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其它地方亦各效尤。但成败不一。国共武斗,从此展开。
查实,八一南昌举义,是仓促计划的。那时,*中央按照第三国际指示已于7月12日进行了改组。*书记陈独秀被停职,由周恩来、李立三、张太雷、张国焘等五人为中央临时政治局常委,主持业务。13日发出党员撤出国民党通知。15日才定在江西南昌举行武装起义,并委派周恩来为敌前委员会书记,进行组织和领导的工作。而且可能亦因同日是武汉政府下令分共的开始。7月25日周恩来等一大批共产党人抵达南昌。经过实地研究安排,并决定在8月1日举事。主要武装力量有三:一是叶挺率部,二是贺龙率部,三是朱德率部。因朱德兼任南昌公安局长,辖下还有两个警察大队。总兵力共三万人。当时驻守南昌是国民党第五路军朱培德所部约有一万人,战斗力较弱。8月1日凌晨,以贺龙为代总指挥、叶挺为代前敌总指挥、刘伯承为参谋长、郭沫若为政治部主任,打响起义枪声。鏖战达数小时,遂占据南昌城。敌前委会召开联席会议,组织和推举由共产党员及有国民党左派人士参加的「中国国民党革命委员会」,发出通缉蒋介石、汪精卫「背叛革命」的通缉令、「联席会议宣言」、「八一革命宣言」等一系列文件,并以宋庆龄、周恩来、朱德、谭平山、吴玉章、林祖涵、贺龙、浑代英、郭沫若、苏兆征、叶挺、张国焘、徐特立、彭湃、李立三、邓演达、何香凝等二十五人为委员,并且推吴玉章为秘书长。其委员中宋庆龄、邓演达、何香凝等人虽未到南昌,但却是国民党成员中左派。因有他们,以国民党革命立场指责蒋、汪,顺理成章。
敌前委会还把起义部队改编为三个军,沿用其「国民革命军第二方面军」的番号,下辖第九军军长韦杵、副军长朱德;第十一军军长叶挺、党代表聂荣臻;第二十军军长贺龙、党代表廖干吾。8月5日撤出南昌,挥师南下,欲取广州。但是过经两个月的征战,终在粤北受挫分散。
又在同阶段中,另有其它共产党人起义。较著名的,计有毛泽东领导的湖南秋收起义(1927 年9月9日在湖南及江西边界);张太雷领导的广州起义(1927 年12月10日);彭德怀领导的平江起义(1928年7月22日在湖南)。
然而,这些大小型的起义,都有先胜后挫特色,他们队伍均或先或后受到国民党遣军*。伤亡相当严重,部份匿入山中。遂开始另一轮红军游击根据地的发展。小型抗争不减,分区分地奋战。有些扩展为有规模红军。
其中尤其以毛泽东领导的湖南秋收起义更值得一提,因他所率队伍后来进入井岗山,率先开创了根据地。
他曾在武汉参加了「八七会议」,会后他被派到湖南领导秋收起义。当地共产党委已成功组织了八千多人,其中除部份是国民革命军外,还有煤矿起义工人及农民自卫队等,编四个团,称「工农革命军第一军第一师」。计分三路,先袭外围城镇,然后合取长沙。9月9日开始,战斗未如理想。后来余部败退浏阳。毛泽东因事前曾被敌军扣留,合围长沙之战无法参加。他脱身后赶上部队,改带他们转移南下。至江西时,只剩千人。于是,他改称「工农革命军第一军第一团」。10月间,队伍抵湘赣交界的罗霄山脉中段井岗山,就在那里开始第一个农村革命根据地。
又南昌起义后的朱德所率革命军,1928 年4月28日辗转至江西与毛泽东会师。5月4日,朱、毛两支队伍合二万人改编为「中国工农红军第四军」,朱德任军长,毛泽东任党代表,陈毅任政治部主任,王尔琢任参谋长,分三个师九个团。此后「朱、毛红军」逐渐发展为蒋介石的劲敌。
无疑,国民党的「清共分共」,对*是惨痛教训,而且所受打击至大。因此,*高层针对时势于1927 年8月7日在武汉召开急紧会议,既否定过去书记陈独秀的协妥政策,又决议发起工人在各城市进行暴动。但相继失败。
之后检讨原因,就是,败于盲目冒险,败于攻占城市。这曾是当时的*中央策略。就以南昌起义为例。南昌是胜利占据了,但是却不能继续守。这是这类问题关键。因而南下。一路征战。据称当时的目的地是希望取广州。原因曾说有四:一、它是大城市;二、它是近海边;三、它是富裕区;四、它是革命地。当时的战略思想是,大城市才可以引发工运,工人最终才是革命先锋。大城市可充首都,大城市四通八达。此其一。广州近海,珠江通海。那时的主要考虑是,外来海运接济容易。此其二。广州富裕,粮物丰盈;军饷粮饷条件较好。此其三。另外,孙中山三次在广州成立政府,有革命渊源,起宣传作用。此其四。南昌那支起义军的当时战略就是,按照上述原则,选广州为目标。如果成功夺取广州,又建成革命政府后,进则北伐,一如孙的构想;退则独立,至少可以做到分庭抗礼。
