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今人物逍遥游》

下载本书

添加书签

古今人物逍遥游- 第21部分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林则徐的突然死去,为他保存了民族英雄的英名。如果晚死几年,他将玷污太平天国革命的血迹,和曾国藩、李鸿章、左宗棠一样,背负遗臭万年的恶名。太平天国革命是农民起义运动,是打倒异族统治的民族运动,参加镇压的一方,便成为反动的封建王朝的帮凶。我们认为林则徐是误信广西之乱乃为土客之间的当地人冲突,如认清此为反清的大规模民族起义,他是否会从容上任,衔命镇压,则不得而知。
  英人林洛列(Lindley)著有《太平天国》一书,指出林则徐曾收到太平天国领袖洪秀全的劝降书,因反应激烈,生病致死;这样说,林则徐是拒绝投降,出而镇压。但此说纯属恶意中伤,因为林则徐接受钦差大臣的钦命是在十月间,死在十月十九日的赴任途中;而洪秀全的金田起兵,是在十二月十日,这一天正是洪秀全的三十八岁生日,自封为天王。从时间上来说,太平军的起义是在林则徐死后,怎么可以胡言乱语林则徐曾接受洪秀全的劝降书呢?
  与太平军的微妙关系
  太平天国有十五年的命脉,其时清廷虽已渐走下坡,但仍保持相当的权威。太平天国之乱和当时各地的农民起义不可同日而语,其能建立伟业,完全出于开始几年的满帆风顺,风卷云涌。在他们起兵当初若能受当头棒喝,彻底剿平,也就不会带来清廷十五年之久的烦恼。这有几件凑巧的偶然事故,给太平天国带来好运。接连三次派往镇压的最高责任者相继死亡是第一桩:最初是林则徐之死,继而支援镇压的云贵提督张必禄的病死,林则徐的后任两江总督李星沅,又在到任之后死在广西武宣。
  林则徐之死,可说是清廷的一大痛恨事。从他虎门拒英的英雄事迹来看,他是一位团结内部的天才大政治家,依照当时清朝的规矩,能把周围的官僚团结起来,一丝不乱地协力抗英,的确是非有一股号召力难以成事。
  清朝的规矩,亦即清廷对待高级官僚的方式,采取“互相监视”的制度。清朝是满族入关统治中国的,所以在中央政府方面,相当于各省大臣的尚书,各以满人和汉人二人任命之。同一行政事务的长官,分属二人管理,就是采用互相督管的政策。次长级的侍郎,也分左侍郎和右侍郎,当然又是满汉各二人任命之。等于说同一部有两位部长和四位次长。曾国藩在镇压太平军之前,就担任过礼部右侍郎,也就是说除他之外,尚有一个汉人侍郎和二个满人侍郎。这是中央政府体制中的满汉互相监视的制度。
  地方政府也是一样。太平天国起兵前,广东巡抚(省长)是叶名琛,广西巡抚是郑祖琛,而管辖广东和广西的尚有两广总督,当时是徐广缙。这不是说巡抚之上有总督,而是说他们是对等的关系,互相“会同”处理地方政务。十年前鸦片战争即将爆发时,林则徐以钦差大臣的身份遣赴广东,当时的两广总督是邓廷桢,广东巡抚是怡良(满人),广东海关总督是豫厚庵(满人),广东水师提督是关天培。在这一地方高级官僚集团中,满汉人各占一半,在互相监视的体制下,林则徐登高一呼,他们都团结在他的身边,号令不紊,共同抗英,实在不简单。
  

永远的反烟英雄林则徐(4)
太平天国的起义,以破竹之势席卷了半壁江山,除了上面所说派赴镇压的三人最高责任者的猝死以外,清廷的互相监视体制也帮了太平军很大的忙。
  道光三十年(1850),两广总督徐广缙不知林则徐已死,奏请清廷派林则徐担任钦差大臣,兼任广西巡抚。因为他和广西巡抚郑祖琛有隙,说他老龄多病、粉饰太平。既知林则徐已死,就改任周天爵为广西巡抚。清廷再命李星沅接替林则徐为钦差大臣,但是钦差大臣李星沅和两广总督徐广缙却成为死对头,一方广西巡抚周天爵又偏向于徐广缙,他方广西提督向荣却和周天爵合不来。
  中英《南京条约》抄本(局部)
  这样,互相勾心斗角,明争暗斗,镇压军步伐就乱了。例如派来支持的湖南兵司令继雄,就是向荣的儿子,他不听周天爵的指挥,就改派四川兵来。而四川兵的军权又操在四川出身的军头向荣手中;另一方面,军粮、辎重的调度之权却是掌握在地方官手上,周天爵和他的靠山徐广缙,便多方刁难,诸多阻碍。钦差大臣李星沅站在一旁,无能为力,只能再奏请赶快从北京调派一位“总统将军”统筹军事。
  北京的皇帝,派遣大学士赛尚阿(满人)到广西来调停,并给李星沅、周天爵、向荣三人严重警告,意谓即使派出特使,三人不得袖手旁观,互相牵制,以坏大事。李星沅遵旨写信给向荣说:“异姓同心,无分彼此,和衷共济。”换句话说,大家不要争吵,让太平军渔翁得利。但是,赛尚阿还没到达之前,这位最高长官的钦差大臣李星沅就病死在广西武宣。清廷只得马上改任赛尚阿为钦差大臣。
  因死得名,永垂不朽
  这样看来,林则徐如不病死在潮州府普宁的赴任途上,得以进入广西经营几年,这些地方军政长官之间的摩擦也就不会发生,洪秀全的太平军也就无法扩大势力。可是,这样又会使林则徐成为镇压太平天国的罪魁。在他本人来说,却是因死得名,他永远是鸦片战争中的英雄。
  林则徐还有一个伟大功绩,却为后人忘记,那就是“林公井”,和左宗棠的“左公柳”前后辉映,永垂不朽。他被贬放新疆的三年岁月里,在地方上大力推行开垦事业,兴水利,垦良田。新疆的水利工程便是多多开拓沙漠绿洲:以天山山脉的冰水注入沙漠之中,成为下水道,再把地下水引到缺水的干漠地区,当地人称作“坎儿井”,这是自古有之的引水办法。林则徐到任之后,不知修筑了多少坎儿井,嘉惠干漠地区。因此,这些坎儿井便被命名为“林公井”,用来纪念林则徐。
  。 最好的txt下载网

