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韩兆琦史记 新读》

下载本书

添加书签

韩兆琦史记 新读- 第4部分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于是秦王十七年,灭韩;十九年灭赵;二十二年灭魏;二十三年灭楚;二十五年灭燕;二十六年灭齐。前后只用了二十多年,就风卷残云、摧枯拉朽一般地实现了全国统一,把秦始皇推上了皇帝的宝座。
  其二就是在统一全国后,协助秦始皇推行了一套新制度:即废除分封制,实行郡县制以及实行书同文、车同轨、统一度量衡,明法度,定律令,对外征讨四夷等等。
  关于废除分封、实行郡县制的问题,李斯说:“周武王所封子弟同姓甚众,然后属疏远,相攻击如仇雠,诸侯更相诛伐,周天子弗能禁止。今海内赖陛下神灵一统,皆为郡县,诸子功臣以公赋税重赏赐之,甚足易制。天下无异意,则安宁之术也。置诸侯不便。”
  关于统一思想、进行焚书的问题,李斯说:“今陛下并有天下,别白黑而定一尊,而私学乃相与非法教之制,闻令下,即各以其私学议之。入则心非,出则巷议,非主以为名,异趣以为高,率群下以造谤。如此不禁,则主势降乎上,党与成乎下。禁之便。臣请诸有文学《诗》《书》百家语者,蠲除去之。令到满三十日弗去,黥为城旦。若有欲学者,以吏为师。”
  李斯在这些地方都表现得气大声宏、锋芒毕露,其思想对于稳定秦王朝的统治起了一定作用。前者所阐发的废除分封制、实行郡县制的问题完全是金玉良言,一直到一千多年后柳宗元写《封建论》,继续批判分封制的时候,仍然在阐发李斯当年所表达过的思想。后者对焚书的说法与为统一思想而提议采取的手段虽然有点过分,但在当时的形势下,也有其合理性,似乎也无可厚非。
  正是秦始皇与李斯的这种相辅相成的亲密合作下的一系列强有力的运作使秦始皇功勋盖世,被后代称为“风流人物”,甚至被明代思想家李贽称为“千古一帝”,对国家、对民族的发展起了重大作用,也使秦始皇本人在个人生活及思想意志各方面都获得了极大的满足。
  而李斯是秦始皇的头号功臣,因而秦始皇有哪些丰功伟绩,李斯也应该都有他相应的一份功劳。于是李斯也胜利了,获得了极大的成功,当上了丞相,一人之下,万人之上,“当今人臣之位无居臣上者,可谓富贵极矣。”李斯有多少儿子,都娶秦始皇的女儿;李斯有多少女儿,都嫁给秦始皇的儿子。李斯的儿子,当三川守的李由,回家探亲,在自己的家里举行宴会,而满朝文武闻风前来祝贺的车子就有上千辆。
  到此为止,李斯与秦始皇真可谓“彼此双赢”,李斯的主观要求与秦始皇的客观需要完全一致,故而皆大欢喜。而于公于私李斯的人生都还没有显露出任何矛盾、凶险的迹象。
    三 李斯在关键时刻被拉上贼船
  秦始皇三十七年到东方沿海巡游,归来行至今河北平乡县东北、广宗县西北的当初赵武灵王曾经住过的沙丘宫时,突患重病而死。秦始皇立下遗诏,立长子扶苏为太子,让扶苏赶紧由北方前线返回咸阳,即皇帝位。遗诏还没有发走,秦始皇就死了,死时四十九岁。
  李斯书法这时跟在秦始皇身边的除了丞相李斯外,还有秦始皇的小儿子胡亥和为秦始皇掌管符玺与车马的太监赵高。没有发走的诏书就留在赵高手里。
  

