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过,由于世界政局变化,日军向太平洋进军,中国与美、英等合盟对抗日军,因而派遣十万国军远征缅甸,这才使游击区的战斗缓下来。*无需派兵参加。所以,当远征军在缅甸败退损兵时,国共之间,此消彼长。但蒋介石的理由是欲打通并保持外界对后方的运输接济。
抗战时期国共间的两大后方,一在西南重庆,一在西北延安。前者赖西方援助接济,奢华日子总算继续;后者靠当地农民支持,强调克苦朴素渡日。这两种生活方式,形成强烈的比对。两种不同社会,预告未来走向。前者吸引着中上层城市小资阶层人士;后者凝聚着更多的下层劳苦大众。在那时候,政治上的意识形态实为次要,经济上的拥有认同,分了选择。故此,所谓红区、白区,既是城乡之分,又有贫富之别。一崇资本主义,一慕共产主义。各以蒋介石或毛泽东为代表。泾渭分明,基本对立。
在抗战结束前,日军大批南下,主要是意图为东南亚的颓局增援。国军沿路阻止,三次会战失利,损兵无数,声誉大挫。这轮长达八个月的中日大战,由于主要属于正面战场战争,*及游击队并未首当其冲,甚至可以闻风相应刻意回避。故此,国共间的得失又是一消一长。
所以,不管有意抑或巧合,直至日本最后宣布投降之前,国共间的较量,多少渗杂计算。原因约如上述。
胜利了,和平了,国共内争随而继起,是涉及如何分成果。有两个方面:一、日军撤走,由谁前去接收;留下地盘由谁驻军,留下军备由谁拥有。二、改组政府,如何才算公平;因为直至那时为止,政府实由一党操纵。
国民党想继续一党独占独尊。共产党则据理力争。胜利是人民的,成果应归人民。于是,就有军政合一,还政于民之议。国共再携手,开政协大会,倡联合政府。蒋毛二人表面达成协定。骨子里双方又两手准备。谈谈打打,争分夺秒,遂开始了另一个五年的军政抗衡与对立。
美国插手居中调停,自言持中,一面帮国民党运兵,又一面为冷战部署。关键是在最后由谁接收东北。最明显事实是,调停之前,东北并无国军,只*和苏军。调停之后,苏军撤出,国军据有城市,*退守乡村。甚至还有美军登陆占了青岛。那时候苏联完全对美国让步。
尽管如此,国民党败。随后四年,国共内战,共产党竟然由弱转强,转捩点就是夺取东北。彼此兵力在*收编国军降兵后,因而易位,弱变强,强变弱。三大战役之后,国军阵营大乱。蒋介石下野了,毛泽东进北平。局势急转直下,华北已取,华中在握,渡长江,势如虹。
又国民政府在统治大陆最后时期,那段有关金圆卷的经济改革,使多数有产者变穷,更加导致民心尽失。至于在此之前召开那幕制宪国民大会,根本不把全国人民是否参与当一回事,接着通过所谓宪法,选出行宪后的总统,也不能不以没有共产党及*同盟代表出席为憾事。
然而,*于国军败退中在北平开政协大会,虽也曾广邀其它政党及各界代表甚至海外华侨等赴会,但因反对*民党已逃台北,这个协商大会,何其美中不足。对此毛泽东说,新中国是只对人民*,向反对者专政。
总之,这十年的国共对立,导致出现两个政府;可不为奇。最无奈是,中国,这个国家,自此两个国号。
*应该完全没有想到,国民党战败仍可以不降。政权继续,偏安台湾。较量的结果是,胜者未尽全胜。。 最好的txt下载网
第5章:自主与附庸的对立,导言
陈天璇《中国历史何其易下编》现代史
第5章:自主与附庸的对立,导言
第5章:自主与附庸的对立,导言
当时的形势与问题
中国五十年代的关键大事是与苏联的关系决裂。
中国共产党于1949年能在中国大陆上取得政权,当然是因为得到大多数中国人民的赏识和拥护,同时亦多少因为曾经有苏联在背后支持与赞助。*的党史对此亦亳不诿言,中国共产党从开始建党起便一直深受苏联的长期影响及制约。第一届全国代表大会时就有苏联的代表参加。第二届时更全体通过加入共产国际组织。亦即是说,*一度是第三国际组织的成员,一切听令于该组织的决策和指示。这个组织本来是由苏联列宁创建,目的就是在全世界推行共产主义。中国共产党人当时相信,只有马列主义能救中国。事实亦的确证明是如此,现时中国人民站起来了。可以面对国际列强而无惧色;可以抗拒任何威胁而不低头。中国走到这一步,确实是亳不简单。这其间曾有艰辛的程历,及前仆后继的奋斗牺牲。尤其是在最初阶段,许多党员赴俄受训。然后回来担当党内领导,在推行政策时,对于第三国际,几乎可以说是唯命是从。当然其中出了许多差错,也因而遭遇过诸般失败。后来第三国际在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宣告解散,所有成员,包括*,算是独立自主,各走各自道路。其实,在信仰和遵行共产主义的国际政党之内,苏联在史大林领导期间,仍是这方面运动的盟主。*幸好出了个旷世奇才毛泽东,他把中国农业社会特色用到马列主义,以农民代替工人,组红军建根据地。最后以乡村包围城市的斗争策略在全中国各地挫败了蒋介石势力。中华人民共和国就这样建立了。
