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想看书来
维新运动掌旗手:康有为(1)
康有为:戊戌政变前的改良运动康有为不主张流血的革命,不主张“铁血之苦”的暴力,康有为像他要用改良的主张改变现状。他的“大同思想”,就是非暴力的改良思想。
十九世纪末的中国,是存亡危急之秋,清王朝的腐败有目共睹,任谁处在这个时代,温和的便主张改良维新,激烈的便会要求革命。前者的代表人物就是康有为,他是改良运动的维新人物,他处在那个时代,自认为要担负起一个迫切的任务,必须打开主政者的眼界,给他们灌输维新变法的思想。
由上而下的改良运动维新思潮的澎湃,有两大来源:一是受到日本明治维新的刺激,一是看到太平天国革命的失败。
日本的维新运动就是“尊王攘夷”的运动,维新人物以恢复天皇的权威为号召,主张改良政治体制,走上君主立宪的道路,用一部明治宪法,维护资产阶级的政治统治。日本的明治维新成功了,给中国的士大夫阶级的冲击很大,急忙挺身而出,要取代“洋务运动”,主张中国也应该效法日本,实行维新变法的代表人物就是康有为。
太平天国革命是改朝换代的君权革命,用外夷的上帝宗教思想,想要推翻中原的儒教名教体制。早期的成功是在打倒异族统治的宣传上取得成果,晚期的失败则证明了上帝的宗教思想无法受到中国人的认同。
维新运动是一种由上而下的改良运动,变法的主张一定要有一位明君的赞同。最高主政者非到火烧眉毛绝不会同意改变体制,在“上不能保国,下不能保身”的情况下,惟一可走的路便是接受维新变法。康有为的变法主张能够让光绪帝同意,并下诏实行,则有一段过程。虽然,“戊戌变法”受到顽固派的打击,终归失败,可是康有为的变法运动,在中国近代史上却写下了不可湮灭的一页。
康有为生于咸丰八年(1858年),广东南海人,名祖诒,字广厦。另有一名叫康南海,以出生地名呼称。光绪二年(1876年)十八岁,乡试落第。因科举不利,便拜在朱次琦门下当门生。这位朱次琦,便是鼎鼎大名的朱九江先生,是专门研究程朱陆王的理学大家。康有为入门时,九江先生已是七十岁的高龄,思想落伍,无法满足这个求知欲旺强的青年。也就在二十一岁时,康有为自往香港去开眼界,接触到一些西方资本主义的事物。他到了这个英国殖民地,读了些介绍西学的书,感到外国资本主义国家有一套治国的办法。
三年后,康有为赴北京乡试,途次上海,又看到外国租界的许多进步的东西,便认为不能用旧时代看待“蛮夷”的眼光,去看待西方资产阶级所建设的现代国家;反过来看清朝封建统制下的中国,却是那样古老闭塞,老被外国资本主义国家侵略,处境江河日下。这样,康有为的革新思想产生了,他把学外国、搞改良当作救国真理。
光绪十四年(1888),康有为再往北京参加顺天乡试。当时正当中法战争后不久,不仅一些中国邻邦已被英、法侵占,而且英、俄又在中国边疆发动战争,日本也在朝鲜步步进逼,康有为看到这般情景,就写了五千字的上皇帝书,去叩紫禁城的大门。书中充满了他酝酿已久的变法思想,他主张赶紧变法改良,以挽救危局;还呼吁要是再迁延下去,就不堪设想了。他激怒了顽固守旧的官僚,被骂为“如此狂生”,注定落第。
治安策难上,江湖心未灰
康有为明知这封书无法送到皇帝那里,只是赋出一首诗,中有“治安一策知难上,只是江湖心未灰”,便打道回粤。但是,经过这次上书,他的名气大大地传扬开来。
康有为回到广东,开始招收学生讲学。于光绪十七年(1891),在广东长兴里设立名叫“万木草堂”的学馆。他写了《长兴学记》,开始宣讲他的改良主义教育思想。梁启超、麦孟华、徐勤等,先后来到这里学习。万木草堂开始只有二十多个学生,不到三年就达到一百多人。这里是他培养维新旗手、制造维新理论的场所。因他极力反对八股文,学生受到他的影响,都不愿参加科举考试。但他并非反体制的革命家,对他学生说;“我且考过,诸君何妨勉力为之,以慰父兄之心呢!”以此鼓励学生赴考。
维新运动掌旗手:康有为(2)
康有为一边教学,一边著作。《新学伪经考》、《孔子改制考》先后写成。《新学伪经考》是要打倒古文经,树立今文经在思想界的支配地位,使变法改良主张从传统的儒家思想中找到根据。他想引用经传,编造变法理论,来开展他的政治活动。
所谓“新学”,即指王莽的新朝之学,说这个古文经是捏造的伪经,是历代奉为神圣不可侵犯的假货。从怀疑古代孔子经书为出发点,用来动摇封建传统思想的根本,在客观上也打击了死守“祖宗家法”的顽固势力。这部书被清廷认定为“惑世诬民”的危险书,一再遭到清朝政府的禁毁。