咸阳末路悲黄犬(3)
赵高的级别虽然不高,但他受到秦始皇的信任,并与秦始皇小儿子胡亥关系紧密。胡亥曾经跟着赵高学习过法律。赵高与胡亥私下商议,想篡改诏书,把诏书改成立胡亥为太子,并谴责长子扶苏,说扶苏有罪,命令扶苏自杀。赵高与胡亥只有这种想法,真要付诸实行,就必须通过李斯的认可,必须首先把李斯拉上贼船。因为李斯是当朝最高的行政长官,他的权力最大,没有他的帮助绝对不行。但李斯是秦始皇的功臣###,能不能通过李斯这一关呢?赵高经过细细的分析,他认为一定行,因为李斯有一个致命的弱点,就是患得患失,自私自利,为了保官保命,他可以不顾一切原则。于是赵高去找李斯,针锋相对地对李斯进行利诱、恫吓、威胁,连打带拉,比如:当李斯开始坚决表示不同意时,赵高就说:“君侯您自己衡量一下您的才干能不能超过蒙恬?您的功劳能不能超过蒙恬?您的谋略能不能超过蒙恬?您在全国百姓中的威望能不能超过蒙恬?您与扶苏的交情和扶苏对您的信任能不能超过蒙恬?”
  李斯说:“这五条我都比不上蒙恬,但是你为什么如此严厉地对我提出问题呢?”
  赵高说:“我赵高固然是秦国宫廷内的一个侍候人的奴才,但是我在秦国宫廷里头管事也管了二十多年了,我还从来没有看到过有哪一位被免职的丞相能得到善终的,最后都落得被满门抄斩这一结局。皇帝长子扶苏,为人刚毅武勇,受到人们的拥戴,也能够震慑人。我想他一旦当了皇帝,他所任用的丞相一定是蒙恬,而不是您。您一旦被免去丞相职务,您以为您还能够无灾无难地回家养老吗?没有那种可能,这是明摆着的!”
  这一击对李斯是致命的,他最怕的就是失去他的丞相职位、失去他那“当今人臣之位无居臣上者,可谓富贵极矣”的势利与尊荣。而赵高如此劈头盖脸地一盆冷水泼下来,顿时让李斯感到失去了主心骨,感到危机真的是来了,对前途充满茫然与恐惧。
  李斯说:“我是上蔡县的一个布衣,承蒙始皇帝的提拔,当上了丞相,我的一切都是始皇帝给的,我怎么能背叛他呢?请你别再说啦!”
  听李斯的腔调,虽然他还没有同意赵高的请求,但说话的口气已经发生了变化。似乎他已经接受了赵高对他处境危机的分析,已经不再谴责赵高的罪过,已经变成了向赵高乞怜,乞求赵高别给他惹麻烦,别伤及他的既得利益;别让他的心理、灵魂感到不安宁。
  赵高又说:“圣人办事是没有一定之规的,他要随着客观形势的变化而变化。如今整个国家的大权、国家的命运都掌握在胡亥之手,而我赵高能说了算数。只要我们几个人口径一致,其他一切都不会成为问题。地方上的大臣没法反对朝廷里边的决定,下级的官员也不可能改变朝廷做好的安排,这都是明摆着的道理。”最后赵高又强硬地说:“您听我的安排,您就可以永保权势,永保富贵,益寿延年;您要是不听我们的,您立马就会性命不保,断子绝孙,现在就看您何去何从了。”
  于是李斯长叹一声,无可奈何地说:“既然我不能坚决维护始皇帝遗诏的原意,我还能做什么呢?那就听你们的吧。”于是李斯卖身投靠了赵高,上了赵高的贼船。
  在这场较量中,我们看到这样几点:
  一、赵高是光脚的不怕穿鞋的,他是从一个小瘪三、小催巴儿的基点出发,为争大富大贵而拼命,野心勃勃、锐不可当;李斯则是一心考虑如何保住既得的利益,别让既得的利益丢失,故而胆小如鼠,底气全无。
  二、李斯饱读儒学经典,作为一个大臣在这种场合应该怎么做,他心如明镜;他一旦投向赵高,今后就要受千夫所指,被千古所骂,他也心如明镜;他既怕扶苏日后对他不信任,对他下毒手;又怕赵高与胡亥眼下对他下毒手。于是他在关键时刻,屈服于压力,出卖了灵魂,上了贼船。
  孔子当年说过:“鄙夫可与事君也与哉?其未得之也,患得之;既得之,患失之。苟患失之,无所不至矣。”(《论语·阳货》)
   。。

咸阳末路悲黄犬(4)
在没有得到他所向往的那种职位权力时,他挖空一切心思,千方百计地钻营,以求得到它;当这种炙手可热的权势、职位一旦到手,便又战战兢兢地时刻想着如何把紧它,别让它失掉。一个人如果整天处于患得患失之中,那他就可以不择手段,无所不用其极了。
  三、李斯上了贼船,既是赵高逼的,也是他自愿的。这是一个十分清晰的外因通过内因起作用的事例。明代屠隆说:“李斯诈立胡亥,阴弑扶苏,虽由赵高之奸,实其私心之肯也。盖焚书坑儒,斯议也,扶苏谏坑儒而居外,斯必深念之;以吏为师,斯议也,胡亥傅之以高,学习法事数年,斯必深欲之,则斯心欲立亥,不欲立苏,亦彰明较著也。”
  秦始皇生前的历史贡献很大,但秦始皇的确也做了许多劳民伤财、惹天下臣民憎恨的事情,这些罪责李斯也都有份。秦始皇的有些作为,长子扶苏是反对的。如果让扶苏继位做了皇帝,扶苏要拨乱反正,要向全国臣民表现诚意,到那时不查办李斯还能查办谁呢?这当然也是李斯自己反复掂量的事情。所以赵高开头一连五个质问李斯“能不能超过蒙恬”,真可谓瞄准了靶心,箭箭射中要害。
  赵高拉李斯上贼船这段文章,可以说是写得非常好,把两个人物各自的心理活动,各自的神情口吻,都表现得极其生动、极其真切。赵高是我国古代文学史上第一个描写最充分的既奸诈透顶,又极其凶狠、极有手段、极有进攻性的恶人形象;而李斯则是一个因患得患失而被拉上贼船,又卖身投靠、为虎作伥,最终害人、害己、害国、害家的变节者的典型。两个坏家伙的性格都是极其鲜明的。这段文章把两个坏家伙之间的你来我往、反复较量以及他们的心理活动、口吻神情,写得如此详细,其中不知经过了多少人的艺术加工。它们都始自一个传说、一个故事,于是人们便在这个传说、这个故事的基础上越编越细致,越编越生动。
  明代邓以瓒说:“高、斯密谋,宜不令人知之,乃叙之详悉如此,且文词甚工丽,可见古时史职。”
  清代郭嵩焘说:“史公传李斯,历载赵高所以愚弄二世及李斯者,多近于故事传说,故于此叙二世斋上林,居望夷宫,射行人及自杀事;又赵高上殿,殿欲毁者三,皆如小说家言,汉代或有此传说,史公以所闻而

小提示:按 回车 [Enter] 键 返回书目,按 ← 键 返回上一页, 按 → 键 进入下一页。 赞一下 添加书签加入书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