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洞庭湖英雄传》

下载本书

添加书签

洞庭湖英雄传- 第3部分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衷诰腿ァ!眣ù知后事如何;请听下回分解。

    第二回杨幺刚生逃异乡

    孤儿寡母乞讨忙

    杨幺的父亲杨正泥到洞庭湖捕鱼;遇到鱼霸曹福家的两个家丁巡湖。这两个恶家丁;一个叫;“胎里坏”;另一个叫“一疱脓”。这两小子把杨正泥父子打入湖中,抢走鲜鱼,走出一里多地;“胎里坏”:“一疱脓”突然了议论起杨正泥父子死的事。因担心事情败露;为斩草除根;消除后患;;这两个坏小子商议灭了杨正泥全家。于是;他俩就急匆匆奔杨家而去。天黑时,他俩赶到了那栋芦苇房。杨正泥住的这地方,是一片荒洲,四周全是一丈多高的芦苇。离他家最近的人家,也有两里多地。“胎里坏”、“一疱脓”这两小子,乘着天黑风大,在芦苇房四周点上火,撒腿就跑开了。眨眼之间,风助火势,火逞风威,三间芦苇场就化为灰烬。房子里一个人也没跑出来。“胎里坏”“一疱脓”在远处看着。房子没了,火却没停熄。“呼啦啦。。。”烈焰飞腾,火漫四野。“胎里坏”、“一疱脓”一看这排山倒海的火势,拔腿就跑。心想:烧吧,这就更彻底了,也就更没人知道这是有人放的火了。至于这火,烧到湖汊边,芦苇丛也就相互隔离开了,野火也就自行媳灭了。这么说,这杨正泥一家全没了吗?那怎么还有这《洞庭湖英雄传》呢。

    说来真是无巧不成书!杨正泥的妻子陈氏,在家一整天为丈夫和大儿子的安全提心吊胆的。到了太阳快下山了,还不见他爷儿俩回来,这心就越发放不下了。她把晚饭也做好了,仍然不见人影。她又三番五次到门外去望,还是落了空。这时,次子杨山和女儿杨玉坐不住了,争吵着要到湖边去接爹和大哥。陈氏说:“小山呀,小玉呀,你们就在家呆着,这湖边风太大。”“不!我们要去接爹和大哥,我们要吃鱼!”“好,吃鱼!听话。妈一会儿就回来了。”于是,两小孩就留在家里了,陈氏拖着一个孕妇沉重的身子,慢吞吞地来到湖边去找人。找来找去也没找着。她就在沧港一带湖边,一边走一边喊,嗓子也喊嘶哑了,可还是无人答应。陈氏正嘶喊得筋疲力尽,突然见岸边有一条船随风飘荡。自已家的船,她还不认识么?陈氏见船上无人,心里一陈紧张。她犯嘀咕了:怎么会没人呢?儿子年少爱玩,说不定上哪儿去了,难道孩子他爹也走开了吗?陈氏再走近一看,鱼网、鱼篓也在,船板上还散落着几条鱼呢。她又四处瞧瞧,心想人哪里去了呢?一阵恐惧向她袭来,她不由自主地打了一个冷战。再看那船上,有一只草船,船边还有斑斑血迹。有一种不好的预感,己经笼罩了她:难道说出啥事了?两个人都出事了?一个也没留下?也不给我报个信?陈氏不敢相信眼前的一切,她甚至怀疑是不是自已的眼睛看错了,怀疑那船是不是真的就是自家那船。她越来越着急了,提高嗓门喊,喊杨正泥的名字,又喊杨益的名字,还连声呼叫大儿子的rǔ名。然而,除了水声风声,周围没有传来任何回声。喊着叫着,她又哭了起来。一边哭,一边嚎,她还不知道杨正泥父子已经双双毙命。

    哭喊了好一阵,陈氏才有重新站稳了身子,冷不丁一回头,只见住家的地方火光冲天,浓烟滚滚。“哎呀?不好。这是怎么回事呢?”顿时,感觉魂飞魄散。她不顾一切,又往家跑。等她赶到,火漫四野了,家里那三间芦苇房早烧趴下了。陈氏知道,次子杨山、女儿杨玉已葬身火海了。她心头一阵剧痛,哭昏了过去。

    不知过了多长时间,阵阵湖风才把陈氏吹醒。她呆呆地看看这看看那,茫然不知所措。一天时间,丈夫和大儿子不见了,二儿子和女儿又惨死火灾,这人活着还有什么意思呢!她慢慢爬了起来。但两腿还没站稳,她两眼一发黑,又“卟嗵”一声,摔倒在芦苇地里。这时,她才感觉到小腹内是阵阵的绞痛。这状告预示:她要生孩子了。

    到了后半夜,腹部痛得更利害了。一阵折腾之后,孩子就降生在野地了。这孩子是谁呢?就是本书的主人公杨幺。不足月,就降生了。这一天,正是北宋哲宗年间的经圣二年农历六月初六rì。孩子生了,陈氏用嘴咬断脐带,用手巾揩干孩子身上的血,又用自己的外衣把孩子包裹起来。心想:这孩子命苦呀!我不能死,我要死了那这孩子怎么办呢?“干脆,活下去,把这孩子喂养大!”陈氏给孩子取名叫杨幺。“幺”,在洞庭湖一带是小的意思,就是说这是她的小儿子。

    俗话说:“没有人吃不了的苦难。。”第二天,天刚麻麻亮;陈氏就拖着极度虚弱的身子,先是找到次子杨山和女儿杨玉的尸骨掩埋好。接着,她再次来到自家那条破船边,坐了大半天。最后,她确定丈夫和大儿子再也回不来了;这才抱着杨幺背井离乡;讨米要饭去了。

