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幸福投资333》

下载本书

添加书签

幸福投资333- 第11部分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坐在电视机前面的你,记得留心观察,对于这些高谈阔论的投资顾问老师,听其言观其行,才能为自己的荷包把关。
   。。

布局未来的人脉网
不管做什么事情都要想到以后的发展情况,人脉的布局经营也是如此。5年甚至10年之后需要什么类型的人脉,现在就要开始布局。时间够久,与这群朋友的交情才能真正发挥作用。
  投资市场其实就是许多不同消息窜流的通路,所以在谈投资趋势之前,我想先提一下人脉布局的重要。因为当我们与人群接触的同时,自然就能够进一步掌握信息,并且从不同的对象身上学习投资的准则。比方说,我吸收别人的投资经验,也把自己的投资看法和别人分享,然后验证,建立更清楚的投资逻辑。许多做投资研究的人每天都只是待在办公室里面看报告,我认为这样的投资研究方法需要修正。
  经营人脉贵在用心
  不过话说回来,结识成功或是有经验的前辈对自己的帮助很大,但是眼睛也不能只往上看,有些人老是嫌别人不够格当朋友,但是等哪一天人家爬上枝头了,才去攀缘附贵,那就来不及啦!人脉经营就是交朋友,但求问心无愧。有时候不要自己把问题揽在身上,像是拜访客户碰到冷言冷语的软钉子时,不要以为对方不喜欢你,我会安慰自己说,对方可能今天心情不好,早上出门塞车或是挂心女儿生病等等。
  经营人脉贵在用心,不要抱着急于求成的期待,而是慢慢地浇水灌溉,等到花季来了,自然有机会开花结果。交朋友不能太功利,看见别人成功就极尽讨好之能事,哪一天人家失意时就赶紧一脚踢开不理不睬。多年前,我曾经认识一位知名半导体出身的前辈,第一次见面时他从头到尾连正眼都没有瞧我一眼,听完报告之后,只问了一句“你什么学校毕业的”,才开始认真与我交换意见;后来因为业务的往来,彼此才建立了一些交情,但是彼此真正成为无话不谈的好友,却是等到他在公司的行情转黑,因故被打入冷宫的时候。当我知道他从财务长变成稽核,原本过去拜访要预约的盛况不再,我还是把他视为一位可敬的前辈,每隔3个月就专程拜访谈科技趋势,有感于这份相惜的情谊,他也敞开心胸知无不言,让我收获很大。所以我认为人在不得意的时候最需要朋友,对得志的人只需要维持基本的问候,但是对于失意的朋友反而要给予更多的关心。
  累积自己的实力也是建立人脉的管道
  因为大学时代主修经济学,所以养成我凡事喜欢观察未来趋势的习惯,不管是做任何事情都会想到以后的发展情况,自然对于人脉的布局经营也是如此。在我的想法里,5年甚至10年之后需要什么类型的人脉,现在就要开始布局。时间够久,与这群朋友的交情才能真正发挥作用。
  但是有一点必须强调的是,为人脉定调的责任是操之在己。除了要清楚自己的优势,了解自己未来要走的路之外,也要努力鞭策自己有所长进。否则自己要是「不才」,怎么能够要求别人和自己保持情谊呢?
  打个比方说,这几年台湾打高尔夫球的风气日盛,年龄比例也逐年下降,似乎意味着更多年轻人深知商场经营人脉的重要。对于这样的“趋势”,我倒也不以为然。及早了解人脉的重要是一件好事,但是年轻人身段低,热心待人自然就能广结善缘,不一定要靠打高尔夫球。更要紧的是,人脉的基础还是必须回归到专业,累积自己的实力也是建立人脉的管道,否则“话不投机半句多”,一心想着要结识人脉,反而会弄巧成拙。
  人脉的定义,可不是跟某某人吃过一顿饭或是交换过名片就表示跟对方很熟,而是当你有困难的时候,对方愿意伸手帮忙;当你需要被肯定时,对方愿意为你美言几句。
  

预见全球产业的下一个10年
全球产业未来将是“上肥下瘦”,上游产业因为掌握经验和管理,仍具有相当的竞争力;下游产业却因为市场价格的竞争,毛利一再被压缩,获利空间有限。为了降低成本,下游产业从各国出走成为不可避免的趋势。
  找工作往上游走 稳定性高 年终分红多
  不久前IBM宣布裁员,因为过去IBM是生产打印机为主,现在变成ERP(企业资源规划)售后服务,所以需要懂得售后服务的人,生产部门的人力需求就相对减少。同样的道理,就像下游产业转变比较难一样,下游的技术人员不可能马上转变成业务服务的人才,于是只能面临被裁员的命运。
  从前找工作,追求稳定专一,现在却要强调通才,而不是专才,而且还要灵活,最好是什么领域都要会一点点。等到产业有所改变时,才能够马上应变规划另一种生活。我常用这个例子吓人,如果在银行做10年,却只懂得存放款,当银行开始有ATM卡、有网络银行,恐怕就要被裁员了。但是如果除了存放款,还懂得股票、债券,万一失业时,换工作的机会绝对比只懂银行业务的人来得多一些。所以说,在职场规划时也要记得往上游走,这样工作的稳定性才会提高。
  科技产业大致可分成三个工作领域,第一种是研发人才,包括各类型工程师,第二种属于行政人才,包括会计、人事,第三种是行销业务人才。如果是我,我会选择行销业务,它的好处在于,不管是上中下游产业都有发展空间,学的东西也比较广,做通才不要做专才,将来在科技领域的发展机会比较大。
  

