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白--醉风流》

下载本书

添加书签

李白--醉风流- 第5部分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但我被爸爸用手势制止了。

  “怎么啦?”我疑惑地说,“您答应了的,难道要变卦吗?”

  “不是变卦,只是想讲给你听,这把剑非同小可,我要选择一个黄道吉日,在祖宗牌位面前正式传授给你。”

  “好呀,好呀”妈妈也表示了赞同。

  当晚,爸爸翻了老黄历,选定六日后为黄道吉日。

  那是一个晴朗的早晨,五彩的朝霞给我们的陇西院披上了绚丽的晨装。堂屋正中,“李氏堂上历代祖先之神位”的神牌前焚香点烛。我向祖宗牌位行了三跪九叩首的大礼,然后双手举过头顶,从爸爸手中接过了龙泉宝剑,大声宣誓道:“李广远祖与历代李氏祖先在上,十五代子孙李白今日接过传家之宝龙泉宝剑。我一定发扬光大,做到文武双全,日后惩恶扬善,报效国家,光宗耀祖。” 

  “好好好,起来吧,起来吧。”爸爸扶起我,宣布了一个决定,“小白呀,你近年来的学业大有长进,龙王庙学堂的杨老师也不能教你了,我认识在匡山大明寺隐居的道长赵蕤老师,他是一位高人,学识超群。你去拜他为师吧,争取来日能来个名师出高徒。”

  “多谢爸爸!”我早就听说过赵蕤的大名,也早就想去登门求教了,有几次我提出到匡山去,可是都被爸爸以年纪尚小、不要好高骛远为由劝阻了。想不到,不久就可以如愿以偿了,我心花怒放。

  妈妈为我即将出门求学感到担心,就向我爸爸提出异议:“小白从小在家,饮食起居都不用他操心过,如今要去几十里外的大明寺读书学剑,就像一只离了巢的燕子一样,谁去照管他呀?我看,还是等一两年再去也不迟。”

  我一听,急了,生怕爸爸听从妈妈的意见,连忙抢先说道:“妈妈呀妈妈,我都已经十五岁了,不再是一个小孩子,不趁早出去经点风雨、见点世面哪能行呢?您不是说‘宝剑锋从磨砺出,梅花香自苦寒来’吗?任何人都要经过一番磨练才会有出息的呀!”

  爸爸连声称赞道:“言之有理,就不要阻拦了吧。我们给他准备一些必需的衣物,我再选择个黄道吉日,亲自送他到大明寺去拜师!”

  妈妈迟疑了一下,也就同意了。

  “多谢爸爸,多谢妈妈!”我觉得自己就像一只将要离巢单飞的雀儿一样,十分兴奋,就跑到后院的竹林里,无师自通地舞弄起龙泉宝剑来。我左劈右砍,前击后挡,虽然自己知道还不得要领,但练得很入神。

  五

  几天后又是一个黄道吉日。天晴气朗,碧空万里。田野里,水稻长得有一尺多高了。玉米纷纷挂上了红缨。黄豆和芝麻也开花了,到处都是一片丰收在望的景象。

  吃过早饭后,我拜别祖先牌位,又拜别妈妈、月亮妹妹和“老木头”,便和爸爸一道,分别骑着白马,出门向着西边的大路走去。走了很远,我发现妈妈、月亮妹妹还站在门口,就高声喊道:“妈妈、月亮,你们放心吧,我会经常回家的!”

  我们乘渡船过涪江,快马加鞭。马蹄“得得得”地腾起了一路尘雾。走完了平原,就进了山区,山路渐走渐高,太阳偏西的时候,便听见一阵阵悠扬的钟声,看见凌空直立的七层古塔——大明寺已经到了。

  我们在山门前下马,牵着马儿,沿着八百级石阶攀登而上。

  听爸爸说,大明寺是一座晋代古寺,已经有了数百年的历史。它坐落在匡山腹地,周围松林环绕,溪水蜿蜒,不时有兽鸣鸟啼,环境十分幽雅。寺院建筑飞檐拱斗,勾心斗角,气势恢宏。大雄宝殿上的三尊佛像高坐莲台,长达丈余。两廊的降龙伏虎等十八罗汉造型逼真,千姿百态。这些,使我叹为观止。寺内有大小僧人一百多个。在寺中隐居多年的赵蕤道长年过七旬,白发苍苍,但满脸红润,鹤发童颜。

  赵蕤缓缓地说:“呵呵,李居士冒着酷暑,不辞路远而来,是为了烧香还是为了避暑呀?” 

  我爸爸取出用红绸包裹的一包银子,把它放到茶几上,微笑回答:“近来我经商繁忙,也真是无事不登三宝殿,一向知道赵老师德高望重,今日特意带领小儿李白前来拜师。这五百两银子就作为学费,请老师笑纳。” 

  赵蕤就把我仔细打量一番,肯定是见我长得相貌堂堂吧,当即说道:“县城人才济济,李居士为何舍近求远,让他来这个深山古寺找我?”

  爸爸回答说:“俗话说名师出高徒,小儿虽然今年才15岁,可是他早就听说赵老师您是文坛旗手,一心希望得到您的教诲呢!”

  “这个嘛……”赵蕤用手轻轻捋着他长长的胡须,笑而不答。

  “师父,你就收下我吧!”我躬身作揖道:“您是一代名师,如果您发现孺子不可教,随时可以将我辞退,我绝无半句怨言。”

  “妙哉,妙哉!”赵蕤微笑说道,“佛家、道家都讲究一个‘缘’字,你小小年纪但一脸英气,将来必定是一个济世之才,孺子可教也,我就收下你这个学生吧!”

