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历史何其易下编》

下载本书

添加书签

中国历史何其易下编- 第34部分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认。6月25日朝鲜战争爆发。6月27日,曾经声言不干预中国内战的美国,突然又以太平洋的安全为由插手。总统杜鲁门命令第七舰队进驻台湾海峡,从而阻隔着国共内战的延续与军事冲突。

第4章,第9节:两个政府,两个国号
陈天璇《中国历史何其易下编》现代史

  第4章,第9节:两个政府,两个国号

  第9节: 

  两个政府,两个国号

  国共曾二次合作,又二次决裂交锋。之前携手,是因为有共同敌人;之后互斗,是无法一起组政府。其中最大的分歧是,彼此政纲有别。国民党自翔是依循孙中山的三*义,意图走资本主义建国;共产党则毫不诿言,信仰马列并发展马列,要带中国进入一个共产主义社会。

  抗战胜利初期,国共聚首和谈,一度同意以非武力方式来解决彼此的分歧,例如,如何组联合政府,如何改编八路军,甚至因而举行首届政治协商代表会议研讨细节。那是在1946年1月10日至31日,曾以国民党8人、共产党7人、*同盟9人、青年党5人、无党派人士9人等38位代表在重庆召开,并且通过了政府改组案、和平建国纲领案、军事问题案、国民大会案、协议五五宪草的修改原则12项等决议案,并组织宪草审议委员会。总目标是,先制订全国的宪法,然后达成军政合一。这段国共间最融洽的合作雏议,却因各方代表多寡的问题触礁,而且,竟是就未来政府内所占席位多一名少一名之差未能继续。当时*对新政府所提的要求是,共产党与*同盟应合占十四席。国民党不同意,只允给十三席。争议的关键是,政府委员商定为总数四十名,重大事情要三分二才可通过。十三名与十四名的分别就是,不足与刚多于三分一。国共间的互不信任,本来是可以理解的;但是,*欲与*同盟合起来成否决之数,以防万一,国民党有顾虑。各不让步,争持半年;原定国民代表大会为此一延再延。最后国民党决定无共产党及*同盟代表参加也可如期召开。这分明是等于宣布国共从此各走各路。果然,周恩来在会外招待中外记者,直斥此举非法,离南京,飞延安。但是制宪国民大会继续,出席者有1701人,虽然共产党与*同盟代表合计349人均没参加。大会由1946年11月15日开幕至12月24日闭幕,会后宣布通过「*宪法」及「选举法」,并定于一年后(即1947年12月25日)开始实施。随即在1947年,3月7日,正式驱逐*驻南京的最后一批代表;3月10日,下令国军进攻延安。6月30日,向全国发通缉令捉拿毛泽东及朱德等*军政领袖。

  就在国共内战期间,国民党步入行宪期。首先按规定再选出全国白区代表,继而举行首届行宪后的国民大会,于1948年5月1日结束前选举蒋介石及李宗仁为正、副总统,并公布国民党自此还政于民,不再是*。

  但经过两年多内战,*在军事上以弱胜强,至1949年1月,已占取了东北及华北。于是,在国共较量中,开始处于上风。又由于金圆卷的改革及随后的贬值,造成白区内经济混乱和灾难性崩溃,使国民政府的声誉大跌,蒋介石亦在责骂中下野。李宗仁接替后,一度要求言和。国共又再商谈如何合组政府。至4月因无具体结果,*遂决定诉诸武力。自那时候开始,*双管齐下,一方面以武力意图解放全中国,务击败国民党,收编投降国军;另方面是争取其它党及中间派,回到先前决议,筹另组新政府。1949年3月,毛泽东已率员从西柏坡搬进北平。

  由6月15日至19日,在*组织和召集下,一个名为「新政治协商会议筹备会」便在北平召开。参加这次会议的除了中国共产党代表之外,还有其它*党派、各界*团体、各界*人士、全国少数民族、海外华侨代表等二十多个单位,共计134人出席。会议通过筹备会的「组织条例」和有关单位「名额规定」,选出了筹备会常委会成员,并推举毛泽东为主任,周恩来等为副主任。6月30日毛泽东发表「论人民*专政」一文,阐述「新中国」的未来性质。文内指出,中国今后将会实行人民*专政。它将会是一个「以工人阶级为领导的、以工农联盟为基础的、包括城市小资产阶级及民族资产阶级的」政权;它对人民实行*,对反对派实行专政。这将是新中国。

  随后,由9月21日至30日,在共产党领导下,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一届全体会议在北平中南海举行。与会代表共计635人,暂行全国代表大会职权,并在通过一系列议案及「共同纲领」后,先决议成立「中华人民共和国」,继而,选举了毛泽东为中央人民政府委员会主席,朱德、刘少奇、宋庆龄、李济深、张澜、高岗等为副主席。同时确定国旗、国徽、和首都所在地。北平亦改称北京。