所以,这种军事冒险行动,曾实行了一段时期。瞿秋白、李立三相继被责盲动,不再当最高中央领导了,第三国际遣王明等人返中国领导党务,指挥斗争,亦无转机。后来甚至连*中央的原来所在地上海也难以从容运作,又接二连三因为工人运动受到国民党*,迫于形势,为安全计,1933年1月,由上海迁瑞金。继而*中央有部份领导人检讨这些其后被批判的盲动错误。直至发生长征,才出现了更大的转折点,就真正放弃进攻城市了。自此转而把力量投向农乡去,及后,以乡村包围城市,逐步走向最终建立中华人民共和国的胜利之路。
但有一个较长阶段,以上这一系列的工农起义都因势孤力弱,或被围攻*,或是远匿入山,化为游击队伍,转战农乡之间。直至他们最终建根据地,或投向井岗山朱、毛红军,才又再度凝聚力量,给国民党造成威胁。这又引发蒋介石发动围攻;虽前后曾五次,依然未为所败。这里,套毛泽东一句名言:「星星之火,可以燎原。」红军由起义起,逐渐成长壮大,后来把蒋介石打败,建立社会主义中国。现时,红军叫「人民解放军」,又「八月一日」这天南昌起义后因而创建工农红军,称建军节。
史家认为,南昌起义是*有红军的起点。一方面是国共双方开始了武力交锋;另方面是国共首次合作以血腥收场。两方走在一起的依据曾因孙中山主张「联俄容共」,既被蒋汪否决,改采「驱俄清共」,双方对立,分道扬镳。
从理论信仰讲,当年国民党是想仿效欧美式的资本主义共和;共产党则响往苏联的社会主义政制,取向迥异。
自此,*这支军队,一般简称红军,自1927年8月1日在南昌诞生以后,先以马列主义为革命思想的引导,又得到毛泽东等将帅战略的指挥,紧密地与广大人民连在一起,依靠群众,发动群众,在坚持带领人民去努力推翻帝国主义、封建主义、官僚资本主义在中国推行的统治和压迫的斗争下,不屈不挠,逐渐成长。这又与自辛亥革命以来层出不穷的「武人从政,武人掌政」的众多军阀军队有本质上的不同。即使是蒋介石及其属下的国民党内其它将领,仍派系繁多,并权斗不断。部份史家认为,他们与过往的军阀,仅五十步与一百步;彷佛,只有大小之分,难有界说之别。因此,中国二十年代续有割据与反割据的大战和小战。而又朱、毛会师井岗山后,正如毛泽东1928年曾赋诗:「山下旌旗在望,山头鼓角相闻。敌军围困万千重,我自岿然不动。」随后更多队伍赶到那里凝聚:「早已森严壁垒,更加众志成城。」井岗山一带遂变成别有天地,甚至出现「分田分地真忙」。唯是另处中原大地,「风云突变,军阀重开战,洒向人间都是怨。」皆因国民党内总司令多的是,谁该发号施令?又或谁该听谁?于是战争又起!txt电子书分享平台
第2章,第8节:中原大战,同党操戈
陈天璇《中国历史何其易下编》现代史
第2章,第8节:中原大战,同党操戈
第2章,第8节:
中原大战,同党操戈
中原大战,曾被部份史家称为「国民新军阀」之间因争权夺利而引发的最大也同时是最后一场战争,它发生于1930年5月至11月,敌对双方各自动员超过百万之众,战线延绵千里,长达七个多月,结果,蒋介石(以南京政府的名义进行讨逆)打败了国民党内合军的阎(锡山)、冯(玉祥)、李(宗仁)。 从而雄视中国军政,成为唯我独尊的总司令。所以称「中原大战」,因当时重要战争皆发生在河南省内,河南自古称为「中原」,故以此称。又因为这一场战争,连汪精卫都参加了,就更显出战争的背后和目的都因「由谁掌权」之争,不是「党内政纲」之别。有些史家因偏袒国民党,多避而不谈,原因也在此。
导致中原大战的远因是宁汉合流之后,国民党内军队中编成了四大集团军系,就是,第一集团军(总司令蒋介石)、第二集团军(总司令冯玉祥)、第三集团军(总司令阎锡山)、第四集团军(总司令李宗仁)。他们联合发兵展开了第二期北伐。其实即是合力攻打操纵北京政府的北洋奉系军阀张作霖。鏖战两月,张作霖败。张退关外,忽被炸死。其子接替,仍据东北。阎锡山部占取北京。同年底东北张学良,通电宣布加入国民党,故此东北称易帜归顺。其统军改名,一切仍依旧。不过,北京政府因而结束。南京公布统一全国。蒋介石以缩减军队人数节省军饷为理由,下令对其它三个集团军进行改编。以当年的情况而论,军少则力少,力少则无权,所以冯阎李均反对。这就是随而逐步引发中原大战的近因。正如当时在南京基本上一直支持蒋介石的李济深曾直接向蒋表示:「你不裁自己的军队,只减别人所部,这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