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国课堂:军阀总统》

下载本书

添加书签

民国课堂:军阀总统- 第2部分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为了继续供徐世昌兄弟读书,徐夫人开始变卖自己的珠宝首饰,直到家中已再无可变卖的器物。1868年,徐家的生活已经贫困不堪。这一年,河南卫辉府下了一场大雨,这场雨持续了一个月左右,徐家的房子因为年久失修,房顶不断漏雨,书房的墙壁出现了坍塌,无奈之下,徐世昌只好停止读书,文献记载他“辍读累月”。几年之后,徐世昌已经长到十七岁,已经有能力分担母亲的负担了。1871年,为了继续自己的学业,他到表叔陈仲英家设馆,一边给低年级的学生当家教赚钱,一边自学。以后的几年,徐世昌先后到沁阳、太康、淮宁等地游历,一边广交文人雅士、贤师益友,一边教书授课,补贴家用。慢慢地,徐家的生活也就稍稍宽裕了。◇米◇花◇书◇库◇ ;http://www。7mihua。com

    儿时困苦的家境,母亲的严格教育,不仅让徐世昌兄弟两人继承了徐母坚忍、进取的品质,更成就了他们出众的才华。能够赚到一些银两之后,徐世昌便带着弟弟到处游学,尽自己所能照顾弟弟。后来,两人一起参加科举考试,双双中举,一时间传为佳话。

    结盟袁世凯

    徐世昌父亲早亡,家境贫寒,童年拮据的生活,使他必须寒窗苦读,从而造就了他中庸内敛的性格;袁世凯出身名门望族,从小呼朋唤友,性格慷慨任侠。两人性格迥异、出身不同,他们的不期而遇,不仅改变了各自的人生,也对清末民初的政治、军事、外交等方面产生了非常深远的影响。

    光绪八年(1882年)年底,河南开封在几场北风席卷之后进入了深冬,天地间一片肃杀。腊月初八这天,本该清净的小纸坊街上却忽然热闹起来。这条街上居住的多是普通人家,而今天却突然来了很多衣着体面的人物,他们都是来向徐家兄弟道贺的。这一天是徐老夫人的寿辰,同时也是徐家庆祝两兄弟同榜中举设宴款待的日子。徐老夫人在院里乐得满面春风,对她而言,两个儿子的中举远比自己的寿辰更让她高兴,因为这意味着她多年的劳累没有白费,徐家终于实现了光耀门庭的夙愿。

    这年6月,徐世昌和徐世光一起到顺天府应试,随后两人双双中举,“公中一百五十四名,弟世光中七十五名太夫人甚喜”。

    徐家兄弟同榜中举的消息很快在乡里传开,名人贤士纷纷前来祝贺。在人群中,有一个二十五岁上下的年轻人格外出众,他就是袁世凯。此时袁世凯已经参军多年,昔日的纨绔子弟早已变成训练有素的官兵,他的到来,让徐世光感到十分光彩。这个时候,袁、徐二人已经是多年的好友,他们的相识,要追溯到三年前。

    光绪四年(1878年),袁世凯在河南陈州闲居,创立了“丽泽山房”和“勿欺山房”两个文社,专门以文会友,一时间文人雅士云集。第二年(1879年),徐世昌应邀到淮宁县(今河南淮阳,属陈州管辖)担任文职。陈州袁端敏公祠有一个园子,闲暇时候,徐世昌到这里游园,恰逢袁世凯在园中读书。看到徐世昌相貌堂堂,袁世凯觉得此人一定不俗,便殷切地前去攀谈。袁世凯见对方谈吐不凡,而徐世昌也觉得袁世凯见识广博,两人相见恨晚,遂成莫逆之交。正如历史记载:
第5节:
    “郡城袁端敏公祠有园,暇往游,适袁世凯慰廷读书园中,见公状貌伟岸,殷勤按晤,纵谈当时之务,惊以为奇,因委心纳交。”

    徐世昌早年穷困,险些因凑不足盘缠而无法参加科举。袁世凯见状,多次资助徐世昌。光绪八年(1882年)科考之前,袁世凯送徐世昌百两银子,这才解了徐家的燃眉之急。有人说徐、袁二人的结盟是在袁世凯小站练兵的时候,实际上,他们的互帮互助早已开始。

    徐世昌中举后又参加了两次科考,一次未中,第二次中进士,授翰林院编修,而弟弟徐世光未中。巧的是,在1882年参加科考之前,徐世昌因为担心落榜,曾到京城前门外的一家庙中求签,签上写有“光前裕后,昌大其门庭”,似乎恰与弟弟科举名次比哥哥靠前,但最终是哥哥把徐家发扬光大相吻合。在这期间,徐世昌与袁世凯的来往日渐频繁,而此时的袁世凯仕途并不得意。 ̄米 ̄花 ̄书 ̄库 ̄ ;www。7mihua。com

    徐世昌自被授翰林院编修之后,在京闲居九年。1894年,甲午中日战争爆发,7月,李鸿章率军抵达平壤,然而,由于军队实力悬殊,清军大败。朝廷上下产生了以李鸿藻、荣禄为主的反对李鸿章的声音。徐世昌一直密切关注时局,甲午战争爆发后,救国心切的徐世昌开始联合各方力量,进行了弹劾李鸿章,支持张之洞、奕䜣的一些活动。在这个过程中,徐世昌曾多次与袁世凯商讨时局,他隐约感到袁世凯或许能担当起拯救清政府的重任,于是时不时向朝廷推荐袁世凯。这一年,袁世凯从朝鲜归国,不久就被派到天津督练新军,而他之所以能以“拔贡生”的身份被朝廷派到天津督练新军,除了他在朝鲜立下的战功卓越之外,徐世昌也功不可没。

