情报摘要如下:……国民革命军特196军,原为……经中华GC党所渗透的后,分裂为两个部分。一部已经南下,去向不明;此部以张卫为首,共有八千余人,辖有大量的火炮、机枪,并有部分坦克,估计有30余辆……火力极强,士气很高。但粮食短缺,此部目前只能通过吃大户来解决粮食问题……目前该部并没有向外发展迹象。
情报半真半假,那些露于水面或以后会露于水面的就是真的,而十九军真正的实力,尤其是先进科技、兵工厂、武器装备数量等,就不会是真的了。
阎西山拿到第六副官带回来的这份情报,令他大喜过望。对于阎西山来说,武汉GM政府是要提防的,同时,GC党也不是什么好鸟,也不能坐大。
现在,情报反映出来的,是这支GC党部队缺少粮食。二、三十年代的中华,还处于人多力量大的局面,只有人多枪多,实力就反映了出来。而粮食,就是制约实力的最大因素之一。
阎西山以他的思维,没有粮食,他就是有再厉害的武器,也没有实力向外扩张。无法向外扩展,就更不能获得足够的粮食、军饷,那就始终对自己构不成威胁。只要好好利用好这支GC党的队伍,自己与武汉之间就有了一个缓冲,武汉要打自己的主意,也要先消灭了这支GC党的部队。
现在,该做的就是做好预防,不让这支GC党的部队发展起来。想到这里,阎西山忽然想到了一个问题,向副官问道:“他们接收的都是德国的什么先进武器?到底有什么先进法?”
早知道你会这么问!副官苏云山忙把张卫事先准备的答案奉上:“他们的火炮很多,好像有重炮,打得很远,具体没能凑近了看,不过似乎能够打出20多公里左右的距离。”
20多公里!阎西山倒吸了一口冷气,他是以军队起家的,对军队的装备自然熟悉,知道能打出20公里的火炮,他的口径能够达到了什么量级。
这还不算,苏云山又给他奉上了,自己认为更具震撼力的消息:“他们的机枪非常的多,几乎人手一挺!”
“机枪?人手一挺!”阎西山不禁笑了笑,“你小子说的是不是冲锋枪?哪有机枪能够人手拿一挺的。”
苏云山讪笑道:“那是。司令明见!不过,司令,他们的冲锋枪倒也奇怪,打得很远。我亲眼看见,他们打的靶距离都在300米以上。照理说,冲锋枪不可能打得了这么远,但要说是机枪,枪看起来却又不重。”
打得很远?阎西山又沉吟了起来,熟知武器的他知道,冲锋枪的射程不会有这么远。以前他也想过给自己的队伍装备冲锋枪,但冲锋枪贵,而且射程太近,打子弹跟打水一样,自己根本就用不起,有些鸡肋的感觉。买了一些装备卫队之后,就没有再考虑。
难道是德国新造出的冲锋枪?可自己怎么却买不到?现在,美国还在搞什么禁运,自己就是想买都买不到,武汉是怎么买到的?想到如果国民革命军装备的,都是这种打得很远的冲锋枪……
阎西山不敢再想下去了。看来,还是不能和武汉翻脸啊!这样的装备,打起来自己的部队非吃大亏不可!哼!明面上,给我看到都是和我一样的装备,暗地里,却自行装备这样的武器。看来,对武汉自己还是更加要防着点!
这让阎西山坚定了保留长治的中华GC党武装的决心。事实上,在中华国进行国民革命期间,所谓的国民革命政府的各地,只是名义上统一在一个政府下面。事实上国民革命政府内山头林立,派系众多,各派都有自己的地盘,相互之间你争我夺,斗争一直都没有停息过。这点,从1928年至1930年的中原大战,可见一斑。
即使是在中原大战之后,蒋结石名义上已经把各派军阀收归自己麾下,完成政令上的统一,但和1928年比起来,也不过是五十步笑一百步罢了。不然,哪里还会有以后的杂牌军和蒋部嫡系的说法。
而后,蒋结石一直到全中华解放,龟缩到了台湾,才总算能够把台湾一地所有的军队政府,真正的完全置于其管制之下,完成了真正意义上的统一。只不过,这个统一,统一的是台湾一省罢了。
历史上,小日本之所以胆敢一一弹丸小国之力,进攻比自己大上数十乃至论百倍的中华。这并不单单是由于国共之争,更重要的,是当时国民政府是一个名义上统一,实际内部分裂的政权。
没有统一的政令,科技、经济、军事都没有能够得到充足的发展。反过来,各地不断的闹起分裂,各大军阀派系对于蒋结石虎视眈眈,南京的政权政令根本无法真正全国通行,各种国计民生乃至国家经济等代表国家实力的东西还在不断的倒退。
起码,山西就一直是阎西山的地盘,除了小日本的侵入时期,阎西山对于山西,拥有着绝对的控制权。他想让长治给中华GC党,只要他说上一句:“匪患严重,正在围剿中。”蒋结石就拿他没有办法。