既是党的主席,又是国家主席,毛泽东就职后不久就去苏联,见当时的领袖史大林,谈中俄互助合作条约。毛泽东逗留了将近两个月,才终于得到了第一批外援。中国因为连年战争,生产破坏,一穷二白,能够取得苏联答应在建设上给予援助,在当时是及时的,亦显然是必要的。为此,回来之后中国向全世界宣布,在国际的冷战局面,采取一面倒的联俄外交政策。那时由于政制分歧,世界分了两大阵营,一以苏联为首,一以美国为首。朝鲜半岛在美俄两国的插手之下,分了南韩北韩,开始兵戎相见。南韩在美军协助下,把北韩迫至鸭绿江。出于地缘及政制的接近,中国毅然出兵支援北韩。配备次等的志愿军竟然与美军打成平手;更令人惊讶是,中国恢复生产,完成土地改革,开始着手建国。三年后提早完成第一个五年计划。因为成绩十分好,上下增加了信心。可是,与此同时,俄国史大林死去,赫鲁晓夫夺了权,他一方面全面推翻史大林的政策,另方面与美国接触缓和双方对立。中国不同意赫鲁晓夫否定史大林;也不同意与美国的和平过渡策略。但是,导致中苏公开交恶的是,1958年苏联要求要在中国领海组建联合舰队及设置长波电台,毛泽东认为那属主权问题坚决地拒绝。之后,中国曾对金门展开炮轰,事前并未预先知会苏联。台湾海峡气氛因而紧张,美俄关系随即亦受影响。为此,赫鲁晓夫曾公开声援印度,并唆使印度掀起中印边界冲突,给*多制造麻烦,作为另类惩戒;另外还在真理报上撰文讥讽毛泽东搞人民公社妄图超越英国。1959年召开共产国际大会谴责*及阿尔巴尼亚犯教条的史大林主义。*抗议离场返国。1960年苏联撕毁中苏互助经济合同并撤走全部在华工作的专家,引致建设停止,并逼中国还债。至此,中苏关系正式决裂。
然而,从历史的进程来看,中国才完全地摆脱附庸,自力更生。无论在外交上抑或在内政上,亦名副其实地达到独立自主,我行我素。她一方面义正词严地与苏联在理论上争辩马列主义路线,又另方面应付美国策划的全球发达国家对华的经济封锁。她挣扎在饥饿的边缘,却冀期早日实现共产,遂有惊心动魄的大跃进与人民公社的出现。中国人在追求自强自富的道路上,由1912年至1961年,经过半个世纪努力,中国终于做到了真正自强。
当然,还有下一步要寻找的自富之道,那是另一个五十年的迂回较量。自强自富是中国人的现代史。
以下是补充这一解释的这十年内有关大事。 。 想看书来
第5章,第1节:毛周访俄,胸有成竹
陈天璇《中国历史何其易下编》现代史
第5章,第1节:毛周访俄,胸有成竹
第5章,第1节:
毛周访俄,胸有成竹
*建国之后,首宗国家大事就是毛周访俄。
是毛泽东先去的;后来周恩来也去。毛泽东在莫斯科逗留了两个月;周恩来也带着一团人去了一个月。
为什么要去?而且,还要两个去?其实,背后原因简单。他们去找苏联帮忙。希望对方能够在经济上帮忙。中国连年打仗,生产破坏,一穷二白。什么都没有,人民要吃饭。如今是毛、周等人在治理天下,总要想个办法。苏联除了是共产阵营中的老大哥,还是第二次世界大战后的两大强国之一。另一个是美国。当然不能够去找美国,因美国是支持蒋介石。冷战已经开始,分了两大阵营。
所以,去找苏联帮忙是顺理成章的。问题就是,世上那有免费午餐。就此,毛泽东一直在心里盘算,苏联将会提出要些什么?而又中国能够答应什么?出发之前,*密议,其中最多人担心是别把中国权益出卖。除此之外,毛泽东还显然考虑到过往的政见不和,如何应对。
历史地讲,在*取得全国政权之前,中苏两党关系并不算融洽。自从1943年共产国际解散后,毛亦在延安进行过一场整风运动。那时因为共产国际解散,*作为前者一个支部,获得了形式上的独立性。延安整风就是从思想上改变了*长期以来对苏共一直有的迷信;亦就是因为独立了,在毛泽东领导下的*中央在抗日战争与国共内战时,只坚持着自己的斗争路线,对史大林的指示阳奉阴违。所以,毛与史之间是有过节的。另外,史大林在二次大战结束后,乘机侵占一系列中国利益,譬如,迫使国民党政府
小提示:按 回车 [Enter] 键 返回书目,按 ← 键 返回上一页, 按 → 键 进入下一页。
赞一下
添加书签加入书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