    而徐世昌人生真正的转折点,是在放弃五品翰林之位投靠袁世凯之后。

    光绪二十一年(1895年),刚刚在朝鲜立下战功的袁世凯接替胡燏棻的位置,奉旨到天津小站扩练“定武军”,更名“新建陆军”。这是甲午战争之后清政府首次尝试以西方模式训练军队,小站也因此成了清末第一支近代化编练军队的诞生地,袁世凯早起的盟友也多是在天津小站汇集。

    小站位于天津东南七十里,远离城区,周边都是荒蛮之地,人迹罕至,鲜有人知。袁世凯来到小站之后,广募新兵,聘用德国教官,全部采用西方新式武器,参考西方军队编制和操练方法,很快就建立起一支有别于清廷军队的武装力量。这时候,徐世昌在朝中如鱼得水,而袁世凯却抱着绝对的信心,以一纸奏疏把徐世昌调到天津来。

    1897年夏天,头戴五品顶戴、身穿藏青朝服的徐世昌在北洋新军官兵的簇拥下来到袁世凯面前,这两个兄弟已经好久不见,袁世凯顾不上寒暄,直接把徐世昌拉进厅内讲起了他对新建陆军的规划。袁世凯神采奕奕地向徐世昌展示自己这两年来的成绩,并和他交流关于兵种设置、训练方法、征兵标准、机构设置、军制改革等方面的想法,此时距离甲午战争已经过去了两年,看着操场上训练有素的士兵们,两个正当年的男人仿佛看到了清朝的希望。

    袁世凯邀请徐世昌加入,起初徐世昌还有些犹豫,但看了小站训练出的精英部队之后,徐世昌果断放弃了在朝中的五品翰林身份,一心一意地投靠到袁世凯麾下,徐、袁二人正式结盟。
第6节:
    1897年秋,徐世昌应张之洞之邀请到武昌,先后参观了很多近现代工厂、武备学堂及名胜古迹,大概受到袁世凯的影响,每每与人交谈,总要提及军队改革的问题。年底,张之洞想挽留徐世昌,但徐世昌义无反顾地返回北方,选择在小站和袁世凯一起实现他们的梦想。

    徐、袁二人不仅性格互补,在治理军队的才能上也非常合拍。袁世凯偏武,负责统管军队操练,徐世昌则偏文,充当类似军师的角色,“每日治牍外,阅各种操法,演试各种新炮,考校各学堂,仍乘间看书,研求戎略”。

    徐世昌到小站后不久,袁世凯因为滥杀无辜及克扣军饷被告发,荣禄和陈奎龙奉旨前来查办。如果袁世凯这时被朝廷撤职,那么他今后的宏图伟略就再也无法施展了。幸亏徐世昌及时出现,在陈奎龙和荣禄之间巧妙周旋,才使袁世凯化解了这场危机。

    通过这件事我们可以看到,徐、袁二人结盟并不是徐世昌投靠袁世凯,而是两人互相依靠、互相扶持,徐世昌通过袁世凯得到了提拔,政治地位不断提高,而袁世凯也因为有了徐世昌,才避免了很多麻烦,袁对徐一直心存感激,以至于袁在企图称帝复辟时,还一度想得到徐世昌的支持。

    助袁叛光绪,巧治东三省

    1895年春夏交替之际,康有为的一封《上皇帝万言书》在京城上层官僚之间传得沸沸扬扬。当时,甲午中日战争刚刚结束不久,中国的战败以及割地赔款等不平等条约的签订,使全国上下沉醉在大国美梦中的人们惊醒。伴随着通商口岸的开放,一些有志之士得以接触到更多的西方思想和技术,这使他们产生了求变图强的愿望。在这些有识之士当中,以康有为、梁启超为代表的维新派希望通过对内的改革,如实行君主立宪、发展实业、改革军事教育、改变社会风气等,实现救亡图存的目标。在维新派看来,中华大国已经到了岌岌可危、非变不可的时候,必须采取行动效法西方,才能救亡图存。

    这段时间,袁世凯从朝鲜战场归国不久,在北京闲居,之后被任命为督办军务处行走,而徐世昌已经在朝中担任翰林编修这个闲职多年,对康有为的上书行为自然十分关切。

    康有为的万言书很快在同僚之间传开了,他对时局分析透彻,言辞恳切,得到了很多人的支持,然而,这封备受关注的奏折却三次被督察等部门拒绝上呈,怎么也递不到皇帝面前。徐、袁二人对康有为的魄力和胆识十分钦佩,帮助康有为通过督办政务处第四次上呈奏书,结果仍旧失败了,不过,通过这次交流,徐、袁二人对康有为的认同感更深了一步。

    尽管史料没有记载,但我们仍然可以猜测,徐、袁二人在看了康有为的《上光绪皇帝万言

小提示:按 回车 [Enter] 键 返回书目,按 ← 键 返回上一页, 按 → 键 进入下一页。 赞一下 添加书签加入书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