尽管史料没有记载,但我们仍然可以猜测,徐、袁二人在看了康有为的《上光绪皇帝万言书》之后倍受鼓舞,他们仿佛看到了挽救清朝的希望,以至当康有为成立强学会时,徐、袁二人不仅加入以示支持,还为其四处筹款募捐。
第7节:
然而,募捐归募捐,徐世昌始终认为变法这件事不靠谱。他在朝中九年,深知帝、后矛盾之深,朝廷利益纷争之复杂。光绪势单力薄,以一个光杆皇帝和几个意气书生之力,怎能对抗羽翼丰满、党朋众多的慈禧太后?他认为康有为等人的努力不过是“画人以回天,无可望矣”,他努力克制着内心的激情,也劝说袁世凯不要轻易表明立场。
1898年6月11日,光绪帝颁布《定国是诏》,决定采纳维新派的建议变法图强,而这场轰轰烈烈的变法运动仅仅持续了一百零三天,最终在慈禧势力的镇压下以失败告终。有人认为,在这其中,袁世凯的叛变是光绪变法失败的重要原因,其实,在袁世凯背后,徐世昌这个军师起到了不小的作用。
光绪颁布《定国是诏》前后,慈禧已经布下天罗地网,准备在是年10月与光绪同去天津阅兵时将其废除。当时袁世凯正在天津小站主持练兵,光绪希望得到袁世凯的帮助,曾多次派亲信前去游说。袁世凯正值盛年,意气风发,也曾希望通过一种新的尝试,改变中国被列强瓜分欺凌的命运。他表面答应光绪,在变法当天出兵支持,也曾书信给徐世昌,称“必亡必分之道,必须大变法”——清朝已经到了即将灭亡的时候,必须进行彻底的改革了。
9月14日,光绪召见袁世凯,徐世昌陪同一起回京。18日夜里,谭嗣同夜访袁世凯,再次劝说袁世凯勤王护驾,袁世凯满口答应。第二天,徐世昌为了探听虚实,亲自到康有为寓所,“相与痛哭以感动之”。9月20日,光绪再次召见袁世凯,这一次,袁世凯似乎已经站在了光绪一边,他言辞恳切地分析了维新派存在的诸多问题,向皇帝提出了不少中肯的建议。
袁世凯本身性格豪爽,不拘小节,自己本身有意报国,如果没有徐世昌的点拨,袁恐怕也会和康有为、谭嗣同一样丢掉官位甚至性命。徐世昌只比袁世凯大四岁,但比起袁世凯来,他的城府似乎深很多。
尽管徐世昌也深受维新派鼓舞,但他仍能冷静、理性地为袁世凯分析当前的局势:慈禧太后党羽众多,深谙政治斗争之术,未等光绪下诏,京城外肯定早有重兵临城;光绪和康有为即使再有救国热情,也不过是几个不懂政治斗争的书生,和慈禧对抗,简直就是鸡蛋碰石头。你我在朝中多年,最终的使命是什么?就是救清朝于将亡,救百姓于水火。一旦投靠了光绪阵营,很可能理想没有实现,就先葬送了自己的性命。
在徐世昌的劝说下,袁世凯动摇了。当晚,袁世凯奉光绪密旨出宫时恰好撞见荣禄,向荣禄全盘托出事情,9月21日,光绪被软禁,持续了一百零三天的维新变法就此结束了,而袁世凯则得到了受慈禧重用的机会。
袁世凯得到重用,徐世昌的仕途就更加平坦了。不久,徐、袁二人因平定了山东的“匪乱”,促使清廷和德国议和,立下了不小的功绩,袁世凯授命直隶总督兼北洋大臣,徐世昌也因此得到了更多接近慈禧的机会。凭借出色的才华和众人的推举,1906年,徐世昌终于得到了大展拳脚的机会——被朝廷派往东北治理三省之乱。
东北地区作为满族的发源地和蓬勃地,历来受到清朝统治者的重视。顺治十年(1653年)以后,清政府为了抵御沙俄的入侵,维护“龙兴之地”的地位,设奉天、吉林、黑龙江三将军,以军、政一体的模式对东北地区实行封锁统治,这样一来,尽管在一定程度上使东北地区的资源得以保存,但却极大地限制了东北的发展。清朝初年,大量汉人从东北逃亡,耕地荒废,“败瓦颓垣,沃野千里,有土无人,全无可恃”。
19世纪末,来自沿海的列强入侵令清政府应接不暇,沙俄趁机侵略东北,与清廷先后签订了《天津条约》、《瑷珲条约》、《北京条约》三个不平等条约,使东北丢失了一百四十多万平方公里的领土。甲午战争之后,日本也趁火打劫,占领了辽东半岛等地,大量城镇成了边疆防御的城堡,人烟稀少,没有商业中心,只有“鸦片是历年进口的大宗货物”。
第8节:
1906年9月,朝廷以查办“目的事件”为由派徐世昌前往东三省,实际上是命其对东北三省政治、经济、民生等各个方面进行考察。徐世昌一行在东北历时三个月、行程数千里,终于在当年12月初返京,向朝廷提交了一份数十万字的报告,针对东北现存问题提出了非常翔实的解决方案。第二年三月初八,徐即以东三省总督、钦差大臣的身份前往东三省。这一次,他终于从袁世凯的背后走出来,成了幕前的一把手。
