兵力少也是牺牲”也是同样道理。)因此以达成上级意图为目的,权宜变更为一个加强营。以524团一营为基干,配属必要特种部队,由中校团副谢晋元率领,担当此艰巨任务。26日晚十时全军退往沪西前,孙元良命令谢晋元到四行仓库司令部来,亲自下达给他“死守上海最后阵地”的命令。孙元良的手令是:“着第524团中校团副谢晋元率该团第一营(加强)杨瑞符部,于本晚先在北火车站附近占领掩护阵地,掩护师主力转进后迅速进入四行仓库,固守待命。韩团长宪元、谢团副晋元。元良,10月26日下午6时30分。”他说:“你们最好把指挥所和核心部队位置放在这里。这幢庞大的建筑物,不只坚固易于防守,同时更易于掌握部队。我们的新兵实在太多,这里粮弹存储很多,为防自来水管被截断,饮水也有存储。有这样好的根据地,你们可以坚持下去,好好地打仗了。”

十万男儿血,染红淞沪土(16)
孙元良的*中说当时叫谢晋元、杨瑞符两人到四行仓库接受命令;有的书上则写为谢晋元、上官志标、杨瑞符三个人到仓库接受命令。当时实际只有谢晋元一人去接受命令,其他说法均有误。此外,“配置必要特种部队”的设想并未落实,有些书据此说“524团一营配以迫击炮排(或说迫击炮连)”也是不正确的。所谓“加强营”并不存在,实际参加战斗的就是一个步兵营。
  有关孙元良决定谢晋元负责指挥四行仓库战斗的过程,有些书上描写为孙元良召集十余名中级军官开会,说明上级要求派一支部队,死守上海最后阵地,掩护大军撤退,问谁愿意去。参加会议的军官你看我,我看你,没有一个吱声的。是谢晋元自告奋勇,争挑这一危险的任务……以后,有不少书籍,都纷纷采用这一说法,其传播面颇广。当时,在战火纷飞、战况瞬息万变的形势下,是不可能像平时那样,采用召*议,*讨论的办法的。长官决定的任务,通过命令由下级执行,是部队最正常的做法。当然,孙元良挑选谢晋元担此重任,是因为他了解谢晋元是一位忠贞爱国、刚毅果敢、有勇有谋的军官。524团一营最早进入上海闸北,坚守核心阵地。大军撤退时,88师掩护;以后是524团掩护全师撤,最后留一营掩护也是正常的。
  会 战 影 响
  “八一三”淞沪会战,日军出动30余万陆军,半数以上的海军及空军精锐的三分之一,向我猛烈进攻。战役的发展完全出乎敌人的预料,以致二易主帅,六次增兵,发动五次总攻,花了三个月才占领上海,兵员伤亡达六万余人。战后,日本防卫厅调查伤亡情况,战死者一万余人,伤31000余人,合计41500人。但从日军一再惊呼陷于苦战,伤亡重大。并从参战各部队资料看,实际伤亡远远超过此数。也有说日军伤亡总计在十二万人以上的。
  第一,日本军阀原定“三天占领上海,三个月灭亡中国”、“速战速决”的战略步骤被打乱,从此陷入在中国长期作战的泥淖。兵员不足,资源缺乏,捉襟见肘的根本性矛盾日益显现。
  第二,淞沪战役最终虽以我军撤出上海而告终,但作为全面抗战开始后的首次重大会战,又是战略防御阶段的最重要战役,基本实现了我最高统帅部根据德国军事顾问团战前提出的战略设想。调动日军主力,变由北向南进攻,企图将中国防区分为东西两半,改为由东向西仰攻,艰难推进。在江南水网地带,日军的攻击受到阻滞。有利于我国抗战“以空间换时间”、“坚持持久消耗敌人”正确战略的实现。
  第三,淞沪会战成为全国民众的一次总动员。在我军英勇壮烈的牺牲精神鼓舞下,以国共两党合作为基础,各党派、团体、社会各阶级、阶层,工农商学兵、各族各界民众团结一心,众志成城,纷纷投身于支援抗战的行列。出现了全民族团结、一致抗日、忘我牺牲、挽救危亡的救国热潮。
  第四,我军将士依靠十分简陋的武器,在后勤供应得不到基本保障的情况下,完全依靠全军上下有我无敌,宁死不屈的牺牲奋斗。参战部队整连、整营、整团的为国捐躯,许多团长、旅长以至师长都英勇赴义,死而无憾。他们所表现出来的崇高爱国精神,震慑了敌人,震惊了世界,国际上从此改变了对中国军人的看法。10月19日伦敦《泰晤士报》发表社论:“日军欲使上海华军局部而有计划的退却变为总溃败,殆将感力尽精疲之苦。日军之最大与唯一目的,在摧毁中国陆军,使之不复有坚强有效之战斗力。苟无法达此目的,则土地纵有所得,亦无多大关系。以目前所知,日军殊未有趋向此目的之进步。上海之十周血战,证明其已安置中国从来未有的兵力基础矣。中国军人现已从滑稽故事之迷雾中脱颖而出,此乃近代史中之第一次。虽中国军人大部分现犹训练不足,装备未齐备,然日军认为华军不能支持一周之阵地,竟至十周之久始行退却。吾人于此,将见上海华军之抵抗,将在中国各处发生精神上之影响,不但是今日,将来亦是如此。”在我军英勇行为感召下,国际友好国家的人民纷纷伸出援手,以各种方式支持和声援中国的抗日战争。
  第五,淞沪抗战为我国争取到三个月宝贵的时间,得以组织政府部门、经济及资源、文化设施……的大转移。在国家总动员设计委员会、资源委员会、上海迁移监督委员会的动员下,占全国工厂32%、总资本40%的上海民族工业,有一部分迁往内地,使经济落后的西南、西北地区出现了一批机械制造、能源、建材、纺织、轻工等工业,优化了全国的经济布局,支持了长期抗战的需要。同时,中央政府机关先迁往武汉,后再往重庆迁移。许多大专院校、文化机构以及教育科技等各方面的宝贵人才也完成了向西南大后方的转移。
  总之,“八一三”淞沪抗战三个月的战斗,表现了我军英勇赴义之忠烈,昭示了中华民族宁死不屈的精神,奠定了战胜日寇,复兴中华的基础。国民政府为此专门发表文告,予以赞扬:“各地战士,闻义赴难,朝命夕至。以血肉之躯,筑成壕堑,有死无退。阵地化为灰烬,军心仍如金石,陷阵之勇、死事之烈,实足以昭示民族独立之精神,奠定中华复兴之基础。”
  我军在三个月战斗中的伤亡数,从未见有正式统计,各种说法有些差异。依照当年参战将领以各部队伤亡数相加计算在30万人左右。有些在一线激战的师,到撤退时只剩下三四千人,其伤亡比例则更高。交战双方伤亡之比为五比一,主要是在宝山、吴淞等沪郊空旷地带,敌军飞机、军舰、大炮狂轰滥炸,造成我军很大的伤亡。而第88师在固守闸北战斗中,敌人进攻中的伤亡则较高。524团经过五次较大的补充,共计伤亡4000余人,当面之敌被我军杀伤的数目也不少于此数。
  “八一三”淞沪抗战中,我军付出了沉重的代价,三十万英勇将士的鲜血,染红了淞沪的沃土,在上海以至中华民族的历史上留下了誓死反抗侵略的光辉篇章。他们为国家民族所作的崇高贡献,将世世代代长留人们心中,永志不忘。坚守四行仓库门前的八百壮士
  (右前方为苏州河南岸公共租界的煤气储气罐)。
  