  我大喜,立即说:“师父在上,请受弟子参拜!”

  “请起,请起!”赵蕤伸手扶起了我。

  三天后,我爸爸回去了。从此,我就长住在大明寺的僧房中。赵蕤老师给我取了个别名做叫“青莲居士”,他的意思我是领会的,我知道青莲花出自西竺,梵语叫做优钵罗花,它洁净清香,纤尘不染。我明白,赵蕤老师是希望我能够像青莲花一样高洁,做一个人格高尚的人。每天,我就和他一起习文、练剑。

  路遥知马力,日久见人心。随着时间的推移,赵蕤老师见我勤奋好学,孜孜不倦,就打心眼里喜欢上我这个学生了。他除了教给我学术和剑术外,还和我谈论一些道经与禅理。我抱着“执到篮子里都是菜”的心态,凡是知识都很认真地学。

  每天天刚蒙蒙亮,悠扬的钟声就“咣咣咣”地敲响了。寺里的僧人照例在住持的率领下,聚集到大雄宝殿的如来佛像前,手敲法器,诵念经文。每当这个时候,我就手握龙泉宝剑,在山门前的平地上进行操练。我左旋右转,前击后刺,越练越快,黄豆大的汗珠不停地滚落。不要说是炎炎夏日,就是数九寒冬,即使是一片冰天雪地,我也会练得汗如雨下。

  每天夜晚,在皎洁的月光下,或者是伸手不见五指的夜色中,随着“咚咚咚”的暮鼓一声声敲响,我就合上桌上的书本,拿了宝剑到寺后的的古松下进行夜练。夜练后,赵蕤也必定会来到我的房间,对我进行指点,给我“开小灶”。他教得认真,我学得刻苦。时间就在不知不觉中到了二更或三更。而且,常常是师父走了之后,我还兴犹未尽,接着看书,很久才上床睡觉。

  夏去秋来,冬至春回,我的剑术大有长进。和寺里的和尚比试,往往很难找到对手。我们开始时是一对一地比试,渐渐发展到我一对二或者一对三,最后都是我取得胜利。在文章方面就更加不用说了,赵蕤对我非常满意,常常夸奖我聪明好学,说我日后一定会大有出息。

  我生性好动,不但利用空闲时间游遍了大匡山的山山岭岭,匡山书院是我常去的地方。而且趁师父去峨眉山云游的机会,到更西面的戴天山拜会了长春观的老道长——长春真人。长春真人和我进行了彻夜长谈,教给我道家始祖老子的《道德经》等典籍,还教了一些采药炼丹,强身固本的知识。就在长春观里,我还结识了在观里修道的两个朋友:一个是吴筠,一个是元丹丘。

  从长春观回到大明寺后,我的脑海中深深地留下了道家的思想。其中的原因之一,就是道家的创始人姓李名耳,是我的同姓人,也是李唐王朝的同姓人。道教在当时被奉为国教,李耳还被封为太上玄元皇帝,这些都与李姓皇帝的特别尊崇有关。

  六

  两年后的春天,我己经17岁了。当我又一次去长春观拜访长春真人时,不料长春真人已外出云游了。于是,我怅然若失;写出了一首五言律诗《访戴天山道士不遇》:

  狗吠水声中,桃花带露浓。树深时见鹿,溪午不闻钟。

  野竹分青霭,飞泉挂碧峰。无人知所去,愁倚两三松。

  我将这首诗请师父指教,赵蕤读后,十分喜欢。他说:“这首诗意境空灵,描绘了一幅深山的野景,形象十分鲜明,从中可以看出你大有诗才呀。”

  我受到了鼓舞,当即有些脸红,问道:“我也是‘绒毛鸭仔初下河’,既是第一次,也更加不知道深浅,哪有什么诗才呀?我想请问师父,写诗有什么窍门吗?”

  赵蕤老师想了想,说道:“你的这首诗有不必切题为妙的特点,写得活。但它另有中规中矩的一面,闻狗吠、见桃花写往访而渐近道观;‘时见鹿’、‘不闻钟’,暗示到观而不见道士;野竹分霭,飞泉挂峰,是不见后远眺,也即贾岛‘只在此山中,云深不知处’的意思。就结构而言,是八句体诗的典型格局,就格律看,声韵对仗,一丝不差;至于辞句的鲜丽,也是六朝以来的余风。所以,在长安纯熟的律家看来,‘水声’与‘飞泉’,‘树’与‘松’,‘桃’与‘竹’,‘青’与‘碧’都有语意犯重之嫌,是应当好好修配一下的。但就律法而言,虽然还显得稚嫩,然而却因此而有信手拈来、如风行水上的奇趣,全诗也就有了一种生动的情趣。”

  “对于作诗,我就赠你12个字吧。那就是:‘读万卷书,行万里路,拜万人师!’书读得多,从前人所著的典籍中能触类旁通;路行得远,才能体察到社会与民风、民情,不断地汲取诗的素材;而只有拜万人师,才能兼收并蓄、长袖善舞!”

  “多谢师父!弟子李白一定把你的教诲铭记在心,身体力行!”

  在此期间,我除了几次回家探望父母外,还游历了江油关,凭吊了以死谏

小提示:按 回车 [Enter] 键 返回书目,按 ← 键 返回上一页, 按 → 键 进入下一页。 赞一下 添加书签加入书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