基于对东三省的了解,徐世昌到任以后做的第一件事就是改革政治体制、大规模收权。他收回三省将军至高无上的统治权,在各省设行省公署,各设总督一人统管行政事务,而三省将军府的事务则全部收归三省总督之下,也就是说,政治体制改革之后,徐世昌基本上已经成为东三省之王,拥有统领东三省的最高权力。
实际上,在徐世昌前往东北之前,他和袁世凯已经感到北洋集团与清朝贵族之间的矛盾越来越尖锐,后来袁世凯被罢免回老家疗养,由于徐获得了东北三省统治权,为北洋势力的向北转移提供了良好的机会,才使得北洋势力未被消灭。
徐世昌对东三省的吏治进行了整顿。他在任期间,不拘一格聘用人才,促进了大量外地人才的涌入;整顿官场风气,严厉打击贪污腐败,上任几个月间查处数十件贪案,上百贪官被革职查办,一时间东北风气纯明,徐的雷厉风行也誉满天下。
徐世昌接手东三省时,东三省财政均处于赤字境地,几近破产。他上任后,整理财政,设立银行,鼓励实业,引进外资,不到一年就把东三省的财政烂摊子收拾妥当。在徐世昌的努力下,几年内,东三省官办银行在国内开设分号七十余家,商办银行开设十数家,促使中国成为最早加入世界银行组织的国家之一。
徐世昌在东三省的功绩是全方位的,他主张广开商埠,鼓励外贸互市,鼓励发展农业、实业,兴办近代教育,建立了沿用至今的巡警制度,并在主权问题上对日、韩、俄保持强硬态度,暂时性地保护了我国领土的完整。在东北,徐世昌的政治能力得到了全方位的锻炼,也正是有了这些基础,才使他日后成为中华民国大总统变得顺理成章。
时局扑朔,两次引退
光绪三十四年(1908年)11月14日,光绪帝重病而故,第二天,与光绪“敌对”了半生的慈禧太后也随之离世,摇摇欲坠的清王朝,一下子落到了溥仪的身上。溥仪继位之后,他的父亲载沣登上“摄政王”之位。载沣向来反对袁世凯,尤其维新变法一事,载沣一直怀疑是袁世凯出卖了光绪,才导致光绪遭到被太后软禁的下场。为此,载沣一旦揽权,就立即解除了袁世凯在朝中的职位。袁世凯也深知常在朝中对自己不利,很识趣地回河南老家休养。1909年,新疆道监察御史江春霖弹劾庆亲王,徐世昌也受到牵连,朝廷将其降格为邮传部尚书,袁世凯休官在家,徐在朝中孤立无援,无奈之下只能静观其变。
很快,机会就来了。宣统三年(1911年),一场革命的暴风骤雨席卷清朝。10月10日,武昌起义爆发,清朝的大半领土沉浸在革命党的激情中,各省纷纷宣布独立,人们等待已久的变革终于到来。没有了慈禧和袁世凯的朝廷,在革命浪潮面前显得惶恐不安。
第9节:
旁观者清。徐世昌就是一个善于旁观的人,他没有深陷在清朝元老的身份里无法自拔,也没有在革命的浪潮中随波逐流。溥仪年幼,载沣无能,他清楚地意识到,清朝气数已尽,摆在眼前的只有两条路,要么加入革命党的行列,要么加入立宪派的阵营,不过在这之前,他必须帮助自己的好兄弟袁世凯再次出山。
袁世凯拥有庞大的嫡系部队。在他休官在家的日子里,他的党羽并没有停止煽风造势,到处散布只有请袁氏出山才能解救清朝危局的言论。与此同时,美、英两国也向清政府施压,希望袁世凯能出山。在这样的背景下,徐氏要想帮助袁世凯,其实是不费吹灰之力的。
武昌、汉口等地局势紧迫,10月18日,朝廷下发急电,催促袁世凯“力疾就道”,在徐世昌看来,这正是袁氏“坐地起价”的好时机。他向袁世凯提议,何不趁此机会“要挟”朝廷一把?于是,二人商议出六个条件,朝廷如不应允,袁世凯拒不还朝:%米%花%书%库% ;__
一、明年(即1912年)即开国会;
二、组织责任内阁;
三、宽容此次起事之人;
四、解除党禁;
五、需委以指挥水陆各军及关于军队编制之全权;
六、需与十分充足之军费。
索要军权、组织内阁、召开国会,实际上,这意味着徐世昌帮助袁世凯取得大权的同时,促使清政府向立宪制转型。眼下,革命党势力遍地开花,清廷已经没有讨价还价的余地,马上答应了袁世凯的所有条件,27日,朝廷任命袁世凯为钦差大臣兼湖广总督,并授权其号令所有海陆军及长江水师,任命徐世昌为军咨大臣。11月16日,袁世凯正式出任内阁总理大臣,开始组织内阁,由徐世昌参与内阁人事安排。
至此,徐世昌已经有意无意地在革命派和立宪派的道路上选择了后者。他帮助袁世凯组织内阁,实际上是有后续动作的——那就是顺理成章地推举袁世凯为新政府的最高统治者。他和袁氏
小提示:按 回车 [Enter] 键 返回书目,按 ← 键 返回上一页, 按 → 键 进入下一页。
赞一下
添加书签加入书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