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会,枪毙了叛徒罗保成。
日本鬼子是离不开汉奸和走狗的帮助的。半年之后,杨步仁又被其主子武装起来,他纠集了1000多名无赖、兵痞和国民党散兵游勇,又一次来到赣榆县。不过这次他提供给日本人的“高见”更为毒辣,就是与我军争夺海岸线控制权,妄图切断我山东八路军与苏北新四军的海上通路。他以赣榆县沿海重镇海头镇为依托,在北面的龙王庙设立据点,向县北面的另一沿海重镇柘汪镇步步逼近。杨步仁的军事行动,打乱了我军的战略部署,严重地阻碍了八路军与新四军的海上通道联系,这对新四军来说更加麻烦,因为以往新四军的干部赴延安都是走这条海路从柘汪口上岸到达山东,然后再由陆路越过津浦铁路去延安的。现在海上通道被阻,陈毅几次来信,恳请尽快解决。罗荣桓下决心再次解决叛徒杨步仁问题。1943年11月,罗荣桓下达命令,八路军发动了赣榆战役,彻底解决了赣榆县的敌伪军,一直打到海头镇。杨步仁失去了依托,只好带着残兵败将又一次由海上逃跑。随后,赣榆县伪县长王成凯为重建伪军,委任杨步仁为七十一旅一四一团团长,并代理七十一旅旅长。
王凤鸣逃跑后,罗荣桓立即以陈光和他自己的名义报告中央,“我们对王凤鸣有迁就姑息。这个错误我(荣桓)负责任,请求中央给予批评和处分。”王逃走的第2天,罗荣桓在师的政工会议上讲话,又就此作了公开的自我批评。罗荣桓的自我批评也确实符合实际。他一贯是与人为善的,总是把干部往好的方面估计,尊重干部的自觉性。但在对湖西“肃托”事件的处理上,则表现为对王凤鸣这样的人过于相信。
但是,王凤鸣作为一名军人,也爬过雪山,走过草地。他之所以能成为共产党军队中的一名中级干部,说明他也曾为革命作出过一定的贡献。他后来做出那些有害于党有害于八路军的事情来,是阶级报复,是私欲膨胀,还是由他的本性所决定的,人们没有完全搞明白。对于王凤鸣这样集战功和罪孽于一身的人,处理起来是非常困难的,这就难怪罗荣桓会产生失误。
18、收拾王凤鸣
王凤鸣也是一个参加过长征的老红军,曾任罗帅警卫员,红军政委,八路军苏鲁豫支队政治部主任兼四大队政委,(当时的四大队大队长就是后来名天下的万岁军38军军长梁兴初)115师686团团长等职务。
海陵位于滨海根据地的东南端,在赣榆、海州、郯城三县之间的新县,那里有一座马陵
山,故取名“海陵”。该区南临陇海路,东接赣榆,是山东与华中根据地联系的要冲。当时
在这一带活动的伪军头子,就是在湖西“肃托”中血债累累以后叛变投敌的王凤鸣。他这时
已改名杨步仁,当了伪军的别动队队长,驻在连云港一带。他所带领的伪军,不但在军事上
蚕食根据地,而且还施展毒辣的政治阴谋瓦解八路军。由于他对八路军,特别是对115师
的情况非常了解,所以给革命造成的损失相当大。他利用其在115师工作时建立的关系,
到处拉拢115师的人。其中在115师政治部当过协理员的罗保成等少数败类,就被他拉
了过去。
在日伪军组织的这次“扫荡”中,王凤鸣配合日军,极力蚕食滨海根据地的东南部地
区,一直到了大兴镇和欢墩埠,距115师师部长期驻扎过的蛟龙湾、朱范,只有一二十里
路,对滨海根据地的南部构成了严重威胁。
115师对王凤鸣早已恨之入骨,特别是罗荣桓政委,一直对自己未能严肃处理王凤鸣
而感到深深的自责和内疚。他念念不忘有一天要除掉王凤鸣这个心腹之患,以弥补其在处理
“肃托”事件中出现的过失。
当敌人合围滨海区的风声正紧,滨海根据地军民加紧准备反“扫荡”的时候,罗荣桓亲
自布置了海陵反蚕食战役。他要求教导2旅向南直插到陇海铁路,然后一一拔除铁路以北、
郯城赣榆之间的伪军据点。他特别强调,部队动作不要平推,要从敌人中间突破,像一把尖
刀一样,直插敌人的心脏。
罗荣桓要求参加反“扫荡”的部队,在战前要作好动员,保证每个指战员都明白什么是
“翻边战术”,以及海陵战役对根据地的意义,以提高全体参战人员的自觉性。他当然不会
忘记王凤鸣,因此特意安排了“打狗”运动,要求所属部队要狠狠打击王凤鸣、罗保成这一
类“癞皮狗”。
按照罗荣桓和陈光研究的部署,115师教导2旅在旅长曾国华和政委符竹庭的组织
下,战前对“翻边战术”进行了热烈的讨论,随后于1942年11月3日到8日,连克敌
伪据点16处,把王凤鸣1200余人的别动队打得七零八落,只剩下200多人,可惜没
有抓到王凤鸣这个叛徒。但是,这时已当了伪别动队大队长的叛徒罗保成和伪大队长尹玉
琢、李振东却被115师生擒。
海陵战役结束后,八路军召开了祝捷和公审大会,宣布判处罗保成死刑。在枪毙罗保成
之前,罗荣桓、陈光和115师的一些干部,都与罗保成见了面。罗保成看到他面前的一些
老领导和同事,心里别有一番滋味。他也是贫苦人出身,但参加共产党之前,也许只是为了
找一个吃饭的地方。刚一开始,他还比较单纯,并且在作战和工作中也取得了一些成绩。但
是随着其在共产党队伍中呆的时间越来越长,他就耐不住八路军的清贫,觉得八路军没有什
么前途,也没有什么“油水”,并且认为,将来是日本人的天下,在王凤鸣的教唆下叛党投
敌,干起了反共产党、反八路军的勾当。可山不转水转,他今天又落到了八路军手里,唉!
