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只是,因与陈炯明意见分歧,又发生广州军变事件。孙终离粤,逃归上海;并且公开承认他的「护法」和「北伐」失败。又过半年,孙又重组讨逆军,南下赶走陈炯明,重占广州,于1923年3月 2日,三组政府。但,又不称「大总统」,这回反又回复称「大元帅」,在广州设立大本营,同时,任命各部部长,如外交、财政、内务等,又回到军政府架构。
就在孙中山反复地在南方广州三建政府的同时,北方北京政府亦先后在北洋军阀的轮翻把持下,更换总统,更换总理。最初,张勋复辟失败之后,皖系段祺瑞任总理,直系冯国璋任总统,曾是北洋军阀中皖系与直系的短暂合作期,然后二人争持不下,双双下台,把无军队的亲日派老官僚徐世昌推出来任总统。1919年底冯国璋病死后,直系势力由曹锟及其部将吴佩孚接手。因此时段祺瑞操纵安福国会,可以左右总统徐世昌,并对曹锟及吴佩孚排斥。曹、吴二人终不服,遂发生皖直战争;直系因事先联合东北奉系军阀张作霖带兵入关夹击,皖系终告大败,段祺瑞离北京。于是,直系、奉系成为*幕后的新主人,徐世昌给他们加了新的衔头,曹、吴二人封为正副「直鲁豫(河北、山东、河南)巡阅使」,张作霖则封为「东三省(辽宁、吉林、黑龙江省)巡阅使」,其实就是,北方的地盘基本上由他们瓜分了。该地方的一切,包括督军任免,都要经过他们认可才算作实。虽然如此,彼此仍为争夺军火与地盘上的军饷而逐渐不和。进而因为总理人选更替,直系与奉系产生了磨擦。奉系扶植亲日派梁士诒组阁,但遭直系反对,双方诉诸武力,「第一次直奉战争」就是这样发生了。战争时间是1922年4月28日至5月5日。
据说,奉系张作霖于事前联络段祺瑞与孙中山,说服他们携手对抗直系,因直系是三者共同敌人。段祺瑞是在「皖直战争」中被打败;而孙中山的「北伐」对手亦是直系。但是,此仗张作霖打败了。张率他的部队回返东北,随即宣布独立,俨如自成一国。他在等下一轮机会。
于是,直系独掌*,叫总统徐世昌下台,用黎元洪再任总统,并且,由曹锟担任副总统。总理人选则是半年内竟然更换了七次,其次序是 周自齐、颜惠庆、王宠惠、唐绍仪、汪大燮、王正廷、张绍曾。那时,国会政制之混乱,北洋军阀之擅权,举此一例,可见其它。
其实,在那时期其它军阀也是这样。他们所率领的部队,占据一地或一省,既称督军,亦即省长,全是割地称雄。势力可能有大有小。他们与中央的关系是口头上的默契。若是强的中央,号令还被尊重;若是弱的政府,只好任他胡为。或者,美其名叫自治。北方固然如此,南方同样类似。这些军阀的势力基本上是来自各自率领的部队。但是,部队的维持则需要军饷。军饷要靠当地百姓,或强征迫收,或明目抢掠。所以,只有地大民富,才会军大势大。
最大军阀的好处是操纵政府,进而代表政府。然后,以名义上合法的地位,以原则上操纵的主权。譬如,用各地铁路权,用全国关税权,诸如此类作为抵押,向外国的银行(例如,日本的、英美的)进行种种贷款。他们所得,多数用来养军,备军,扩军。这些情况就是当年的怪现象。段祺瑞执政时曾是这样,张作霖是这样,吴佩孚也这样。彷佛这是(他们所知道的、而又在奉行的)唯一方法。所谓外国支持就是这类交易;张作霖与日本,吴佩孚与欧美。都是如此,关系密切。
曹锟想当总统,千方百计进行。吴佩孚原本是曹锟部将,所以对曹锟尊重和支持。曹锟为了要以合法名义当上总统,先逼退徐世昌,迎黎元洪复职,但又经常对黎百般刁难,数易总理,恐吓刻薄,直到迫黎辞职出逃。然后,曹锟利用每张选票5000大洋贿赂国会议员,于1923年10月6日当选为大总统,并且,只以一个月期限便又由贿选国会起草通过一部曹锟宪法。凡此种种,均惹非议。然后也因这些,便给奉系和其它人有借口笔诛口伐和出兵了。
1924年9月15日至11月3日又再发生「直奉战争」,是第二次,直系打败。这一回吴佩孚曾亲自督战山海关。不过,因为张作霖除了再领兵入关,又联络了皖系的幸存者浙江的军阀卢永祥,及南方军政府的孙中山,并且得到他们同意支持,或是出兵,或是声援,一齐向直系曹锟、吴佩妥出击。这种组合是第二次。战争分为东西两路进行。吴佩孚的江苏军队先与浙江的卢永祥开战,吴胜,卢败;卢逃日本。另一路是,北阻奉军。直系第十一师师长冯玉祥本是领军去打奉系张作霖,但他阵前倒戈之后回师北京。接着,冯玉祥进行三件事 一、把总统曹锟抓了起来,二、把满清废帝傅仪赶出紫禁城,三、电南方孙中山立即北上议和。与此同时,吴佩孚因面对南北的夹击,终于不敌,退向湖南,那时但求自保,就此把北京让给了奉系及冯玉祥。
