向东方撤退。
据说刘邦本来也准备撤军西行,是张良、陈平出来对刘邦说:“我们已经占据了整个天下的一大半,许多诸侯都已经倾向了我们。而项羽已经兵疲粮尽,这是老天爷要收拾楚国的时候了。我们不如干脆乘这时机灭了他。如果现在错过不打,那可真成了俗话说的‘留着老虎让它日后咬我们’啦。”刘邦一听有理,随即采纳了他们的意见,命令军队立即对项羽发起追击。
电子书 分享网站
诛秦灭项歌大风(9)
刘邦的军队追项羽到今河南淮阳县北、太康县南的固陵时,被项羽回师反击,刘邦军被打得大败,只好深沟高垒,坚守不出。说起刘邦的这次失败,其实是由韩信、彭越造成的。他们原来已经答应刘邦,约定好大家一齐出兵,共同在固陵围击项羽。结果韩信、彭越到时都没来,形成了刘邦的孤军深入,这样刘邦的失败就是必然的了,因为刘邦在战场上从来就不是项羽的对手。
刘邦为难地问张良:“诸侯们不按条约出兵,这怎么好呢?”张良说:“项羽眼看着就要被消灭了,可是韩信、彭越还没有得到您给他们增加封地的承诺,因此他们不来是很自然的。您要是能够舍得与他们共分天下,您把从陈县往东直到海边的地盘全给韩信,把从睢阳往北一直到谷城的地盘全给彭越,让他们都来为获得自己的地盘而作战,那项羽就会很容易解决了。”刘邦说:“好。”于是派使者分头去告诉韩信、彭越说:“请你们合力攻楚,打下楚地以后,自陈县往东一直到海边的地盘都给韩信,睢阳以北一直到谷城的地盘都给彭越。”结果传令的使者一到,韩信和彭越都立刻说:“我们现在马上就进兵。”
于是韩信的军队从齐国开来了,彭越的军队从梁地开来了,刘贾、黥布等人的军队由安徽一带开来了,各路大军共同把项羽围困在今安徽省固镇县城东五十里、灵璧县东南之沱河北岸的垓下。当时参加围歼项羽的刘邦军的总人数应在五十万以上,因为单是韩信直接指挥的军队就已经是三十多万了。这时项羽共有约十万人。
《高祖本纪》描述这次垓下之战的过程说:
韩信率领着三十万人与项羽正面对阵,韩信的部将孔熙在左翼,陈贺在右翼。刘邦的军队在韩信的后面,周勃、柴武的军队又在刘邦的后面。韩信正面的军队先向项羽发动进攻,经过一段战斗后很快做出一种打不过的样子,开始向后撤退;而韩信左右两翼的孔熙、陈贺二将则率兵向前运动,一下子把项羽的十万人装进了口袋。这时韩信的正面部队又回头从正面压了过来,一场恶战,遂大破楚军于垓下。
项羽大败后,突围逃到今安徽和县的长江边,地名叫乌江浦,被韩信的骑兵追上,经过最后的激战,项羽自杀,也许是被汉军所杀。时年三十一岁。
垓下之战的时间是在公元前202年12月。两个月后,也就是在公元前202年2月(当时以十月为岁首),刘邦在今山东定陶县登基做了皇帝。
七 刘邦称帝后的制度建设与平定叛乱
刘邦称帝后,原想建都在洛阳,后来由于娄敬与张良的建议,使得刘邦断然决定,改为建都关中。刘邦战时在关中的留守政权设在栎阳,在今西安市东北部的阎良区。刘邦的朝廷迁入关中后,仍暂时在栎阳,直到萧何把未央宫建好,才搬入长安城。
早在刘邦打天下的时候,身边就有一些儒生,其著名的有叔孙通、陆贾、郦食其等等。这些人在灭秦灭项的时代发挥的作用还不太明显,到刘邦建国以后,他们的作用就表现得比较清楚了。他们首先是劝导刘邦要明白打天下与守天下的区别,打天下的时候也许可以单纯地依靠暴力,像当初秦国吞并东方六国的那种样子;但在统一天下之后,要想长治久安地统治天下,就非得同时采用儒家的一套“仁义礼智信”、一套“三纲五常”的学说不行,因此必须重视与任用儒生。《陆贾列传》生动地描述了陆贾说服刘邦重视儒生的过程:
陆贾在向刘邦进言时,常常引用《诗》、《书》中的话。刘邦骂他说:“你老子是在马上夺得的天下,要《诗》、《书》干什么?”陆贾说:“您马上得天下,难道您还能在马上治理天下吗?商汤、周武王虽是用武力夺得天下,但治理天下却是依靠顺应民心的仁义政策,因此,只有文武并用,才是使国家长治久安的良策啊。当初吴王夫差、智伯就是因为过度用兵而导致了灭亡;秦朝也是由于只重视严刑苛法而不知变革,因此才很快地绝了后代。假如当初秦朝统一天下后,施行仁政,效法先圣之道,陛下您今天还能取得天下吗?”刘邦心里不高兴,脸上流露出惭愧之色,他对陆贾说:“你给我写本书,谈谈秦朝为什么会失天下,我为什么能得天下,谈谈历代各朝成败的经验教训。”于是陆贾就概括地论述了历代国家存亡的原因,共写了十二篇。每写完一篇就进给刘邦看,刘邦每看过一篇没有不叫好的,左右群臣也跟着山呼“万岁”。陆贾的这部书被称为《新语》。
诛秦灭项歌大风(10)
还有一个儒生叫作叔孙通,据《叔孙通列传》说:“叔孙通开始见刘邦的时候是穿着一套儒生的服装,刘邦看着讨厌;于是叔孙通立刻就变了一种样子,改穿短衣服,一副楚人的打扮,刘邦看着心里很乐。”刘邦打天下的时候,叔孙通默默无闻;等刘邦称帝后整个朝廷乱糟糟,没有一点章法;群臣见了皇帝也没有一点规矩,刘邦心中开始厌烦,叔孙通感到自己发挥作用的时机到了,他对刘邦说:“夫儒者难与进取,可与守成。”意思是“儒生们虽然不能帮着你攻城占地,但他们却可以帮着你来守好天下”。于是他组织儒生帮着刘邦制定了一套用于朝廷、宗庙、社稷坛等处的礼节仪式。这套礼节仪式经过演习付诸实用后,朝廷上下、宫里宫外立刻面貌一新。刘邦激动地说:“我做皇帝这么长时间,只有到今天才真正体会出一些做皇帝的乐趣来!”
