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色图腾》

下载本书

添加书签

红色图腾- 第43部分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一个学员忽然道:“总工程师同志,这次在芬兰,由于大雪造成了路面的泥泞,结果我们发现使用轮履两用式行走装置的装甲车几乎不能动弹,造成我们战术机动性上的极大不便,而只有全履带式的坦克才能满足我们在恶劣地形的战术机动性的要求。所以我不喜欢T…20。”说完还一脸不爽的样子。
  科什金对他那种很冲的语气,淡淡的回答到:“嗯,这看来是个问题,看来要满足部队的机动性要求,就只有使用全履带式的坦克了。”
  盛杰想了一会儿,也开口了:“总工程师同志,我觉得T…32在其实还有很多方面的战斗力需要增强。”
  “哦?您叫什么,同志。”莫洛佐夫眼睛亮了起来。他自己总是觉得T…32的设计方面还存在不少问题,但是可能是当局者迷吧,总是找不出问题的所在,这次让T…32参战,就是想要实战来检验一下,顺便找一找问题,对照新的改进方案,看看这次的方案是否对路。
  “沃斯克列先斯基,彼得罗·伊里奇涅夫·沃斯克列先斯基,副工程师同志。”盛杰回答。
  “继续说下去,沃斯克列先斯基同志!咳咳!”科什金咳嗽了几声,似乎也对盛杰的说法感兴趣。
  “从战场上的实际效果来看,T…32的性能和技术指标上都超越了以前设计的坦克,而且倾斜装甲板确实比较有效,但是装甲还是稍嫌薄了一点,45毫米口径的反坦克炮在300…400米的距离上还是可以击穿T…32的30毫米30度斜装甲的。而且前装甲还没有使用倾斜装甲板,正面的防护能力也就降低了不少,对于坦克突击的安全性也就大大的降低了。”
  “哦,很有意思的观点,装甲防护性能……嗯,瓦西里,记下来记下来。”莫洛佐夫兴奋的说道,“还有吗?沃斯克列先斯基同志?”
  盛杰回忆了一下印象中书里对于T…32和T…34坦克的对比描述,说道:“还有动力。”
  “呵呵,你意见还挺多的,同志——”一旁记录的马丘辛笑着说了一句,结果被莫洛佐夫一个杀人的眼光把后面的话给生生的吓了回去。
  科什金攥拳放在嘴边,咳着笑道:“别管他,继续说,沃斯克列先斯基同志。咳咳。”
  “嗯,就是T…32用的发动机,是汽油机对吧,副工程师同志?”盛杰问莫洛佐夫。
  “是的,没错,T…32沿用了БТ7型的汽油机。”莫洛佐夫回答。
  “问题就在这里了,T…32按照重量和火力来看,应该算是中型坦克了吧。可是动力却是БТ7型这种轻型坦克的,反而造成了行动力上的不便。也许我的想法不太科学,但是我个人觉得应该换用更大功率的柴油机比较好一些。”
  “嗯,听起来还有点意思。”马丘辛又多了句嘴,结果又被莫洛佐夫恶狠狠的瞪了一眼。
  盛杰抱着说不定这些设计者们会让T…34这辆世界上最成功的坦克获得更大的发展的想法,索性提出了不少建议,当然这些建议都是以T…34的优点为基础的:比如是否可以使用由36块逞有导向齿的履带板和36块无导向齿的履带板以及72根履带销组成的履带,两种履带板交替安装,用履带销连结,不带导向齿的履带板上有孔,可安装防滑齿,使坦克能在冰雪地上行驶;还有可不可以将独立式垂直布置的螺旋弹簧悬挂装置改为扭杆悬挂系统等等。
  科什金和莫洛佐夫等人听的都瞪大了双眼,更别提那些学员们了,一个个都把盛杰当作了怪物看待。莫洛佐夫兴奋的搓着双手,心想着:这下可逮到宝贝了,这些建议都是非常绝妙的,自己怎么就没曾想过呀!想到这里,他上前两步紧紧的握住了盛杰的双手,说道:“欢迎您加入我们的设计组,沃斯克列先斯基同志,欢迎您!”然后激动的他又转向其他学员,“也欢迎你们,军官同志们!我代表设计局欢迎你们!”
  学员们也都站立起来,向着科什金等人行起了军礼。
  就这样,盛杰暂时的加入了坦克设计者的行列,并且为T…34的改进,以及其他优秀坦克的早日投产开始了自己的努力。
  