由此可见,这些军阀间的战争,口头上是维护法统,实质上是抢权夺地。就以「直奉战争」而论,本就是北方的派系之战,不过南方也间接介入了。因此,直、奉间的胜负,亦影响到南方。譬如,第一次时,奉系败了,因孙曾帮奉,被直系鼓动陈炯明在广州造反,把孙迫回上海去了。第二次时,奉系胜了,又孙亦声援,随即获冯玉祥电邀上北京议和。其实,如果认真分析,这类以夺权抢地的战争,也无所谓正义或不正义。其目标始终是,一、消灭敌对军力,二、瓜分所有权益,不外如此而已。只是,这时的孙中山大概基于过去的错折和失败,也欲采取灵活应对策略,同意北上,姑且谋和。
因为据冯玉祥后来透露的单方面构想,本是意图以孙中山掌政,以张作霖掌军,若能达成南北统一,便可同创新局。但冯没有想到,孙还未抵北京,他已经失势了。书包 网 。 想看书来
第2章,第3节:孙文逝世,举国同哀
陈天璇《中国历史何其易下编》现代史
第2章,第3节:孙文逝世,举国同哀
第2章,第3节:
孙文逝世,举国同哀
孙文自从一而再地南下在广州组军政府以来,一直主张北伐,图武力达统一。其后1925年之北上议和,应该是异数,反其道而行。这好象突然欲急于求成,亦显然对时局作出妥协。因为,他已经两次计划北伐失败了,而且他依靠的力量一再证明,无论来自广西广东,他们最终还是军阀。南北同是一丘之貉,这都是痛苦的经验。所以,到1924年时候,孙中山在改变,一方面是决定联俄容共,另方面是不排除南北和。因为,过去既能与西南军阀谋共事,今后亦能与东北军阀搞合作。在直奉战争前,孙不仅发声明反对曹锟与吴佩孚,并同时联络了张作霖以及段祺瑞。冯玉祥的阵前倒戈是宗意外,孙中山的答应北上亦很仓促。冯10月25日致电孙;孙10月27日就答允。孙对北上议和并没寄望过大。他只认为即使失败,也是一次很好宣传。所以,去得轻松,随员不多。他唯一的议和主张就是呼吁召开「国民会议」,然后希望通过开会,寻求两大对策:一、对内,结束军阀统治,解决中国的统一和建设问题;二、对外,废除不平等的条约,反对外国强权侵略。这就是他动身之前「北上宣言」所强调的中心内容。然而,最不幸是,此行事与愿违;孙最后在北京病死了,南北并没议和。
孙中山是广东中山人,于1866年,出生于当地的翠享村。名文,字德明,号日新,后改号逸仙。因是中山人,世称孙中山。他曾于1878年随母、兄赴美国檀香山读书。后回香港继续,1892年毕业于香港西医书院,随而行医澳门、广州等地。1894年曾至天津,上书李鸿章,提出过变法,但是未被采纳,遂于11月在檀香山建「兴中会」,呼吁振兴中会,提倡革命运动。1895年把总部移至香港,准备在广州起义,因事泄逃亡国外。1900年又潜回惠州筹划起义,又因失败,再次外逃。继在国外宣扬革命。1905年他在日本把兴中会、华兴会、和光复会联合起来组成「中国同盟会」,他任总理,提出「驱除鞑虏,恢复中华,建立民国,平均地权」革命政纲,然后又以「民族、民权、民生」的「三*义」作为实施的指导学说。从那以后,同盟会先后组织和领导十次起义,最后才于1911年10月10日的武昌起义成功地连续占据了武汉三镇开创共和。孙中山自美国返回南京,被推选为第一任临时大总统,1912年1月1日就职,宣布国民政府成立。2月下旬满清皇帝傅仪正式逊位,3月底孙让临时总统位给袁世凯,迁都北京,国会改选。同年,同盟会改组而成「国民党」,孙被推举为理事长,声言弃政,督办铁路,党务交宋教仁主持。但宋不久被人刺杀。孙认是袁世凯指使。复出活动,与袁对抗。发动「二次革命」,失败后逃日本。旋把国民党改组中华革命党,派遣志士回国展开武装斗争,但是未见成效。孙继组革命军,在中国四方分设司令部,与袁世凯政府针锋相对。1915年10月在东京与宋庆龄结婚。1916年袁世凯改称帝,孙发起护国讨袁运动。3月袁被迫撤消帝制,6月因众叛亲离忧愤死。其部众北洋军继续掌权控制北京。孙遂把中华革命党总部迁回上海,随亦归国,到处演讲,呼吁依循「临时约法」恢复国会。继而因有段祺瑞与黎元洪的院府之争,使军阀张勋1917年7月扶出傅仪复辟帝制。于是自7月起孙南下广州组织军政府谋对抗。又军阀段祺瑞随赶走张勋与清帝,控制国会,操纵总统。孙以「真共和对假共和」为号召,提出「护法运动」,并欲发兵北伐。但广州军政府的组成主力是西南军阀。他们其实旨在割据,北伐因而随发随止。然后孙反被排挤了,他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