兵力占领河口;今天拂晓,该师又以一个旅由河口出发,向东攻击前进。卫立煌这样做的意图有“一箭双雕”之意。一方面要在河口东侧构筑阵地,以掩护第十师的侧翼安全;另一方面是要留下黄安城吸引红军主力。卫立煌的作战意图可谓高明。为此,徐向前立即命令先头部队红三十六团沿冯寿二方向展开,不惜一切代价阻击敌人,为后续部队到达赢得更多的时间!
红三十六团奉命出发。这个团的前卫营尖刀连立即组织强行军,迅速赶至冯寿二村南,此时敌人的先头搜索分队正好也进到村内。尖刀连指挥员大吼一声,率领全连向村里扑去。乘敌立足未稳,迅速展开突击,使敌慌忙向后逃走。尖刀连抓紧时间先敌抢占了冯寿二村西的几座小山包,迅速构筑工事,准备抗击敌人更大规模的冲击。就在此时,发现了由西而东正向冯寿二开来的大批敌军,便组织部队就地向敌人展开猛烈射击。尖刀连的阻击行动,迟滞了敌人的前进速度,为全团展开赢得了时间。
被尖刀连阻击在冯寿二以西的是李默庵第十师的一个加强团,2000多人,全副德式装备,战斗力很强。当前面的部队向红军阵地发起攻击后,李默庵觉得不辨虚实,没敢让部队继续前进,反让他们后退一段距离,就地挖掘工事,把团属的六门迫击炮架起来,向尖刀连阵地猛烈轰击了一阵子,才命令部队发起冲击。此时红三十六团三营赶到,立即调整了部署,加强了力量,并同冲上来的敌人展开了对战。 txt小说上传分享
徐向前与李默庵:冯寿二遭遇战(4)
冯寿二方向激烈的枪炮声就像吹响了进军的号角,徐向前指挥后续部队加快了向冯寿二战场开进的速度,并命令部队先到先展开,谁到谁加入战斗。红三十六团的第二营赶来,立即加入了战斗。在冯寿二东面的路口,徐向前指挥临时赶到的部队向不同的方向增援。来一个营投入一个营,来一个团投入一个团。敌人也在不断增兵。徐向前考虑到,目前我军投入战斗的兵力还是有限,一旦冯寿二阻击阵地失守,让李默庵的第十师长驱东进,那样不仅黄安不保,就连正处在开进途中的我军也会被打乱,无法收拢,那样可就被置于完全被动地位,仗就难打了。
而此时的李默庵见先头团受到红军的顽强阻击,便命令后续的两个团向两翼展开。红军新到的部队与敌人两翼部队又在冯寿二以西红三十六团阵地两侧的稻田水网间遭遇,展开激战。冯寿二遭遇战,战线越拉越长,战场越打越大,兵力越投入越多,正由一场遭遇战演变成一场真正的攻坚战。而战斗最激烈的地方仍是红三十六团坚守的主阵地。从早上到中午,坚守阵地的官兵与敌反复争夺,打得十分顽强。李默庵见两侧迂回受阻,又重新把攻击的主要方向放在我军防线中央,在炮火掩护下,将一个梯队又一个梯队投向红军的主阵地。坚守部队的子弹打光了,便一次次跃出堑壕,用大刀和刺刀,拼死将敌杀退。再后来许多人大刀也砍钝了,刺刀捅弯了,坚守部队的百余人只剩下60余人。中午12时,敌人又冲上来了,坚守部队再次跃出掩体,扑向敌群,展开肉搏。这是最后的搏斗,战士们用石头砸,用牙咬,与敌人滚在一起。血战之中,有的指挥员已多处负伤,仍率领大家,与敌人拼杀,终于将冲上来的敌人再次击退。战斗过后,阵地上只剩下二十几个血人,阵地却仍然控制在我军手中!