第三节 万字旗肆虐西欧
第三节万字旗肆虐西欧
  3月13日,这个日子是个值得全世界人们记住的日子,这个原本只是苏芬战争结束的日子却因为某些原因而变的更加显眼——挪威与丹麦这两个和平国家突然受到希特勒的闪电袭击(比实际早了一个月)。
  3月13日的报纸上登载出,在前一天,英法两国海军已经进入挪威水域在那里布设雷区的消息——其目的是阻止任何与德国贸易的船只进入该水域。对于这一个主动行动,报纸都给予称赞的评论,而对于破坏挪威中立一节也都提供近乎强词夺理的辩护。但是那天上午,英法两国的无线电广播却已经使得报纸都变成了一张张废纸——因为它播出了一条惊人的消息,德国军队已沿着挪威海岸在一连串的地点登陆,同时也进入了丹麦。
  德国人如此横行无忌,一点都不在乎英国在海权方面的优势,使同盟国领袖们大吃了一惊。当张伯伦当天下午在下议院致词时,他说的军已在挪威西岸登陆,其地点为卑尔根(Bergen)和特隆赫姆(Trongdheim),同时在南岸也已有德军登陆,他还补充说:“此外还有报导说在纳尔维克(Narvik)也有类似的登陆,但我却很怀疑此项报导是否正确。”从英国当局看来,希特勒居然敢冒险在那样远北地方去登陆,简直是难以置信,尤其是因为知道他们自己的海军有很强大的兵力正留在那个现场附近,掩护布雷行动以及其他意图中的步骤,所以就觉得更不可思议。他们以为纳尔维克一定是拉尔维克(Larvik)的误传,后者是挪威南岸的一个地方。
  不过在那天尚未结束之前,德军已经占领挪威的首都奥斯陆以及一切主要港口,包括纳尔维克在内。他们所同时发动的每一个登陆攻击都已成功。
  英国政府对于这种称工首先是深感丧气,接着就又产生新的幻想。在15日的下院会议中海军大臣丘吉尔这样说道:
  “在我看来,希特勒先生是已经犯了一项严重的战略错误,我的那些高明的顾问也都有此同感……在斯堪的纳维亚所发生的情况可以使我们大有收获……他在挪威海岸上占领了许多的据点,现在就必须要在整个夏天里继续作战,其所面对的敌人是我们拥有远较优势的皇家海军,而且达到现场的运输也要比其方便。我看不出来他已经获得了何种足资对抗的利益……我感觉到当我们的死敌北挑拨尔犯了战略错误之后,情势已对我们大为有利。“
  可惜实际的行动却配合不上这种高调的言论。英国人所采取的对抗行动是迟缓的、犹豫的和笨拙的。尽管在战前对于制空权是十分的瞧不起,但是到实际行动时,英国海军当局却变得非常的慎重,他们因为害怕空袭而不敢让舰队去冒险介入那些可能发生决定性作用的地方。部队的行动更是差劲。虽然曾经在几处地方登陆,以逐出德国入侵者为目的,但只不过两个星期的时间,他们就都已撤回了,只有在纳尔维克的一个据点——那是在两周后德军在西线发动主力攻势之后才放弃的。
  丘吉尔所构想的空中阁楼是必然会崩溃的。因为对于情况和近代战争中的变化都缺乏正确的认识——尤其是以制空权和制海权的影响为最。这些假想既然都是以完全错误的观念为基础,则焉有不败之理。而他的论断中唯一具有现实意义和重要性的就是那句希特勒是因为“受到了挑拨”(beenprovked)才采取了这个步骤。确实,希特勒尽管是如此的肆无忌惮,但最初他还是宁愿挪威保持中立,并不曾计划入侵该国的。直到他看到同盟国已在该地区中计划采取敌对行动之后,他才受到了“挑拨”决心先发制人。
  当时双方幕后的情况演变是很值得追溯的——虽然那是充满了悲惨和恐怖的味道,但却可以显示出具有强烈攻势思想的政治家,是如何易于彼此互相引起毁灭性的爆炸来。39年9月19日,丘吉尔要求内阁采取在挪威水域布雷的计划,以便阻止瑞典的铁苗从纳尔维克转运到德国去。他辩论说这样一个步骤对于打击敌方的战争工业是具有极大的重要性。他事后通知海军参谋总长说:“内阁,包括外相(哈里法克斯勋爵)在内,似乎都强烈支持这个行动。”
  不过英国外交部的幕僚们却发挥了一种约束作用,提醒内阁应注意破坏挪威中立时将引起的反对。丘吉尔虽然无法贯彻自己的主张,但是他仍在所有场合用一切的手段来为自己的言论争取支持,结果终于在报纸上也登载了拥护的评论。这样自然会引起德国方面的忧虑和对抗措施。
  在德国方面,10月初,海军总司令雷德尔上将向希特勒报告,指出若英国人占领挪威,则在战略上将会产生不利影响,同时他又指出在苏联压力的协助之下,在挪威海岸获得基地,列入特隆赫姆,对于潜艇作战也是有利的。但希特勒此时正全神贯注在西线攻击计划上,因此把这个意见搁置一边。11月苏军入侵芬兰,对于英德双方也带来了一种新的强烈的刺激。丘吉尔认为在援助芬兰的伪装之下,又可以又打击德国侧翼的新可能性,所以可以使英国获得重大的战略利益。
  而此时希特勒接见了曾任挪威国防部长,对于德国表示强烈同情的吉斯林。吉斯林表示希望得到德国给予金钱和地下援助,以便他可以发动政变来推翻现有的挪威政府。他又说已有一批挪威重要官员正在准备拥护他,一旦他取得政权,他会要求德国保护挪威,于是就可以阻止英军进入。但是希特勒还是不想扩大战场,所以他宁愿挪威和斯堪的纳维亚的其余部分都能维持完全的中立,但若敌人准备扩大战争,则他将采取步骤以保护自己免受威胁。
  法军统帅甘末林将军上书法国总理达拉第,分析在斯堪的纳维亚开辟新战场的

小提示:按 回车 [Enter] 键 返回书目,按 ← 键 返回上一页, 按 → 键 进入下一页。 赞一下 添加书签加入书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