不做皇帝有道理:曾国藩(1)
曾国藩:中兴名臣?名教卫道士?曾国藩凭他的赫赫威望,雄才大略,要取清帝而代,可以说唾手可得。何必在满洲人大难临头的时候,偏偏去做满清的孤臣孽子、中兴名臣?
  “盛世创业垂统英雄,襟怀豁达为第一义。末世扶危救难英雄,心力劳苦为第一义。”这段话,见于曾国藩正在镇压太平天国的咸丰十年(1960)所写的文章上。
  从这句话便可看出曾国藩这个人的心迹。他并不以创业垂统的英雄自居,因为他所处的时代并不是盛世。他自认为是扶危救难的英雄,因为他认清了面临的时代,是不折不扣的末世。他是很知道反求诸己的自省家,小心翼翼,刻苦耐劳,也就觉得只能以心力劳苦为第一义。从他的性格来说,稳扎稳打,如履薄冰,襟怀豁达也就可望而不可及了。
  这是他的自知之明,还是逃避心理?就让我们来检证他的一生,作出评论。
  “曾剃头”的湘勇
  曾国藩,湖南湘乡人,生于嘉庆十六年(1811),道光十八年(1838),亦即鸦片战争前二年,进士及第,年二十七岁。
  曾国藩像(民国年间绘)
  曾家在当地并非望族,湘乡也非人才荟萃之地,五百年来没有出过一位进士。可是,曾国藩之后,又出了一个毛泽东,湘乡、湘潭简直就变成无人不知的地灵人杰之地。曾国藩进士及第后,即被拔进翰林院,在中央任官,比起一般进士都被派往地方当县官来,算是比较幸运的一位。
  道光二十九年(1849),太平天国战争的前夕,曾国藩已任礼部右侍郎,也就是礼部四个次长级之一。翌年,道光皇帝驾崩,大葬举殡之仪,就是由这位礼部右侍郎挑重担。这和他的抑郁的性格很一致,他办起丧事来有条不紊。
  咸丰二年(1952),曾母去世,丁母忧,曾国藩回湘乡守制。通常守制是三年,但因夺情,仅在家乡不到一年。这在当时的习惯,曾国藩的夺情无可厚非。何况他年届四十,正是官场大干一番的年龄,古礼尽可大打折扣。曾国藩守母丧时的官职,是吏部左侍郎(内政部次长),正出差到江西主持试政,他回湖南守制的时间,具体说只有五个多月。
  在他回湖南守制的期间,太平天国的太平军已从广西出境,进攻湖南长沙。因久攻不陷,掉头转进湖北攻陷武昌。江南一带几乎被太平军席卷而入。湖南巡抚张亮基急得要命,正好这位中央高官归省在乡,便把曾国藩拉出来办团练,召集湖南各地子弟,加以训练,是一种地方义勇军,用来保乡安民。曾国藩任吏部左侍郎之前,曾有一段时间担任过兵部侍郎(国防部次长)的军职,多少还懂得军队的规矩。
  举国无可用之兵
  当时清朝的正规军,有满洲八旗和汉人绿营。原先让明兵闻风丧胆的八旗,入据关内以后,以征服者的地位,养尊处优,渐渐消磨了新兴民族的锐气。到三藩起事时,八旗的战斗力已远逊于入关时。康熙年间,平定三藩,主要是依赖效忠满清的汉人赵良栋、蔡毓荣等。后来乾隆帝平定准部、回疆、金川,虽然还是八旗、绿营并用,但是战斗力仍以绿营为主。乾隆四十六年(1781)有增兵之举,实在是有鉴于满洲八旗已不可用,而不得不增加兵额以应付他日非常的事变。
  可是,承平日久,连绿营的汉人军队也堕落了,将领熏染官习,兵卒骄顽疲弱,暮气日渐加深。到了嘉庆初年,川楚白莲教之役,绿营兵力也不能用了,清廷便开始依赖乡勇团练的力量。川楚白莲教平定后,清廷并没有再整顿废弛的军备,年复一年,积弊更重。到道光年间鸦片战争之役,清军根本不堪英军一击。从这时候起,清朝兵力的衰弱便完全暴露在民众的眼前。
  曾国藩看在眼里,深深感到八旗和绿营的腐败,他出手办乡勇团的团练,便采取了几个原则:第一,挑选兵员以农民子弟为主,取

小提示:按 回车 [Enter] 键 返回书目,按 ← 键 返回上一页, 按 → 键 进入下一页。 赞一下 添加书签加入书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