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朝的皇帝》

下载本书

添加书签

清朝的皇帝- 第3部分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笏〉睦つ慕ǎ叵侣窳肆娇诖筇刻旌蟀胍怪罅酵分砑郎瘢泄涑伞吧彻印保文茉僮。
  所以除大婚合卺之夕,一住坤宁宫东暖阁,以应故事之外,皇后从不住坤宁宫;这样一来,皇帝亦就不住乾清宫了。
  但乾清宫毕竟是皇帝的正寝,所以不管康熙崩于畅春园,雍正崩于圆明园,乾隆崩于养性殿,嘉庆、咸丰崩于避暑山庄,道光、同治崩于养心殿,光绪崩于瀛台,皆奉遗体于乾清宫,在此大殓或行正式祭礼。
  第二件要做的事,是遵奉遗命尊嫡母及生母为皇太后,再以奉太后懿旨的名义,以嫡福晋亦即所谓“元妃”为皇后。在此期间,处分重大事件,对外辄用“奉遗命”的字样,有关宫闱则用“奉懿旨”的字样。
  接下来是颁遗诏又称“哀诏”;然后钦天监择日在太和殿行即位礼,礼毕颁“恩诏”,布告天下,新皇帝已经正式产生。
  称为“恩诏”者,因为嗣君即位,与民更始,大赦天下,“非常赦所不原者咸赦除之”。所谓“常赦不原”即“十恶不赦”。此外耆龄百姓及孤苦无依者,赐帛赐米,亦有规定,总之加恩中外,所以称为“恩诏”。
  

新帝年号的确定
恩诏中还有最重要的一件事必须说明,即是定年号。新君的年号,照例由明年起算,而且非正式即位以后,不能颁年号。文宗崩于热河,穆宗未奉梓宫回京行即位礼,即有用新年号的“祺祥通宝”的“样钱”出现,为此,李莼客颇致讥评,殊不知此为别有经济上的理由之从权措施。以后会谈到,此处不赘。
  年号起于汉武帝,但历代帝皇似乎全未考虑到历史记载的方便,动辄改元,甚至一年之中,一改再改。直到明朝,始划一为一帝一年号而仍有例外:一是英宗,年号先为“正统”,复辟后改为“天顺”;二是光宗,万历四十八年秋即位,一月即崩,熹宗接位定明年年号为“天启”,如是,则光宗竟无年号,因定即位之日起至年底为止为“泰昌元年”。一年三帝两年号,在正统的王朝为一罕见的现象。但清朝的年号,自入关开始,一帝一号,始终正常。
  年号关乎“正朔”,等于御名的别称,自应较常人命名格外慎重,或出亲裁,或由军机大臣及南书房翰林拟呈圈定,皆几经斟酌,绝不会不通不妥,闹出宋太祖用伪号“乾德”的笑话。其原则大致如下:
  一、避免使用前朝末代年号的字眼,如“崇”与“祯”。
  二、声音响亮,绝无拗口之弊。
  三、最重要的是,要有一种深入浅出,令天下臣民共晓的涵义。
  自顺治以后,年号的涵义如下:
  1顺治——入关之初,天下未定,愿将顺民意,以求大治。此一年号显然有抚慰的用意在内。
  2康熙——天下既定,与民休息,希望安居乐业。
  3雍正——雍为雍亲王,正为正位。特选此两字,正见得其得位不正;世宗喜自作聪明,类此弄巧成拙之事甚多。
  4乾隆——乾卦在五伦中象征为男、父、君,用于年号自是指君。乾隆者“乾运兴隆”,可见高宗得位的基础是很薄弱的。此年号配合其他各种迹象,透露了许多秘密。
  5嘉庆——此年号为高宗内禅时所定,嘉是对嗣皇帝的嘉许、嘉勉,庆者高宗自祝。
  6道光——光大道统之意。清朝诸帝年号,道光的涵义比较空泛。
  7咸丰——道光年间,积极整顿盐务、漕运、河道,但鸦片战争的结果,显示财用不足,国势中衰;文宗即位,以求富足为第一要义,因称咸丰。
  8同治——穆宗年号本定“祺祥”,辛酉政变,“三凶”被逮,两宫垂帘,恭王执政,同治的涵义非常明显:太后临朝听政,并不专断,愿与亲贵大臣共同治国。
  9光绪——绪有二义,一为统绪,二为次绪。张衡《东京赋》:“故宗绪中圮。”注曰:“绪,统也。”所以年号用此绪字,既以表示德宗为外藩迎立,亦以表示兄终弟及的先后次序,于德宗的身份异常贴切。同光之际,词臣最盛,故能选用此精当深刻的字眼。光自是光大之意。
  10宣统——迎立溥仪的懿旨,明白宣告,溥仪入继为穆宗之子,兼祧德宗。此是根据慈禧的意旨,明白宣告统绪,用意亦在防止醇王一系,或者会引明世宗的故事,以皇帝“本生父”的身份,在宗法上引起争议。
   。。

