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那就是顺理成章地推举袁世凯为新政府的最高统治者。他和袁氏很早相识,心照神交,休戚与共,他自认为最了解袁世凯,也认为袁氏是领导中国的不二人选。然而,革命党的速度超过了他的想象。1911年12月29日,正当徐、袁奏请朝廷召开临时国会,准备以公决的方式选择共和还是立宪的时候,孙中山在南京被推举为中华民国临时大总统,一下子打破了徐世昌和袁世凯的如意算盘。
后人多认为袁世凯从孙中山手中“窃取”了大总统之位,如果放在当时,很多人并不这么看,尤其从徐世昌的角度来看,他们代表清朝廷组织内阁,议决国家选择何种制度,具有权威地位,南京方面宣布独立是不被承认的。因此当他们得知孙文担任大总统后,立即停止国会,向南京方面发电质问:“选举总统是何用意?设国会议决君主立宪,该政府及总统是否亦立即取消?”
第10节:
这一质问不要紧,原本意见不一的南方革命党立即出现了分歧,革命党内一部分人认为,清政府没有宣布解散,南京独立便不会得到民众的认可。于是,1912年初,张謇密电袁世凯,称如果袁能逼迫清廷逊位,南方愿意推举袁世凯为大总统,紧接着,汪精卫也提出了类似的条件,这样一来,孙中山也不得不向袁世凯保证,只要他能让清廷退位,自己愿意将大总统之职让给袁世凯。
实际上,在袁世凯担任内阁总理大臣总揽大权之后,清政府就已经形同虚设,逼迫清廷退位实在轻而易举。1912年2月12日,清廷宣告退位,这一次,徐世昌又一次“暗度陈仓”,帮了袁世凯一把。
原来,清廷退位诏书是由张謇主笔起草的,在诏书中,徐世昌加了一句话,使南方革命党对同意袁世凯担任大总统一事无法反悔:“由袁世凯以全权组织临时共和政府,与民军协商统一办法。”尽管这句话引起了孙中山等人的强烈不满,但诏书已经公之天下,无法悔改。就这样,徐世昌又一次帮助袁世凯,使他成为了真正的一国之主,正如前人所说:力荐袁氏为湖广督者,世昌也;乞袁氏组织内阁者,世昌也;清室退位,请以袁氏为代表者,亦世昌也。r米r花r书r库r ;www。7mihua。com
徐世昌帮助袁世凯可谓“步步得手”,然而,他却不是一个贪恋权位的人。袁世凯担任大总统后不久,他就离开了北平,到青岛隐居。
这次“隐居”并非真隐,而是徐世昌维护个人形象的计谋。他作为前清元老,选择隐居,保住了自己德高望重的形象,而后如果袁世凯再请他出山,此时他与前清再无瓜葛。徐在青岛居住期间,与袁世凯的书信往来并未中断,他仍然以旁观者的身份静观时局变幻。1913年6月,“二次革命”爆发,第二年年初,徐世昌终于在袁大总统的诚恳邀请下再次出山,担当起“国务卿”的重任。
权力往往使人迷惑。尝到了大总统甜头的袁世凯日渐觉得离不开这个位置,做了一日大总统,便想做一世大总统。慢慢地,他也忘记了年轻时与徐世昌指点江山时的满腔抱负,唯一的愿望就是让自己甚至自己的后代成为永远的“大总统”。
历史在前进的过程中也总会暂时倒退,中国几千年帝制,猛然转型使很多人感到不适。当袁世凯产生当皇帝的念头时,在百姓当中也产生了一些希望复辟的舆论,这使得袁世凯更加得意忘形,看不清事情本相。1914年,袁开始着手准备复辟事宜,而作为袁世凯“指路明灯”的徐世昌,生平第一次与袁世凯决裂。善于旁观的他深知,民主共和已经是不可逆转的历史潮流,任何逆历史潮流而行的,都不会有好结果。他多次劝说袁世凯,不但没有得到袁的理解,反而被袁认为不再与自己同道。
作为袁的挚友,徐世昌不能看他一意孤行地错下去。他对“还政于皇帝”的谬议严格禁止,还于1914年11月23日颁布严禁“归政”的政令,规定“造作谰言,著书立说以及开会集议而紊乱国宪者,照内乱罪从严治罪”。
出于自身利益的需要,当时美、英、日等驻中国使节纷纷赞成袁世凯称帝,“外国使节无一不赞成”,被权力蒙蔽的袁世凯以为,自己登基当皇帝是众望所归了,徐世昌的努力几乎白费。
第11节:
即使再无奈、再气愤,徐世昌也没有办法再改变现实。1915年10月28日,徐世昌交付了官印、钥匙等物品,再次引退,表示不再过问政事。他在日记中写道:“人各有志,志为仙佛之人多则国弱,志为圣贤之人多则国治,志为帝王之人多则国乱。”在他看来,他的时代有太多的人“志为帝王”,国家岂有不乱之理?
