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缨枪》

下载本书

添加书签

红缨枪- 第2部分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金羊山上住着一个班的鬼子兵和一个排的伪军。鬼子也在那里听戏,鬼子小队长懂中国话,知道唱的是岳飞带兵抵抗异邦侵略的戏文,他认为是影射日本侵略中国,唤起民众抵抗,于是抱起机关枪就向戏台上扫射,台上的演员被打倒了,又向戏台下听戏的群众扫射。

  沙英的姥娘拉起他和憨生就跑,没跑多远,他姥娘摔倒了,说:“孩子,快跑,跑得慢了就没命。”沙英拉着他姥娘说:“姥娘,咱一块跑。”他姥娘说:“我一点点小脚,跑不动啊。你弟兄两个快跑快跑,跑慢了,咱娘仨都没命了。”沙英怎能舍得扔下他姥娘,还是不想跑,他姥娘说:“你这孩子,怎么这么不听话,快拉着你弟弟跑。我要是被打死了,你们就给我报仇。”鬼子的机关枪一个劲地响,看看实在没有办法,沙英才拉着憨生跑下山去。

  沙英的姥娘被打死了,被打死打伤的有一百多人,戏台上下周围血流成河。

  沙英哭,海龙也哭,一年前,海龙的娘也被鬼子打死了。鬼子出城扫荡,经过红柳村,海龙和他娘,还有爷爷,向村外跑,海龙的娘被打倒在路上。他的母亲就安葬在泗河滩里,办完丧事以后,他的父亲赵玉林背着一杆土枪,到山里寻找抗日的队伍,一去不复返,不知道是活着还是死了,连点消息都没有。

  1939年,罗荣桓率领的八路军115师挺进山东,在沂蒙山抱犊崮建立了抗日根据地,赵玉林就奔那里去了。

  两人哭了一阵,海龙说:“哥,咱打鬼子去吧。”

  沙英说:“打鬼子?和谁去?就咱俩?怎么去打?”

  海龙到东间屋里地铺上,在靠近墙根的地方扒,沙英站在他身后。海龙扒出一些豆叶、谷草,拿出一个长东西,用布包着,笑嘻嘻地说:“哥,找到了,你看。”

  沙英接过来,打开布包,说:“土枪,这是从哪里弄来的?”

  海龙说:“这是爷爷新打的。你不在家,不知道吧。用它打鬼子怎么样?”

  沙英抚摩着土枪,说:“爷爷的手艺真好。我没打过土枪,这玩意能行?”

  海龙说:“爷爷说,土枪一打一大片,快枪只打一条线,土枪比快枪厉害。”

  沙英说:“是吗?那一枪准能打死好几个鬼子。”

  海龙说:“那是当然。”

  两个人来到外间,屋门后边竖着一杆红缨枪。

  沙英把土枪端起来,向屋外瞄了瞄,嘴里发出一声“咚”,很响亮。

  沙英问:“爷爷呢?”

  海龙说:“爷爷去马家庄赶集卖筐子去了,还没有回来。咱到兖州城南门去打鬼子吧。” 

  沙英说:“好啊,不知道土枪好使不好使。有火药吗?”

  海龙说:“有啊,就在床底下瓦罐里放着。” 他又钻到床地下, 抱出来一个泥罐子,说:“哥,你看,火药,铁砂都在这里。”掀开盖,提出一个布包。

  沙英打开布包来看,果然是火药。

  海龙说:“咱这就去呀,趁着爷爷没有回来,咱赶快走啊。等爷爷回来,就不让去了。”

  沙英说:“好。咱这就去打鬼子。”掂了掂土枪。

  当时,海龙拿了火药,沙英背了枪,两个人走出了家门。

  结果,出事了。

二、扛着土枪打鬼子-2
红柳村四周生长着密密匝匝的红皮细柳,柳树枝剥了皮可编筐编篓。村西头有一片柳树林,一圈木栅栏围着四间土坯老屋,这里就是海龙的家。

  他们出门的时候,暮色刚刚降临,柳树丛中弥漫着一层雾气。出门向西走,不远就是泗河大堤。泗水河发源于泗水,经曲阜,到兖州,从兖州城东城南绕过,流向济宁,汇入大运河。大运河连接着微山湖。