八百勇壮士,威名震寰宇(1)
10月26日,是“八一三”淞沪战役最紧张而又最繁忙的一天。自此,战役进入第三阶段,我军开始向西退却。前75天的战斗,在右翼与左翼间形成反差。右翼我军第88师、36师等以北火车站为轴心,在闸北、江湾一带,不顾敌军炮火的杀伤,始终依托阵地,坚守不退。左翼我军同样英勇顽强,但宝山、吴淞到大场一线广阔的田野无所掩蔽,敌人的侦察机、系留气球上的观察哨将我军行动看得清清楚楚,每天以一百多架飞机、近百门大炮狂轰滥炸,使我军常常有成千上万人伤亡。10月15日到沪的广西部队主力第21集团军,以48军(军长韦云淞)、66军(军长叶肇)、98师(师长夏楚中)等共42000人分三路,从19日夜起全线反攻。但在敌军飞机大炮轰炸下,伤亡三万多人,至23日只得退守原阵地。26日大场失守,牵动全局。统帅部迅即决定全线五十余万大军西撤,并命88师留一个团掩护。
  临 危 受 命
  第三战区长官部将命令逐级下达。下午,7个集团军、28个军、80余师部队纷纷作西撤的准备。入夜,各部队开始陆续撤退。
  第三章八百勇壮士,威名震寰宇 最早进入闸北抗敌的88师,奉命最后撤退,是掩护全军行动的殿后部队。而作为该师最先到沪的524团,又要担当掩护88师西撤的断后任务。当时,三个营分散防守北火车站东面及北面的漫长战线。经过二个多月战斗的章渭源、马海全、张青轩、唐柏年、张应禄等老兵,从枪炮声的变化中,已经听出战场上已发生重大变化。一些兄弟部队,有的成建制,有的零零散散地一批批向西撤退,不少人好心地叫我们的战士“不要守了,快

小提示:按 回车 [Enter] 键 返回书目,按 ← 键 返回上一页, 按 → 键 进入下一页。 赞一下 添加书签加入书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