御名如何避讳
在年号之外,御名应如何避讳,亦是在即位之初即须明白规定的一件大事,否则民间无所遵循,会发生触犯“大不敬”严重罪名的可能。
  清太祖名努尔哈赤,太宗名皇太极,世祖名福临,都是满洲语的译音,既未以汉文命名,自不发生避讳的问题。又自文宗开始,上一字不必避讳;而至德宗以后,对避讳亦不视为严重的问题,所以此处所说重点,在康、雍、乾、嘉、道、咸、同七朝皇帝御名避讳的规定。
  圣祖名玄烨。上一字改用元字;但如天地玄黄之玄、昭烈帝刘备字玄德之玄,都不能改用元字,则在书写时缺末笔作。其他字中有玄者,如弦等,亦准此书写。唯一的例外是畜生之畜,不必缺笔,否则反成大不敬了。下一字烨,以煜字代替。
  世宗名胤禛。胤改用允,他的兄弟均因此而改名,只有怡亲王,特旨仍用原名胤祥。至于《胤祚》《胤征》(《尚书》篇名)等,则用原字。下一字禛,以祯字代替。而胤祯原是他的同母弟皇十四子的原名,雍正既夺其位,复攘其名。这是中国历史上骨肉伦常之变的惨剧中最复杂的一重公案,正文中会细叙,此处不赘。
  高宗名弘曆(曆、歷的对应简体为历。——编注)。上一字弘改为宏,不过他的兄弟不必改名。此外如必须书原字为弘者,缺末笔。下一字曆,日改为止,作歷。历本改称时宪书。
  仁宗名颙琰。上一字之半,禺改为禹;下一字琰改为瑗。
  宣宗名绵宁。仁宗遗诏改名旻宁。旻字冷僻罕用,如必须用到时,日下之文缺一点,作?。
  文宗名奕。上一字不必避讳,永以为例;下一字缺末笔作,凡字中有宁者均准此书写。
  穆宗名载淳。淳中之子改为曰,作湻。
  至于德宗名载湉;下一字已成死字,毫无用处,故不避自避。溥仪之仪为常用字,但民间不避;当时清室衰微,犯讳亦无所谓;唯少数忠于清室的遗老,书仪字仍有缺笔。
  避讳是件很讨厌的事,倘或犯讳,重则有杀身之祸,轻亦不免影响前程,譬如乡会试写作俱佳,而一字犯讳,蓝榜贴出,这一科就算完了。
  但对后世史学研究者,特别是在考据方面,避讳的规定常是极好的线索,甚至是有力的证据。尤其是作为反证,例如鉴定书画版本的真伪,样样看来都真,唯独应避讳而未避,即可决其为伪。
  再举个具体的例子,《红楼梦》中很重要的一个本子,“己卯本”,我的朋友赵冈兄确定它出于怡亲王府,证据是抄本中遇“晓”字皆缺末笔,而其时——乾隆二十四年,怡亲王为胤祥的幼子弘晓,为避家讳,晓字缺笔,其说明确,毫无疑义。
  清朝诸帝,对避讳最注重的是世宗。避字讳以外,又避音讳,如禛字应念为“正”,即平声念作去声。皇十四子本名胤祯,极可能由于与御名胤禛字异而声同,以音讳为名,勒令改为胤,然后攘“祯”为己有。唐人特重避讳,但亦没有如许花样;西谚“人是政治的动物”,这句话用在清世宗身上,百分之百正确。
  

皇帝如何处理政事
下面要谈清朝皇帝的日常生活,分为公私两部分,先谈公的部分。
  这部分的生活,最重要的莫过于处理国政,主要的两项工作是:批阅章奏与召见臣工。
  明朝的章奏,统于通政使;清朝则以内奏事处为章奏出纳之地。除紧要奏折随到随递外,一般性的奏章,每日在宫门下钥,约莫下午五点钟,以黄匣贮送御前,在灯下批阅。看过,以指甲在奏折上划出不同的刻痕,由随侍太监依照刻痕,用朱笔代批。不同的刻痕所代表的意义是:
  一、“知道了”。用于备案性质的奏章。
  二、“议奏”。性质较为复杂,须由主管部院筹议办法请旨定夺。
  三、“该部知道”。所谓“该部”指主管部院,譬如某省学政奏报到差日期,则批“该部知道”,自是指礼部而言。
  以上三种是例行的处理办法;倘为重要而须请旨办理的事项,在乾隆以前,大致为亲裁指授,洋洋千言的批文不足为奇;嘉庆以后,则交军机处先作研究。凡前一日夜间所过目的奏折,次日五鼓时分,由内奏事处在乾清宫前发交各部院司官及各省提塘官,军机处亦由值班章京去“接早事”,俟军机大臣黎明到达,立即呈上阅看,交换意见,大致决定了处理原则,总在辰时(上午八点)以前,便要“见面”了。
  所谓“见面”便是晋见皇帝,地点总在养心殿东暖阁。皇帝一天召见的臣工,多寡不一,但第一批必是军机大臣,逐案请旨,决定后立刻由军机大臣转告“达拉密”(军机章京领班),写上谕呈御前,裁可封发,称为“寄信上谕”,简称“廷寄”。特别重要或机密者,由军机大臣亲自执笔。此为由“承旨”而“述旨”。军国大事,大致即在上午八时至十时这段时间内,君臣相商而定夺。
  军机退下后,方召见其他臣工。其顺序为:
  一、特旨召见人员,包括亲贵、各部院大臣、督抚等。
  二、外放封疆大吏“请训”及辞行,称为“陛辞”。
  三、道员、知府单独“引见”。
  四、州县官集体“引见”。
  这一顺序当然不是一成不变的,例如内务府大臣常在最后召见,因为所谈之事,涉于琐碎,费时较多,不如在该召见的人都召见过了,看辰光可以从容垂询。
  此外,亦有大臣请求召见,当面有所陈述。

小提示:按 回车 [Enter] 键 返回书目,按 ← 键 返回上一页, 按 → 键 进入下一页。 赞一下 添加书签加入书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