《孔子改制考》是一部发挥“托古改制”思想的改良理论书,认定孔子是一个托古改制的大家。孔子述作的《六经》是托古改制的范本。康有为想用这些证明自己的变法主张是合理的,是对孔子的托古改制思想的继承和发扬。所谓《六经》即指《诗》、《书》、《礼》、《乐》、《易》、《春秋》六部书,本来是长期累积、流传下来的古代典籍,是经过孔子删订托古改制编出来的。从怀疑孔子删订古典的托古改制为出发点,用来动摇孔子是圣人的崇拜迷信思想,在客观上也打击了死守“圣人之道”的顽固势力。
康有为又写了《大同书》。他认为人世间是个大苦海,贫贱人有苦,富贵人有苦,连帝王将相也有苦。他主张把这个大苦海,变为“无邦国,无帝王,人人相亲,人人平等”的极乐世界。他想透过人的“本性”,发挥“不忍之心”,让人们互相携手,互相拥抱,来消灭革命的铁和血,走向“大同”。
换句话说,康有为不主张流血的革命,不主张“铁血之苦”的暴力,他要用改良的主张改变现状。他的“大同思想”,就是非暴力的改良思想。在以后主张暴力革命的人的眼里,康有为便成为一位地地道道“死抱住一个皇帝的资产阶级改良主义者”。
公车上书的领袖人物
光绪二十一年(1895)春天,康有为赴京参加会试。和他一起赴考的有他的学生梁启超、麦孟华。4月17日,李鸿章签订了屈辱的《马关条约》的消息传到北京,举人们大为震惊,康有为立刻要梁启超去发动广东籍举人联名上书,请求清政府不要批准这个丧权辱国的《马关条约》。
湖南籍举人闻风参加,由两省举人联名上书,到都察院(负责弹劾的最高机关)去打了头阵;江苏等九省的举人也跟着上书,台湾举人更声泪俱下地上书反对割让台湾。联名上书的举人合计一千数百人,平均年龄在四十岁以上。九天里,都察院门口车马盈巷,人群纷集,一时议论沸腾,激起了反对签约的巨大声浪。这就是轰动中外的“公车上书事件”。“公车”是封建王朝用公家车马接送征举的士人,后来人们就用“公车”作为举人入京应试的代称。
当时各省举人都齐集在达智桥的松筠庵开会,这个会址已被保留下来。他们又在5月2日一起去都察院,投呈上皇帝的请愿书。都察院推说皇帝已在条约上盖印,无可挽回。《公车上书》军机大臣孙毓汶更派出爪牙到各举人的寓所,叫他们不要损害自己的前途。可是,经此各省举人的共同行动,一潭死水的清朝政局,也就激起一阵波浪。
这次“公车上书”的领袖人物,就是七年前也上过书、知名度冲天的康有为。
康有为的上皇帝书长达一万四千多字。书中指出《马关条约》割地赔款的严重后果。还提出了一系列建议:一、皇帝赶快下诏罪己。二、迁都西安,以利再战。三、加紧练兵,将赔款转作军费。四、发愤变法,公举有能之士充当“议郎”。以上四项中的第四项,才是康有为认为最根本的强国大计。
康有为接着在6月间又写了上皇帝书,这是公车上书后的第二封。也就是第四次上书。5月间他中进士,被任为工部主事后,也曾上了一封长达一万三千字的上皇帝书(奏议)。在第四封书上主张赶快设立议院,认为当前应尽先做好几件事:一、下诏鼓励臣民踊跃陈述政见。二、邀请有识之士讨论国家大事。三、设立顾问馆供皇帝咨询。四、设立报馆互通声气。五、设置专门机关吸引贤才到政府任职。这封奏议,都察院不愿代转,推说他是工部主事,照例应由工部代递。他就去找工部尚书孙家鼐,但侍郎不画押。再找兵部尚书荣禄,他又是西太后的心腹,更不肯代递,因此这次上书也就被阻搁下来。
维新运动掌旗手:康有为(3)
在四次上皇帝书中,光绪帝看到的仅有第三封书。也就是这封被阻搁的第四封书的前一封,是公车上书后的第一封。光绪帝对变法要求很重视,曾转呈西太后备存。可是第四封所提的“设立议院”无法递呈到皇帝手上。康有为毫不灰心,就再去找光绪帝的老师任户部尚书的军机大臣翁同龢。他看到康有为的上书,大为触动,便降低身份以当朝一品大员,去访问小小的六品新官。
康有为受宠若惊,马上回拜他。两人进行了长时间的谈话。翁同龢首肯了康有为的变法主张,还透露给他光绪帝受制于西太后的宫廷内幕。
创办《万国公报》、强学会
同年8月,康有为自己凑资在北京创办一份报纸《万国公报》,后改名为《中外纪闻》。除转载清朝政府的奏章和在华外国人报刊上的文章外,另有论说一篇,由梁启超、麦孟华编写文稿。每期印一千份,送给北京的官员看,不收报费。随后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