早知今日,何必当初。他在罗荣桓和陈光面前,痛哭流涕,乞求115师给他留一条命,但
这只是妄想。
海陵战役取得了很大战果。战役发起前,海陵的6个区已被日伪军蚕食得只剩下二个半
区,战役结后,又恢复到三个半区。
王当时投靠的是伪军头子李贤(宪)斋,任伪军团长,约45年冬至46年春,我军发动泊里战役,全歼李贤斋主力,解放泊里镇,李贤斋战亡。关于此役后王凤鸣的下落,众说纷纭,大体有四种说法:
1。在泊里战役中逃脱,后不知所终。(参见《我军叛变投敌的指挥员情况》,作者不详。)
2。在泊里战役中逃脱,后辗转去了台湾。(参见《文史缉略》84年第6期《兵败济南》,作者方龙添。)。
3。在泊里战役中逃脱;与残部一起为黄伯韬第二十五军收编,后覆没于淮海战役,王凤鸣同被击毙。(参见《党史纵览》2005年第6期《从老红军到汉奸》,作者吴新明。)
4。 在泊里战役中被活捉,公审后枪决。(参见文艺出版社《军旅情话》,作者蒋学道。)
以上4种说法中,第2种去了台湾最不可信,从46年春至49年蒋军大规模逃台,尚有4年时间,王凤鸣为当时山东共军恨之入骨,留在山东作战只有死路一条。如转入其他战区,因其在蒋军无任何背景,只能充当炮灰。。。总之很难相信,也很难接受王去了台湾终老。
第4种说法的作者蒋学道是当事人,和王凤鸣曾有深交,对王的成长、进步、犯罪、投敌过程最为熟悉,书也有详细描述,但《军旅情话》毕竟是自传体小说,难免有艺术加工成分,做为史料研究,参考的价值有限。
顺便说一句,蒋学道本人后来官至福州军区副参谋长,2001年逝世。《军旅情话》颇具可读性。
19、组建滨海军区 老6团成为军区第一团
滨海军区(1943年3月组成)
司令员 陈士渠 政治委员符竹庭 参谋处长何以祥 政治部主任刘兴元
第4团团长罗华生 政治委员 吴 岱 参谋长贺健 政治处主任王树君
第6团团长曾国华 政治委员 刘西元 参谋长贺东生 政治处主任 西元(兼)
第13团团长梁兴初 政治委员 覃士冕 副团长卢 迪 参谋长黎有章 政治处主任覃士冕(兼)
警备团团长朱其 政治委员赵昭
1943年3月,滨海军区由第一一五师教导第二、第五旅各一部与山东军区滨海军分区合编组成,辖第四、第六、第十三团和警备团。陈士榘任司令员,符竹庭任政治委员。9月以后,相继成立了滨北军分区、滨南军分区、滨中军分区、第二十三团和独立团。陈士榘、符竹庭到军区任职后,指挥部队向周边出击,扩大滨海抗日根据地。
滨海军区的几个团很强的,4团就是343旅补充团,6团不用说了就是686团,13团是梁兴初的教导5旅3个团缩编的,23团也是很有名头,是115师344旅688团1营扩建的特务团。
以后这四个团和独1、2团组建了山东军区1、2师,再后来组建了东北野战军38军。
11月,日军第十二军对鲁中、清河区进行大规模“扫荡”,并令驻赣榆县城伪军第七十一旅旅长李亚藩出兵向北“蚕食”。为配合鲁中、清河区的反“扫荡”作战,陈士榘、符竹庭根据山东军区指示,决定乘伪军尚未行动之际,先发制人,攻打赣榆县城。赣榆县城位于陇海铁路东段北侧,是日军固守新义州、海州、连云港的重要据点,李亚藩率第一四一、第一四二团及县保安部队驻守城内。因为这个战斗是城市攻坚,罗荣桓特批给三发“九二”步兵炮炮弹。陈士榘和符竹庭反复研究,作出攻城的部署:以第六团负责突破东北门,歼灭东北门至西门大街以北的伪军;以第二十三团负责歼灭东西大街以南包括南关与西关的伪军,该团第三营部署在青口与赣榆城之间,阻击青口可能进犯赣榆的日伪军;以海陵独立团以攻为守袭击沙河据点,防止该据点守军来犯;以海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