未来的赢家在哪里?
未来的产业成功是基于消费和市场的。唯有真正接触市场和消费者,才能掌握需求,才能掌握成功的机会。
  掌握消费者才是赢家
  打开台湾电视,最受欢迎的call…in节目来宾,不一定是才高八斗的学者或是著作等身的专家,反而是许多过去跑线的记者。专业度和素养固然因人而异,但好处是他可以谈政治,也可以谈财经甚至社会新闻。原因何在?因为他们知道观众最想听什么,所以只要挑选观众想听的讲就好了。相反的,很多学问高深的教授为什么上节目都不好看?因为他们讲的内容人家听不懂,他不知道坐在电视机前面的人想听什么。
  成功的关键在于是否接触目标市场,谁能够掌握客户,谁就是赢家。
  谈未来趋势时,所有的东西都要反过来思考,接触目标市场,了解消费者要什么,然后衍生出来的东西才是最好的。而不是高高在上地认为“我就是最好的;消费者要懂得欣赏”。现代人的自我认知愈来愈强,加上地球村的无国界消费趋势。所有产品都是开放竞争,今天不用这家公司的,我可以改用其他家的;或是等到有人做出消费者要的、更便宜又更好的东西,消费者才愿意掏腰包花钱买。
  异业结合的趋势
  再举一个例子,前几年台北富邦银行买下台湾大哥大###,让很多人跌破眼镜,大家会觉得“金融业为什么要去搞电信业”。事实上这个跨业的决策一点都不奇怪,反而是掌握了未来产业的主流商机,因为未来是谁掌握通路,谁就能够卖给消费者愈多的东西。
  试问,全世界能够掌握通路的是哪两大产业?答案一是金融业,因为它有很多分行、消费金融、信用卡,所以可以掌握很多客户。另一个就是电信业,因为手机是直达消费者最快速的管道。不像以前手机的客户只能销售手机相关的电信业务,金融业只卖银行的业务,现在有很多所谓的“交叉行销”产生。比方说现代人太忙,所以会用手机存款、用手机缴信用卡的费用或是到银行缴手机账单,这些消费行为全部结合在一起。
  金融和电信都是服务业,富邦的角色就像是一家百货公司,它希望给客户所有的服务,避免客户流失跑掉。为了掌握客户,提供最完整的规划,富邦金控买下了台湾大哥大,以便把两边的客户整合。为什么要这样做?为了掌握客户、掌握消费者、掌握市场。为什么要掌握市场?如果我的客户比别人多,我就可以利用客户做一些消费行为的研究,了解市场的动向、客户的喜好,作为下一个新业务发展的基础。这就是所谓的“客户经济”,就是为了追寻客户,为了随时随地都能服务客户而采取的经营策略。
   。。

迎接后消费电子时代
一旦日本开始愿意把信息家电的关键技术释出给手工很巧的中国人,就会形成日本精密技术,结合中国人的低成本生产能力,创造出“轻薄短小好携带”的后消费型电子时代的热潮。
  

寻找向上提升的力量
在台湾,很多人都觉得我讲话的速度很快,但是到了大陆,我才真正见识到什么叫做“机关枪式的快嘴”虽然讲话的速度快不一定代表思虑快、头脑反应好,但是某种程度来说,却足以反映人的活力和冲劲。现在大陆的年轻人就像是台湾十多年以前的年轻人一样,力争上游,求知若渴,拼命程度就像老虎族群。比较我在两地演讲的反应为例,每次Q&A时间,台湾年轻人几乎没有什么提问,但是在大陆演讲,100个人当中就有50个人举手发问,仿佛要把我的脑汁全部榨干才罢休。
  人才储备是产业发展的基础
  2004年我因公到中国大陆出差,一口气造访3所大学:清华、交大、东南大学。
  来到清华校园,给我的第一个感觉是比北大还雄伟,虽然楼房都是现代大楼,但是校门非常古朴。创校差不多100多年的清华大学是因庚子赔款(1900年)而建立的学校,进去会感觉到有种“北京首府”的霸气,所以学生给人的感觉也比较傲气。
  相反,东南大学有点像以前传统台湾看到的那种老校园,因为它的前身是南京工学院,环境非常单纯,学术气息浓厚,培养出来的学生也比较适合做软件及射频。
  像是台湾在产业发展方面有一个基础非常弱的领域叫射频,就是RF,手机后面有一个基频、一个�

小提示:按 回车 [Enter] 键 返回书目,按 ← 键 返回上一页, 按 → 键 进入下一页。 赞一下 添加书签加入书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