司马迁在《太史公自序》中概括刘邦建国初期在各种制度方面的建设情况说:“汉朝建国以后,萧何整理了法律条文,韩信撰写了兵法,张苍拟订了律历方面的章程,叔孙通制定了礼仪,从此文化方面有了发展,流散在民间的《诗》、《书》也渐渐地又出来了。”接着,再往后又有“曹参推崇盖公,提倡黄老;贾谊、晁错又发挥了申不害、商鞅的学说;而公孙弘更是由于奉行儒学受到了朝廷的宠用。”下头这些当然是后话,但说明刘邦在建国初期的开头是开得很好的。
建国初期刘邦所进行的另一方面的工作就是消灭割据、平定叛乱。其中首要的是诛灭了韩信、彭越、黥布的“造反”。
西汉郡国图韩信、彭越、黥布是建国初期最强大的割据势力,他们在消灭项羽的过程中功劳的确很大,没有他们的协助,刘邦是绝对不可能打败项羽的。但是他们的存在又的确是刘邦中央政权的巨大威胁。他们每个人的封地都广达数郡,握有兵权、人权、财权,刘邦在世的时候,他们也许不会造反;但刘邦日后一旦不在,就凭吕后和太子刘盈,他们能控制、能统辖韩信他们这些封王的功臣吗?更何况韩信、彭越早在与项羽战争的年代,就对刘邦做过一些让刘邦非常恼火的事。韩信在率兵灭掉齐国时,其功劳自然是很大的;但是他打下齐国后居然敢擅自称王,先称了王,再派人向刘邦请求照准。这是刘邦不能允许的,但当时刘邦没有办法,只好忍了下去。后来到与项羽鸿沟结盟,项羽撤兵东归时,刘邦是与韩信、彭越商定好共同追击项羽,进行会战的。结果由于韩信、彭越到时不来,眼看着刘邦又被项羽打得大败;直到刘邦采纳张良的建议,给他们预先划出地盘,他们才出兵合击项羽。这样的事情是任何一个帝王所绝对不能容忍的。此外还有像韩信的那种狂妄自大,不仅看不起樊哙诸将,而且连刘邦也不放在眼里。所以说韩信、彭越等有其自取被杀的情由。
尽管韩信、彭越等从其主观而言,也许真像司马迁所写,他们并没有想反刘邦;但他们的客观存在,他们的所作所为,也确实是让刘邦、吕后等人不放心。他们的被杀是必然的。韩信、彭越、黥布都是死在刘邦病死的前一年,这一点更加说明了刘邦、吕后是害怕他们在刘邦去世后对朝廷的稳定不利。
由于韩信、彭越、黥布“造反”的罪名实在是难以成立,而且刘邦、吕后杀人的手段又极其阴险、极其残酷,如对于楚王韩信是刘邦假装外出巡游,在经过韩信封地临近的陈县时召集诸侯开会,从而将韩信袭捕;但又无罪证,只好将其降为淮阴侯,软禁在京城。对于彭越,也是在罪名不成立的情况下,突然将其逮捕,因为没罪,只好流放西蜀。最后又都是吕后指使人告发他们还要造反,于是把他们灭了三族。至于黥布,更是在韩信、彭越被杀后,刘邦还把彭越煮成肉粥分给诸将喝而被吓反的。这样的强加罪名、这样的残酷手段,都让读历史的人感到憎恶,所以给后世留下挨骂的口实,这也是很自然的事。
汉朝初期在北方发动叛乱的主要是韩王信、陈豨、卢绾三个人。
txt小说上传分享
诛秦灭项歌大风(11)
韩王信是战国时韩王的后代,自响应反秦起义后,一直跟随刘邦,也是第一批被刘邦封为韩王。因与军事家韩信同名,故历史上称之为“韩王信”。韩王信的都城原本在阳翟(今河南禹州),刘邦感到这个诸侯王的都城距离他最初的朝廷都城洛阳太近,故而把韩王信的韩国北迁到了晋阳,也就是今天的太原市,封地为今山西北部。韩王信则感到晋阳离他封国的北部边界太远,当匈奴进攻时,来不及支援防卫。故而要求将都城设在北部地区的马邑(今山西朔县)。这样的打算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