下午1时,战斗规模进一步扩大。李默庵对先头团屡攻不克的战况十分不满,便亲率第十师另外两个旅出河口,向东攻击。随后,卫立煌也带一个特务连赶至第十师的前沿指挥所,与李默庵共同组织攻击。为支援一线梯队的攻击,卫立煌向武汉请求飞机增援。2时,敌机4架飞临冯寿二我军阵地上空,俯冲投弹。顿时弹片横飞,烟火滚滚。看到有飞机掩护,敌攻击梯队再次发起攻击。此时红军坚守部队阵地上只剩下十几个人了,指挥员让大家趴在掩体内不出声,单等敌人上来,与其同归于尽。攻击之敌见我军阵地上没有动静,胆子大起来,嗷嗷叫着往上冲。指挥员突然高呼一声:“同志们,跟敌人拼了!”随后一跃而起,一刀砍翻了冲在最前面的敌人。十几名红军战士从死尸堆里爬起,与敌展开最后的拼杀。一名只有16岁的小战士率先跃进敌群,拉响了最后一颗手榴弹。攻上阵地来的敌人被吓懵了,鬼哭狼嚎地逃下山去。坚守部队又一次守住了阵地。
下午4时,红十一师赶到。徐向前这才松了一口气,他立即命令该师向敌左翼迂回,与正面阻击的红十二师配合,向敌发起大反击,河口独立团没有得到命令,也主动向敌侧后发起了突击。李默庵见攻击部队的左翼和侧后同时响起枪声,担心后路被抄,立即下令停止攻击,向后收缩。当敌一线攻击部队听到前后左右响起枪声,以为已被红军包围,接到后退的命令,全军动摇,阵势大乱。这时天已黑透,红军越战越勇,败退的敌军官兵只顾逃命,混战中一个加强团2000多人全部被歼,余部仓皇向河口方向逃遁。来到一线指挥部队的卫立煌,在特务连拼死冲杀的掩护下,才得以与李默庵一起冲出红军包围,退至河口以东高地。此时李默庵的第十师兵败如山倒,一直向河口镇方向撤退。狼狈不堪的李默庵喘息未定,要求卫立煌同意他率残部向河口以西撤退。
而卫立煌这时显示出了他的不同凡俗之处:他命令李默庵收拢各部,就地阻击,不得后退;命令已经赶来增援的第六纵队蒋伏生的第八十三师加入战斗,并在第十师南翼展开,掘地自守而后待机转入反击;命令汤恩伯的第八十九师加快速度,向红军南翼发起攻击。卫立煌的紧急措置,很快稳住了敌第六纵队的阵脚,将正在发展胜利的红十一、红十二师部队阻挡在河口以东高地一线。由于后续部队没有赶到,徐向前欲图借冯寿二一战灭敌一路的作战意图没能实现。
相关链接
。 想看书来
蒋介石嫌徐向前“没出息”
蒋介石是靠办黄埔起家的。作为一校之长,蒋介石早就将黄埔军校作为自己的发家资本了。
蒋介石当了黄埔军校校长之后,就拼命装出一副很革命的样子。那时,他常常到军校训话,张口就是“本校长”如何,高唱三民主义,以孙中山的当然继承人自居。甚至故作姿态地说:“本校长向来是革命的,假如不革命,你们就一枪把我打死!”
早有控制军队大权野心的蒋介石,除了自我标榜革命之外,还经常以谈话的方式极力拉拢与学生的关系,培养自己的政治亲信和发展军事势力。有一次蒋介石召集黄埔学生训话,面对满堂学生,他先回顾了一下自己当年去日本的时候,母亲如何想念他的,接着就说:“本校长对你们就是慈母般的感情,也就像我妈妈对我一样。”顿时使在场的学生备感亲切。
除了训话外,蒋介石还坚持每个星期都到黄埔军校,找学生面谈,既是考察学生素质,也是培植自己的亲信。最初几期的学生几乎每个人都与蒋介石见过面、谈过话。
谈话时,蒋介石坐在办公室,要学生们站在他的门外,一个个叫进去问话,边问边盯着学生看,并且故作姿态,时而很注意听回答,时而又漫不经心,摆出一副有学问的派头。当时的大部分学生多是刚走入社会的青年人,当然弄不懂蒋校长这一套笼络人心的手段。许多人对蒋校长亲自找自己去谈话,都觉得很荣幸、很紧张。但跟青年学生说上几句知心的话,也是一种激励和鼓舞。蒋介石通过这种手段的确认识和拉拢了不少学生,以后他的嫡系将领大多出于黄埔军校。
一天,轮到徐向前受蒋介石接见了。
徐向前一进门,就见蒋介石端坐在椅子上,戎装佩剑,严肃认真,架子十足,使得五台山沟里长大的老老实实的徐向前有点不知所措。谈话一开始,蒋介石就用满口的浙江腔慢条斯理地问:“你就是徐向前吗?”
“是的,校长”。徐向前用一口五台山话回答。
语言不通,蒋介石不免皱了皱眉头。接着问:“你是什么地方人啦?”
“山西人。”徐向前答道。
“在家都干过什么?”
“当过教员。”
蒋介石问一句,徐向前答一句。校长没有听到学生的吹捧和颂扬,学生也没受到校长的勉慰。一席谈话淡而无味,在蒋介石的眼里,徐向前是个“没出息”的学生。于是,寥寥数语,就挥挥手将徐向前给打发走了。
蒋介石要请回“没出息”的徐向前
徐向前在鄂豫皖、川陕边指挥红军不断取得胜利,威名传遍了全国,也传到了他的家乡山西五台县。在徐向前的母校山西省国立国民师范毕业和正在读书的同学,都为国师出了个徐向前而自豪。因此,每当川陕红军歼灭一批敌军,他们就把战果记载在小本子上,每当红军占领一座县城,他们便在中国地图上找到那个被红军占领的县城名字,画个小红圈。
这中间,最关注前线战况的山西人要数阎锡山了。他和徐向前是老乡,两家住的地方仅一河相隔,几里路的距离。徐向前还是阎锡山创办的山西省国立国民师范学校的学生,有师生的名分。此时,阎锡山正被蒋介石逼得走投无路,故而有幸灾乐祸之意。几十万装备精良的军队,消灭不了几万人的红军,打败不了山西五台人徐向前。他认为徐向前给山西人争了光。常常对部下说:“当初我们把他这个五台乡亲留下来就好了。”还说:“我倒想什么时候,亲眼见见这位徐向前,和他攀谈攀谈。”从这时起,阎锡山就记住了邻村徐懋准老秀才的儿子是个军事家,不免对徐向前心生敬重,于是命令部下,不准为难徐向前一家。
蒋介石这个时候也不得不对徐向前这个“没出息”的学生另眼相看,想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