  海龙养着一只大黄狗,他们出门的时候,大黄狗也要跟着去,海龙说:“回去,回去,回去等爷爷。”大黄狗就回去了。

  顺着河堤,走出去三里多路,就到了泗河大桥。

  那是一座石拱桥,贯通南北大路。

  这时,天色暗下来了。

  他们过了大桥,顺着河岸,向西奔去。

  河岸北边是一片高梁地。

  他两个钻进了高梁地里。

  高梁地北边是一片豆子地,他两个匍匐着向前,到了地头上,前边不远处横着一条马路,马路的北边就是城墙,有一丈多高,他们正对着城南门。

  城门口有背枪的鬼子在游荡。

  门楼上插着太阳旗,有鬼子站岗瞭望,架着机关枪。

  相距约有三丈远。

  天暗了下来。

  沙英、海龙装上火药,对着城门口站岗的鬼子,瞄准了,“砰”就是一枪。

  鬼子被打倒了。

  他们再装火药,不等装上火药,机关枪就响了。

  哪里还顾得上装药,撒腿就跑,一头钻进了高粱地里。

  稠密的子弹把高梁杆都扫断了,机关枪嚎叫着,刮风一般,跑得慢了,就没命了。

  不多时,一队鬼子伪军冲出了城门,枪声大作,子弹追着脑门。

  两人奔上泗河大桥,跑到桥南头时,鬼子嗷嗷地叫着,已经追到了桥北头,敌人越追越近了。

  这时,突然从桥下飞上来两颗手榴弹,轰隆两声巨响,把鬼子炸晕了。没想到桥下还有埋伏,有的被炸死了,被死的都趴下了。

  桥下飞上来一个人,他身轻似雁,一个鹞子翻飞,跃上桥头,就地一滚,只瞬间,抓起鬼子扔下的机关枪,扫射起来。鬼子被打倒一大片,没死的转身就逃。txt电子书分享平台 

二、扛着土枪打鬼子-3
老铁匠赶集回来,到家门口喊海龙,大黄狗隔着栅栏门向他摇尾巴,却听不见海龙的动静。进了家,见屋门关着,觉得奇怪,放下担子,到屋里一看,仍然不见海龙。点上灯一看,见地铺被扒乱了,凑近细看,土枪没有了,心里不觉一惊。急忙提了门后边的红缨枪,奔到沙英家里,对沙常生说:“快快快,沙英和海龙不见了,土枪也不见了,一准是让他们拿去了。”

  沙常生问:“他们扛着土枪干什么去?”

  老铁匠说:“还用问,八成是打鬼子去了?”

  沙常生说:“他们到哪里打鬼子去?”

  老铁匠咳了一声,说:“我琢磨着,是奔兖州城去了。海龙一想起他娘就哭,就骂鬼子,就说小鬼子,我非打死你不可。那还不是奔兖州城去了。”

  沙常生说:“这两个混帐小子,不要命了。”

  沙英的娘说:“赶快找找去吧,两个毛孩子,能打什么鬼子。打不成鬼子······”

  沙常生说:“那咱赶快走吧。”随手拖了根棍子,跟着他师傅走出了家门。

  大黄狗知道沙英和海龙去的方向,大黄狗在前边走,奔泗河大堤去了。

  半路上忽听一声枪响,正是从兖州城方向传过来的土枪的响声,紧接着听见“哒哒哒哒”的机关枪声,像刮风一样,一个劲地响。还有步枪声,响成一片,就像开了锅一样。爷两个顺着泗河大坝,向泗河大桥飞奔而去。

  看看离泗河大桥不远了,忽听“咚咚”两声,是手榴弹的爆炸声,一阵沉寂之后,又响起了机关枪的哒哒声。

  隐隐约约看到从大桥上跑过来两个人,沙常生就喊:“来了吗?来了吗?”――当地的风俗习惯,夜里喊人都不喊人的名字。

  听见那边回答“来了,来了”,沙英回了一声。

  奔到近前,果然是他们两个,海龙一瘸一拐的。

  “你们两个混······”沙常生正想骂一句,见海龙一条腿不敢着地,没有骂出声来。

  老铁匠说:“回来就好,回来就好。”

  沙常生问海龙:“你的腿怎么了?”

  海龙说:“可能是蒺藜扎脚了,很疼,很疼。”

  大桥北边还有零零落落的枪声,不时地传过来。

  沙常生说:“来,我背着你。”

  海龙实在是跑不动了,就爬到了沙常生的背上。老铁匠一摸海龙的脚,说:“哟,粘乎乎的,淌血了,快走快走。”

  就跑呀,赶紧往家跑呀。

  在河堤口,迎见了沙英的娘,见沙常生背着海龙,觉得不好,哎哟了一声,急问:“孩来,俺孩子,这是怎么了?”

  沙常生说:“别瞎嚷嚷。快走快走。”

  海龙说:“大娘,我没事,没事。”

  到家里,点着灯一看,哎哟嗬,两个人都是血头血脸的,挺吓人的。

  “哎哟我的娘哎,这是怎么弄的?你说,我的孩来。”沙英的娘说,“伤哪里了?你看,你这两个孩子,真是······”

  沙英说:“我让一个树疙瘩绊倒了,摔到紫树槐棵上了,扎了我的脸,手也扎破了。没事没事。”

  海龙说:“我扎脚了,大娘,没大事,没事。”

  沙英的娘说:“还说没事,你看,满脸都是血,海龙的嘴唇都肿起来了。”

  老铁匠倒了半碗白酒,又找了一团棉花,蘸了白酒,对沙英说:“先擦擦你脸上的血。”

  沙英说:“我不要紧,就是扎了一下,我没事,先看看海龙的脚吧,他说很疼。”

  老铁匠说:“那好。”搬起海龙的脚,用棉花一擦,海龙猛一抽腿,疼的嗷的一声,皱起了眉头。

  沙常生说:“许是伤的不轻,海龙,忍着点,酒煞的,忍着点。”紧紧抓住了海龙的脚脖子。

  海龙咬紧了牙,说:“擦吧擦吧,不疼不疼。”

  老铁匠又擦了几下,说:“常生,你看到了吗?我眼花,不好使。”

  沙常生又仔细看了看,说:“看到了,怪不得,一颗子弹打进脚后跟里去了。还露着一点头。”

  灯光一照,子弹的后腚上闪着亮光。

  老铁匠说:“常生,把那把尖嘴钳子拿来。”

  沙常生到打铁的钳子箱里拿来尖嘴钳子,老铁匠说:“常生,你眼神好使,把子弹夹

小提示:按 回车 [Enter] 键 返回书目,按 ← 键 返回上一页, 按 → 键 进入下一页。 赞一下 添加书签加入书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