    杨幺刚刚出生,就逃往异乡讨饭。随后命运如何,请听下回分解。



………【洞庭湖英雄传第3回至第 4 回】………

    第三回回到家乡住荒洲

    不是冤家不聚头

    上回书说到,陈氏抱着刚刚出生的杨幺,远走他乡,讨米要饭。这娘儿俩上无片瓦,下无立锥之地。他们四处流浪、乞讨,不为别的,就为活命。

    光yīn似箭,rì月如梭。转眼之间八年过去了,杨幺就长到了八岁。陈氏一想:现在孩子活蹦乱跳了,还能帮着自己干点轻活,何不找个地方安顿下来。这样,一是比较平安。整天流浪,路途崎岖,还有狗咬。要是天寒地冻,冰天雪地,那路就更难走了。二是对孩子的成长好些。长住一个地方,也可教孩子学着干点农活。但是,到哪儿去安顿下来呢?俗话说:还是家乡好啊!于是,陈氏带着杨幺又回到了洞庭湖边的沧港。

    回到家乡,陈氏找了一片荒洲。这里,离她原来住的地方很远很远。她想,这大概就无人相识了,也不会招惹什么是非了,更不会有人来加害她娘儿俩了。就这样,他们搭了一间茅草棚栖身,就算安顿下来了。这片荒洲,背靠两座,面向大湖。所谓两山,那靠北的叫北山,那靠南的叫南山。那大湖,自然就是洞庭湖了。前回书交待过,这里是鱼米之乡,只要勤劳肯干,弄口饭吃还是有的。再说陈氏和杨幺,他们上山打柴,下湖捕鱼,开荒种地,渐渐地生活越来宽裕。后来,他们把那草棚,改建成了两间房,还置办了一床棉絮。时间过得真快,这时的杨幺就满十岁了。

    陈氏还发现,自己儿子杨幺,他与众不同。这哪儿不同呢?她生了四个孩子,那三个都不如杨幺长的英俊。这孩子,细腰梁,宽膀臂,浓眉,大豹子眼,宽宽的前额,高高的颧骨,一对眼睛迸亮迸亮的。另外,杨幺十分懂事。他帮着母亲干活,从不偷懒。什么下湖捕鱼,什么上山打柴,什么活都干。还象小大人似的,体贴母亲,关心母亲,守护母亲。这就叫穷人家的孩子早当家。古人早就有过总结:寒门出贵子,豪门出纨绔。这什么意思呢?这是说贫苦家庭的子弟往往懂事早,有出息。贵子,就是指有出息的人。而豪门,那些有钱有权有势的富豪家庭,他们往往培养华美衣着的纨绔子弟。纨绔,是指那些专讲吃喝玩乐的人。这陈氏,每当忙了一天休闲下来,她看着杨幺,这心里就升起一团充满期盼的希望。她期待有朝一rì,杨幺能给家人报仇,能够改换门庭。那这都是未来的事,茫茫如同烟雾一般。这愿望到那年那月才能实现呢?

    咱们再说杨幺,每天早早地就起了床,不是到湖洲上割芦苇,就是上山去打柴,或者下湖去捕鱼。这天,杨幺腰间扦了一把柴刀,拿了一根扁担和两条绳子,准备又去打柴。他觉得这南山已经去过多次了,这北山还从没去过,今天是不是就上北山去打柴。于是,杨幺一股作气,就来到了这北山的半山腰。一根柴火还没打呢,他突然发现了这里有一座古庙。哎呀,这庙可大啦!那庙里的惊鸟铃,被这山风一吹,“咣啷咣啷”直响。十来岁的孩子好奇,杨幺就奔这庙去了。走近庙门一看,这是一座海王庙。庙门还开着呢,他迈步就进了这院了。院子挺大,可没人。杨幺往这儿看看,又往那儿看看。正看得着迷,从里边大殿里传来了朗朗的读书声。杨幺就呆在那儿听着,“啊;还有这读书的地方!”杨幺还从来没有见过。这也不知是谁拿的钱;有那么十几个学生在读书。那教书先生的嗓门也挺大,学生跟着先生念的声音也不低。杨幺听得真真切切,他一听这读书声,两腿就迈不动了。里边教什么呢?原来教的是《三字经》。只听那朗读声:“人之初,xìng本善。xìng相近,习相远。苟不教,xìng乃迁。教之道,贵以专。昔孟母,择邻处。子不学,断机杼。窦燕山,有义方。教五子,名俱扬。”等等,等等。这朗读声也较整齐,把杨幺吸引住了。那先生讲得也好,说人之初为什么就xìng本善,这xìng相近为什么会习相远,还有昔孟母择邻教子的故事,窦燕山教五子个个成才的故事,讲的那道理使人信服感动,讲的那故事使人饶有兴趣。杨幺听得入神了,把打柴的事早忘脑后跟了。等人家放了学了,他这才想起打柴的事。“哎呀,这柴火还没打呢!”杨幺急忙上山打柴火,然后再回家。咱们简短说吧,从这以后,杨幺天天跑到庙里来听说书。先生下课了,他再去打柴回家。

    单说这一天,他早早地又来了,往那窗外一蹲,伸着脖子听着。不知什么时候,他这脖子被人给卡住了。这可把杨幺吓了一跳。心里说,这是谁呢?我在这没熟人呵,也没去招谁惹谁呀,从来也没跟哪个闹这玩!“嘿嘿,轻点。哎,不对劲,怎么往死里卡呀!”这杨幺呀,年纪虽小,但因为常年干活,练就了一把子力气。他抓住那卡的手,用力往外一抬,这脖子

小提示:按 回车 [Enter] 键 返回书目,按 ← 键 返回上一页, 按 → 键 进入下一页。 赞一下 添加书签加入书架