  10月1日,中央人民政府委员会召开第一次会议,任命周恩来为政务院总理兼外交部长、毛泽东为军事委员会主席、朱德为人民解放军总司令、沈钧儒为最高人民法院院长、罗荣桓为最高人民检察署检察长。同日下午三时,开国大典在首都天安门广场举行;有三十万人参加典礼,并由毛泽东向世界各国宣告: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央人民政府是代表中华人民共和国全国人民的唯一合法政府。随后举行阅兵式和*。此后,10月1日被定为国庆节。

  史家当年强调,新中国的诞生,是中国绝大多数长期处于下层那大部份人民的胜利!它不仅把三千多年来的封建传统势力,又同时把一百多年来的帝国主义势力,和把二十多年来的新兴官僚资本主义势力就此一齐推翻。但是这些总括性的成功比喻,未免太兴奋同时太乐观了。因为被指为代表着新兴官僚资本利益的国民党仍未完全瓦解;尤其始料不及就是,重获美国支持,撤至台湾对垒。

  其实,在4月23日南京被*攻占之前,蒋介石已派陈诚安排撤往台湾。为确保这一据点,全岛5月起*。被同时派往台湾的有孙立人、蒋经国等,专责改组设防部署。期间,蒋介石虽然暂不称「总统」,却以「党魁」(亦即「总裁」)身份,依然以党治国,继续发号施令。在最后的败溃阶段,李宗仁落得空衔,只能只身潜香港。蒋介石则军政实权在握,相继迁都广州、重庆、成都,之后登机外逃。7月访菲律宾,8月访问南韩。他所争取和寄望的苟安,是最后的*盟友和最后的武力靠山,美国。年底飞抵台北,下令封锁沿海,凭海峡一水之隔且栖身。

  海军原是*最薄弱的一环,这就给蒋介石一个喘息机会。本来在进行解放战争的后期,于1949年10月17日占取厦门之后,*即于同月24日遣三个团攻金门,并曾登陆与岛上守军激战三昼夜,因无后援,全军覆没。这是*当年唯一败仗。从8月至11月,*尽占舟山群岛等30多个小岛屿,但国军始终守住台澎列岛金门马祖。接着朝鲜战争爆发,美国派军舰巡台海,开始另番景象。

  国共间这一轮四年内战,一方未尽全胜,另方败后尚存,皆因美国突又从中插手。其实,主要还是因为世界大局骤变。战后两强,美苏对立。因政治意识形态的分歧,彼此部署,开始冷战。毛泽东向共产主义认同,国际间采取一面倒外交,急访苏联,中苏协约,巩固人民*专政政权。蒋介石以孙中山为号召,把美国牢抓视作救命草,美台结盟,岛国可保,开始做其*之梦。于是,中国人自此有两个政府,两个国号。中华人民共和国在北京统治大陆版图,*在台北却声称它是合法政府。又因美国之助,中国在联合国的席位,续由国府独占。

  成王败寇,古今雷同。在中国大陆范围内,朱德于开国大典阅兵时发出迅速肃清国民党残余的军令,命解放一切未解放的国土,命*一切反革命的匪徒,至1951年2月人民政府公布有关「惩治条例」时达到高潮。至1952年底,镇反基本完成;至1953年底,剿匪作战结束。据称,总共有二百四十余万的武装匪徒及反革命曾被消灭。谁王谁寇,历史上名号反复,高下总以成败判。不为奇!

第4章:红区与白区的对立,小结
陈天璇《中国历史何其易下编》现代史

  第4章:红区与白区的对立,小结

  第4章:红区与白区的对立,小结

  对立的较量与进程

  在四十年代整整十年中,最大的特色是国共间的明争暗斗。笼统地讲,前五年是,共同抗日,貌合神离,互相计算;后五年是,不能合作,公开决裂,生死较量。两大结果就是:一、日本宣布投降;二、*统治大陆。

  争与斗的导因,是分歧与对立。国共有太多的分歧,遂引发连串的对立。其表现是,不断较量。双方的目标是务要分出高下,以武力输赢决胜,看今后谁主浮沉。

  本来,四十年代的前半段,依然是中日战争期。国共同意携手抗日,彼此分了地盘任务,国军打正面防御战,*打敌后游击战。但是,自日本改变策略,支持汪精卫组政府,展开以华制华,日军退居二线。所以,在全国范围内,基本停止正面战争。但因汪政权的介入,代替日军执行治安,同时,更在日占区及游击区内,大举展开连场清乡扫荡。于是在这一阶段内,敌我矛盾因而转化。过去是中国人保土卫国对日本军的反侵略之战,顿演变为中国人与中国人直接对阵的「剿乱」与「反剿乱」之战。然后国军大批降日,随被改编为保安队,出现蒋汪合流,间接联同*。因此,那时候的国共对立,是暗斗,非明争。这也就是*经历「艰难时期,三面受敌」的红军大损折时期。从1941年至1943年,红军数目减少了十万。

  不过,由于世界政局变化,日军向太平洋进军,中国与美、英等合盟对抗日军,因而派遣十万国军远征缅甸,这才使游击区的战斗缓下来。*无需派兵参加。所以,当远征军在缅甸败退损兵时,国共之间

小提示:按 回车 [Enter] 键 返回书目,按 ← 键 返回上一页, 按 → 键 进入下一页。 赞一下 添加书签加入书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