袁世凯复辟的结果众人皆知。他不顾徐世昌和舆论的反对,改行君主立宪制,颁布《新皇室典范》,废弃《临时约法》,引起了全国公愤,护国军起义,孙中山武装反袁,袁世凯自己的亲信也纷纷反对他,受到内外围攻的袁世凯终于一病不起。
当全天下反袁时,或许唯一没有对他痛加指责的就是他一生的挚友、曾因复辟帝制与他分道扬镳的徐世昌。袁世凯临终前,徐世昌赶回京城,两人“相见挥涕”,徐责怪袁世凯当初不听自己的劝告,一意孤行,乃至落得如此下场,而袁世凯则没有多说,只是说“家事唯恐子孙处理不当,敢以相托,且乞主持丧务善后”。徐世昌也不再多说,“慨然许诺”。╋米╋花╋书╋库╋ ;__
一死一生才见真交情。徐、袁自青年相识,在徐最为贫贱之时,袁往往出手相助;尽管二人晚年分道扬镳,但在徐世昌心里,袁世凯或许永远都是年轻时代那个称自己为“菊人大哥”的仗义青年。
溥仪“恩准”,就任大总统
徐世昌的一生担任过很多职务,他超乎常人的才能在政治、经济、军事、文化等方面都有突出表现。不过,对于徐世昌本人而言,他自始至终都是一个文人,不管他后来巧治东三省、辅佐袁世凯的政绩多么辉煌,在他的潜意识里,他仍旧是那个在清水衙门里终日与书相伴的翰林编修。
中国文人的归隐情结由来已久,从魏晋南北朝开始,很多才华卓越的文人便以归隐为豪。他们怀着报国济世的思想,一边希望“入世”广济苍生,一边又轻视财权,希望“出世”享受田园之乐。正因为有着根深蒂固的文人思想,在徐世昌身上,才会发生很多世人难以理解的事情:徐在朝中举足轻重,才华也绝不在袁世凯之下,然而,他宁可用大半生的时间支持和辅佐自己的好友袁世凯,也不愿主动出头担任要职;当袁世凯终于独揽大权,世人皆以为徐世昌终于能和袁世凯一起享受胜利果实之时,他却出人意料地宣布引退,不再过问政事徐世昌并不是一个贪图权力地位之人,他的思想与中国文人的“归隐”思想一脉相承,他心系国家又不图名利,因此才会屡次宣布远离政事,又因为政治的需要不得不重新涉政。
1916年6月,原本已经决定在河南隐居的徐世昌接到袁世凯病危的消息,连夜赶回北平,并接受了袁世凯的临终托付。这样一来,有归隐之心的徐世昌又不得不再次卷入政治的旋涡。
受袁世凯之托,徐世昌等人拟定大总统遗令,公告天下:依照《约法》第二十九条大总统因故去职,或不能视事时,副总统代行其职权。孰料,遗令一颁布,就引起了不小的波澜。民国建立之初,孙中山曾颁布《中华民国临时约法》,规定大总统去职之后,由副总统继任总统之职;而袁世凯上台后,又颁布了新的“约法”,规定副总统只有三天的代职期限,三天之后必须组织大总统选举会,从袁亲定的三个候选人中选出一位总统。当时黎元洪任副总统,而段祺瑞则在袁世凯亲定的候选人之列。尽管黎元洪最后当上了大总统,但由“约法”引起的府院之争却持续了两年之久。
以黎元洪为首的总统府集团和以段祺瑞为首的国务院集团之间的矛盾日益激烈。11月14日,徐世昌不得不再次返回京城,以“中间人”的身份调节两派矛盾。徐世昌以“不入政界”的文人身份自居,自称坚持中庸之道,绝不偏袒任何一方,也不从中谋取私利。他建议将矛盾最激烈的府派孙洪伊、院派徐树铮免职,任命张国淦为国务院秘书长,这样一来,府院之间的矛盾才得以暂时缓解。
国事日益混乱,徐世昌没有一天不想尽早脱身。然而,麻烦却接踵而来。1917年6月,张勋趁黎元洪与段祺瑞矛盾之际,率领“辫子军”进京,拥戴溥仪为皇帝,改此年为“宣统九年”,十二天后,张勋复辟破产。紧接着,黎元洪将国会解散,任冯国璋以副总统代理大总统事务,而段祺瑞仍旧担任内阁总理。这一次,徐世昌以为可以高枕无忧,再次宣布引退。
第12节:
然而,表面风平浪静的民国政府却充满了暗斗,府、院矛盾表面缓解,冯、段矛盾愈演愈烈,北洋集团各派系之间斗争不断,竟到了“国事日益糜烂,事事龌龊”的地步。有人希望徐世昌能够出面调解冯、段之间的矛盾,徐世昌感到为难:“昔日黄陂与芝泉府院明争,我尚能调解。但如今华甫与芝泉两派暗斗,我实无能为力。”黄陂即黎元洪,华甫即冯国璋,而芝泉则是指段祺瑞。徐世昌言下之意是,冯国璋与段祺瑞两派的矛盾已经到了不可调和的地步,自己这个“和事元老”也毫无办法。
冯、段两派的势力,都希望把自己的领袖推上大总统之位,各不相让。就在冯、段势力争执不下之际,一个主要由段祺瑞皖系军阀控制的新国会——安福国会产生了。段祺瑞的心腹徐树铮收买安福国会议员,实际控制国会选举。1918年8月,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