更惶论,现在蒋结石还下野中,没有正式复出;而汪精卫面临倒台,也没有心思理会;其他的国民政府官员也没哪个是能够撑起局面的,都在考虑如何拉好和蒋的关系,或者怎样排蒋。对于长治小小一地,以30年代的战略思维,众人本能的就认为,只要中华共产党没有扩展,仅有那么小小一地,就不可能发展强大起来。
因此,尽管阎西山对太行根据地有所重视,也局限在了限制其向外发展这一点上。而这点,对于整个太行根据地的限制,等于没有。反过来,阎西山的策略反而给太行根据地的发展,提供极其良好的条件。
三十九
张卫和李锦江从一开始就一起定下了太行根据地和红麻根据地的发展策略。太行根据地的预定目标,就是把太行建设成为一个后勤基地、工业基地、科研基地。在这目标下,部队没有必要向外扩张,仅仅是有一些阎西山等未能察觉的渗透行动,主要精力放在了对太行根据地的战略性防御准备上。
长治一带的矿产资源非常丰富,所缺的就是机床等现代化生产设备。在刚开始起义的时候,张卫就开始让一些家中是做生意的,本人又头脑灵活的战士到上海、广州等地去试图购买这些设备。
这些战士带上根据地收缴的黄白之物,以及一些部队闲置的不会在这个时代引起轰动的小玩意,再带上了电台,就出发了。目的地是上海的战士第一批到达,随后,好消息就不断地传了回来。
出发前往上海的战士是肖放、孔哲、陆宏靖等七人,肖放为组长,孔哲为副组长,陆宏靖为政治委员。按照张卫安排的长期潜伏的命令,他们还必须兼任情报工作,在上海这个国际都市中发展布置自己的情报系统。
这个情报系统,并不是针对此刻的中华GC党中央的,至少张卫没有向这方面考虑,因此,派出的人员并不擅长情报分析处理能力,反而对他们的“老本行”轻车熟路。
战士们在上海不但顺利的开了一家商铺,购入了几台太行根据地急需的机床等设备,还给根据地找到了几个留学归来,在气象、冶金、机械等方面各有所长的专家。
张卫深知人才的重要性,也知道现在根据地缺的,是人才,未来缺的,还是人才。战士中以前学各种专业的大学生,他们所学的都是某一个方面的知识,而且与这个时代相差甚远,一开展研究,反而在一些基础的方面及尖端的方面有所缺失。而且,许多方面,根据地还存在人才的缺口,如医药、航空、气象等方面。
因此,对于前往上海、广州这些大城市开展工作的战士,他布置了一个特别的任务:一定要大力邀请各方面的人才到根据地来工作。对于“邀请”,张卫甚至明确定义,常规下客气相邀。如果常规手段不行,可以采用一切可以行得通的办法!
但张卫没有想到,他所说的这些“办法”还没有实行,战士拜访的这些专家就一个个闻声向往,欣然与战士一起,押着设备迅速的往太行根据地而来。
这些专家们大多都是留学归来的有志青年,本打算在国内干一番大事业,好好的为国效力。但现实往往与理想存在着较大的差距。
这些专家回国后,却发现国内充斥着各种洋产品,工厂、企业严重萎缩,完全没有他们施展才华的地方,或者说没有他们施展才华的工厂、研究院。无奈之下,他们只好或赋闲在家,或到学校去教育学生,把自己的希望寄托在后一代的身上。
在战士们借鉴了《陈毅市长》一剧的情节,巧舌如簧的述说下,专家们一旦明白了有这么一个志向伟大的“政府”打算复兴中华,要大力兴办中华自己的工业。他们如何不会心怀向往?如何还会推三阻四!
由一名战士带领,专家们与在上海雇佣来的工人一起,一路上先乘火车,后又换乘改装过的马车(一般的马车没法装载机床等设备),还乘过山西的小叫驴,一行数十日,终于接近了长治。
在长治外围,他们遇到了严密的封锁和盘查。
一个关卡前,一名小军官模样人带着几个兵拦住他们这个车队,马车停了下来,专家们惊奇之下也都上前看看怎么回事。
只见这名军官正在装模作样的说道:“到长治去?这不好办啊!上面有命,要严密盘查来往行人,不能轻易放行啊!”
专家们认为,这下战士应该拿出政府的公文,好好的眩上一下,然后众人就在这名不知天高地厚的军官前面,大摇大摆的过去。但专家们吃惊了,在他们惊诧的眼光下,带队的战士摸出数块光洋塞到那名检查的GM党军官手上,道:“我们是上海赵家机械坊的,这次要到长治来开办一家机器制造坊,请长官通融一下。”
军官掂了掂手上的光洋,看了看旁边几个虽然有些吃惊,但西装革履,个个看起来气度不凡的专家,开始那幅公事公办的面孔顿时收了起来,换上了一副笑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